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你的资源,既少也多?

 精读君 2024-04-19 发布于福建

前置思考

请阅读以下关于观看马戏的一段材料,并思考: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有个小镇上来了一个马戏团,他们在当地招募临时工,并提出以下三种不同待遇:

做3个小时工作,送一张外场的票。

做6个小时,可以进到内场看表演。

做1天,可得到前排最好位置的票。

有这样一对穷人家小兄弟,选择做一整天,换两张前排位置最好的票。于是,他们开始辛苦工作。从太阳升起到落去,他们一刻不停地干活,不敢停歇,中间只分吃了一个馒头。

到下午时,兄弟俩都十分疲惫,但是到前排最好位置看马戏信念,支撑着他们继续干活。到了晚上,兄弟俩终于在艰辛劳动后达成目标,拿到入场观赏演出的票。

他们筋疲力尽地坐在前排中间最好位置上,却满身尘土,还有满手像豆子一样大的水泡。主持人出场时,大家都热烈鼓掌,而这两个可怜孩子,却在这掌声里疲累沉沉地睡去……

虽然努力拿到入场券,又拼命取得最好位置,却再没有精力和心思去欣赏这场精彩演出了。

回头看看你的选择,你是选择付出适当努力,然后高高兴兴地在内场看演出,还是选择拼命,坐在前排最中间,沉沉睡去呢?

Q1:什么是资源?

A:

1、资源(Resource),从人类视角来看,指的是:

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总称

例如,你拥有的财富、人脉,都属于资源。你有越多钱,就能做更多事,更有条件满足你的欲望;你有越多协作对象和渠道,就越有可能变现出价值。

2、你的资源比你想象的更多

财富、人脉等,是人们狭义上理解的资源,但事实上,资源范围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

前述定义中,“物质”、“能量”、“信息”、“一切”等界定提醒我们,再以为自己没有资源的人,其实都有不少珍贵资源。

例如时间和精力,就是每个人最基础、宝贵资源,人人皆有。并且,每个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人人平等。

只不过,有些人24小时相当于别人48小时,甚至更多。有些人24小时相当于12小时,甚至更少。

效果差异可能在于时间管理能力不同,例如,前者更加善于利用暗时间,也更善于进行时间买卖

如下图解是精读君的自我成长逻辑框架图,左边之所以有个“潜资源”模块,目的正是提醒读友,你的资源比你想象的更多,就看如何挖掘和运用。

今天的词条,精读君简介资源,供读友们参考,提高资源挖掘能力,助推自我成长。

Q2:怎样理解资源?

A:

1、审慎分配资源。

虽然每个人资源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多,但总体来看,资源仍然有限、稀缺,即便一个国家,资源总量很大,仍然不够使用。

经济学这个学科之所以创立,其中一个核心目的,就是试图去回答:怎样在有限资源下,统筹资源使用,达到最大效用?

国家如此,个体更是这样。

虽然资源可以增值,也就是所谓钱生钱的“资本”概念,但在特定时空下,个人所能掌握资源总量,相对有限,总会觉得不够用。

资源总量可以通过强化个体处理能力等,加大增值输出来提高,但无论何时何刻,都必须在一个给定资源结构和总量下,做出个体决策。例如,每个人终有一死,一辈子时间有限,如果能活100岁,也只有区区36500天。

这意味着,无论做什么决策,我们都要提醒自己:资源有限,做好取舍。

例如,乔布斯总穿着黑色高领衫,扎克伯格总穿着圆领T裇。

原因就在于,时间资源对他们而言同样稀缺,他们并非服装从业者,有很多决策要做,在他们价值判断中,穿什么衣服这种决策价值不高,在上面花时间能少则少,这样才能腾出时间做他们认为高价值的事。

如此一来,一旦他们选中某类或者某款衣服,就会批量购买,一口气买上几十甚至上百件,然后在很多年之内,在日常生活场合,都不需要考虑买衣服这件事。

这就是取舍。虽然选购衣服对他们而言,也可能是一种快乐,但资源有限,如果要有时间做他们认为更重要、更有价值的事,就只能减少选购衣服这种快乐。

类似的,培养自律延迟满足能力,我们也要注意,自控力也就是意志力这种资源,总量也很有限。如果突然过度消耗意志力,过于自控,容易出现“反弹”,甚至“大幅倒退”。

例如,减肥一开始热情高涨,既严格节食又拼命锻炼,可能坚持不到一个月,就停止锻炼,暴饮暴食,体重反而更重。

例如,强迫自己进行某项有难度挑战,精疲力竭,于是就会很容易给自己某种“道德许可”,在另外一些事情上更加放纵。

虽然有很多资源具有可持续性,例如人的精力、自控力等,工作一天休息好,第二天仍然会精神焕发,但一定要注意避免过度消耗。对此,读友们应该都有体会,连续几天加班熬夜,可能好几个星期都补不回来。

如果做好精力管理,可持续使用精力资源,把时间周期拉长,总的工作效率、生活质量,要比某几天加班突击、多数时候精力焕散,通常要高。

怎样统筹分配使用资源,而不是饮鸩止渴,是一个具有长期效应选择,需要我们仔细思考。总的原则是:资源有限,不要浪费,不要透支,审慎使用,做好取舍。

2、充分挖掘资源

与资源有限性对应的是,资源利用度不足。很多时候,资源具有很大挖掘空间,就看我们能不能认知到。

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一个小孩搬石头,父亲在旁边鼓励:“孩子,只要你全力以赴,一定搬得起来!”

