分享

【诗词学堂】关于合掌

 清欢几许 2024-04-17 发布于浙江
图片
图片

诗词学堂



关于合掌

合掌,即从形式上看是对仗,然而从意思上看上下两句有重复嫌疑,一般以为这是对仗的避忌。通常认为律诗篇幅有限,合掌是不经济的。不过也要一分为二。
有些被认为合掌的诗句,其实并非绝对的重复,还是有其存在的必要的,这要根据全诗来判断,看它是否有益于全诗。有些表面上合掌的诗句,事实上意思是递进的,比如有深化、渲染的作用。
就意思看,典型的例子如“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样的“合掌”符合中国语言的特点,是应该允许的。
汉语不太忌讳重复性语言,大多数“合掌”都有加重语气的意味和很强的感情色彩。汉语的很多词语也是这么造出来的,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和丰富着汉语的音节节奏美感。
例如,合 成词:“快乐”、“欢愉”、“善良”、“诚实”、“离别”、“痴傻”、“旋转”、“掉落”、“选择”等,再如成语:“各式各样”、“兴高采烈”、“劳心费神”、“虚无缥缈”、“海枯石烂”、“争奇斗艳”、“千姿百态”、“山欢水笑”、“妩媚多娇”、“杨青柳绿”、“良宵佳夜”、“治国理政”、“大惊小怪”、“千呼万唤”、“说一千,道一万”等。
诗亦不例外,不可因眼光聚焦于诗,而忽视它所在的整个语言系统固有的内在规律,更何况有些所谓的合掌,往往从不同侧面,的确有强调、渲染、烘托具体一件事情的好处。
这方面不能因从古人开始有所说法就人云亦云起来,便以为是绝对的道理。写诗不仅重意思,也重意味,意味和意思一样重要。
王籍《入若耶溪》: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黄庭坚《登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宋之问《途中寒食》: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通常认为第一首颈联、第二首颔联和颈联、第三首首联,意思都是重复的,故以为不可取。不过,能不能认为“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从“静”和“幽”两个侧面,是对颔联的的渲染和对尾联所抒情绪的烘托呢?似乎也是可以的。
其实,有些表面的“合掌”并非是干瘪的重复,只是不屑于由此到彼地运用对衬或反衬的写法,而是紧紧扣住某一事物或景物的特点,以聚焦再聚焦似的方式来反复强调一件事情,从而取得“无意别处而尽在此处,又处处关联”而最终达人意料之外的戏剧效果。
王籍此诗应该认为就是这样的,前三联意思大体都差不多,就是为了突出尾联“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这与说“一片两片三四片”直至说到“飞入芦花都不见”有异曲同工之妙。上面后两首也有这样的意味。
再从创作风格讲,可否认为这有点像讲究在一个地方反复迂回的马三立的相声?不过,人们对这样的情形欣赏不欣赏,甚至就以为啰嗦来啰嗦去,已经是另一回事,属于欣赏观念人各有异,最终还是要看口口相传的情况。
王维《故南阳夫人樊氏挽歌二首》其一:
锦衣余翟黻,绣毂罢鱼轩。淑女诗长在,夫人法尚存。
凝笳随晓旆,行哭向秋原。归去将何见,谁能返戟门?
前三联可谓都是有“合掌”嫌疑的对仗句,将这首与上宋之问《途中寒食》比较,又能发现什么呢?难道古代的人们写诗愿意玩这样的“合掌”游戏吗?
不妨即兴几句,道一道此中实质,题《七绝·议所谓“合掌”》:
情于深处无花语,万唤千呼只一言。纵见周遭都是景,会心着意不他喧。
所以,关于“合掌”还是要具体情形具体分析,不该“一棍子打死”,何况一对诗句是否“合掌”,还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呢?看,这一古语就是“合掌”!
从文学角度讲,诗不仅是诗,也是文学,它不仅要遵循语言规律,也要遵循文学艺术规律,其次才是诗本身的规律,但绝不是遵循哪些人为的、并非规律使然的、有可能把诗推向死胡同的所谓“规定”,故写诗不必太在意过多的所谓“避忌”,只要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在灵感引发下如实呈现出来,便达到了写诗的目的。
实事求是地看,哪怕“合掌”一说站得住,到底也是比喻两只手相合,而谈不上一只手所能办得到的重复之为,故而此说本身就自己给自己做了形象地自我否定。事实证 明,像这样以“合掌”为雷池,导致写诗过分在意使用什么主观技巧,躲避什么人为忌讳的做法,都逃不出为写诗而写诗,反倒是把应有的表达稀里糊涂地引入了窠臼,而变成了以上了当的方式说话,实在没有多大意思。
真正的重复不是所谓“合掌”,而是畸形状态下形成的“顺子手”,或糊涂状态下搞成的“一顺鞋”。这种情况下,词与词或句子与句子,两两间是纯粹的废话关系,也只有这样的关系,才是任何语言形式的表达所应该避免的。
比如:“日落黄昏到,烟升傍晚来”。若把话说成这样,恐怕非憋诗便做不出来。要相信,只要坚持在实情实景中的表达,灵感的自然喷薄会带着真正的诗意诗兴而神奇无比,就会有无穷无尽的意思和意味让人选择,哪还有说废话的机会?
可见,“合掌”之说本就是不良成因的结果,经不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拷问,也就不无古来人云亦云之嫌,亦不无前人闭门造车而得来的不分青红皂白臆断之念,是只懂得计较意思而不无轻视意味的成见和偏见,那么于这样的陈词滥调,今天还有什么屡屡要奉之为密钥的呢?
表达不仅要有意思,也要有意味。二者都是表达的重要内容,有时意思重要,有时意味重要,它们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是互相有益于彼此的联 系,并非把二者对立起来或绝对调和起来才是唯一的美。
说到底,要写诗就别把所谓“忌合掌”当回事,那是古今自作聪明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挖出的坑。一落入这个坑,写诗的人便成了这个坑的俘虏,不仅要走向负面的谨小慎微,还会失去真实而自然的表达。
例如,一个人早上起来散步,应该说,“清晨须纵步,朝气甚怡人”,可是一担心合掌,便说起了“清晨须纵步,夕日更怡人”,以为这既避免了合掌,又迎合了对仗,殊不知这恰恰是坑里写诗闹出的笑话。
想想看,是憋在坑里闹笑话好,还是走出来不怕他人挑剔而自然贴切地表达好?前者让人一辈子学不会写诗,后者永远让人有进步的空间。

本文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