最终,孩子未能搬起石头,他告诉父亲:“我已经拼全力了!”

父亲答:“你没有拼尽全力,因为我在你旁边,你都没请求我的帮助!”

全力以赴,就是想尽所有办法,用尽所有可用资源。

这个小故事启发我们:资源虽然稀缺,但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很多人只注意显资源(例如手上有多少钱),而没注意潜资源

例如,知识资源,数千年来人类所积累知识,通过图书以及互联网可以快速获取,但很多人却不善于利用。

做一个类比,黄金在身边,每个人都知道如何利用。但知识在互联网上,如在身边,很多人却弃之不用。

黄金在身边,却视之如粪土。出现这种情况,可算是对资源概念认知不足体现。

个体所掌握资源再多,和整个社会相比,不过是沧海一粟。因此,潜资源转化为个体所掌握的资源,就变成关键环节。

前述小故事中,父亲明明在身边(属于社会资源、潜资源),小孩却不懂得挖掘运用,只会用自己蛮力(显资源)。

类似的,互联网上的知识资源,如果一个人学习力不够,搜商不足,就好像不存在一样,无法发挥作用。

但对于终身学习者而言,这简直就是一个巨大宝库。他们会想方设法去挖掘这些潜资源,例如,提高选书知识管理能力。

更重要的是,他们深知,同样资源,如果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就能发挥出更大效用。

例如,每个人大脑相当于电脑里的中央处理器(CPU),但就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而言,人与人之间却有显著差别。

这和智商高低没有太大关系。智商属于正态分布,人与人之间差异不大。天才和弱智,在人群中占比很小;多数人都是平均智商的普通人。区别在于,如何去挖掘大脑潜资源,也就是潜在能力。

如果一个人习惯性自我妨碍习惯性防卫、习惯性消极过滤,很容易就到达成长上限。就好比发动机,有100马力,却只发挥出10马力。

相反,如果拥有成长心态以教为学互助思考,持续精进,形成复利,就能充分发挥出一个人潜能,取得显著成果。

提升资源利用率,永远有空间。

例如,大家都知道“田忌赛马”故事,三匹马能力都不如对方,但以下等马对敌上等马,中等马对敌下等马,上等马对敌中等马,一败两胜从而取得总体的胜利。这是通过学博弈可以掌握的方法。

例如,如果大家看过日本《全能家居改造王》等类似节目,你会发现即使三四十平米房子,运用设计思维优化设计后,一家人也可取得比改造前好得多生活质量。

任何一个觉得自己资源很少的人,需要反思的是:潜资源有没有去利用,资源利用率是否还能提升。

3、反思管理资源。

资源管理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着手。资源的量,容易理解,例如个体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长短,可自由支配现金流数量等。

资源的质,主要体现在资源结构,例如,时间、健康、资产、品牌、人脉等各种类型资源,哪些占比过小。

如果增值速度慢、结构有缺陷,例如说,收入增长缓慢,可支配时间越来越少,这就是资源管理有问题信号,需要我们正视、直面。

例如,前置思考中提到,兄弟俩付出艰辛劳动,拿到最好位置的票,却没有精力去观赏演出。巨大付出和无法欣赏,形成强烈反差。这意味着兄弟俩在资源管理上有问题。

对此进行复盘,回到观赏演出初心,再比较现实结果,兄弟俩如果想要提高资源管理能力,可以进行反事实推理假设自己还能回到过去,又要如何决策?

无论是“做3个小时工作,送一张外场的票”,还是“做6个小时,可以进到内场看表演”,相比“做1天,可得到前排最好位置的票”选项,会获得更大效用。

也就是说,资源管理时,不能走极端,只注重某个方面,而要在多个方面基于价值观确定权重,再根据权重分配资源。

这个原则并不复杂,但很多人没掌握。例如,用熬夜加班去赚钱,短期收入增加,却以牺牲长期健康为代价;不珍惜注意力,本可以投资提高能力,却陷入奶头乐理论陷阱。

诸如此类,通过识别资源管理问题信号,复盘反思,我们可以形成原则、方法或者要点,指导下一次资源管理。

例如,资源相对丰富未必是好事,可能产生资源诅咒;用低价值资源置换高价值资源,有利资源增值

在词条的最后,精读君要提醒的是,注重挖掘潜资源。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类社会有很多共享资源,就看个体是否会主动积极挖掘。身在人类社会,如果活成一个纯粹只依靠自己的个体,表明对资源理解过于狭隘。

后置思考:

①你目前资源结构有哪些可改进空间?

②在特定情境你会怎样去挖掘潜资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