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丨古代诗文中的“啸”

 昵称503199 2024-04-20 发布于湖北


编辑说

啸,即“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类似于吹哨,是古代文人的一种歌吟方式,体现出不受世俗礼法拘束的傲然之风。其盛行于魏晋,至唐朝仍有遗风,宋以后式微。文人作品中“啸”字时常出现,构成一种文学意象,用以表达内心沉郁的情感。请看——

啸,《古代汉语词典》释义为“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古人对这种类似口哨的声音有很多描写。本文具体谈一谈。

01
图片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对于“啸”的记载,比如“不我过,其啸也歌”(《召南·江有汜》)、“有女仳离,条其啸矣”(《王风·中谷有蓷》)、“啸歌伤怀,念彼硕人”(《小雅·白华》)。不过,这些“啸”都是描写女子被遗弃后悲伤嗟叹、凄厉恸哭的样子。

魏晋之际,啸声大作,善啸者众。当时,统治阶层内部的权臣与宦官斗争异常激烈,社会动荡不休,“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的凋敝破败景况随处可见。士大夫们为避祸保身,把人生追求由传统的儒家“入世”转向道家的“出世”。由于“啸”表意模糊,不至于被视为忤逆朝廷之举,所以迅速流传开来,成为士大夫们宣泄和抒发情志的一种方式。

比如诸葛亮游学荆州时,面对战事连年的乱局,每天清晨和夜晚都要抱膝长啸;石勒屯兵葛陂,战事不利,亦愀然长啸;“才高八斗”的曹植面对曹丕的打压,发出了“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杂诗》)的慨叹;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渴望回归田园过闲适的日子……对文人士大夫生逢乱世之“啸”,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有精当的评说:“魏晋之间有很多对现实生活感到压抑不平的才智之士,他们都很善于吟啸的。”

图片

魏晋时,“啸”常常是纵情山水、放浪形骸者的“标配”。当时,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风流名士,“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不拘礼法、任性放纵乃至玩世不恭,除了服用五石散、清谈玄学外,就是以学啸、善啸为时髦。

描写魏晋之际各色人等“啸”的文字,可以说俯拾即是。如陶渊明《饮酒·其七》:“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潘岳《河阳县作》:“长啸归东山,拥耒耨时苗。”左思《咏史》:“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陆机《拟兰若生春阳诗》:“隆想弥年月,长啸入风飙。”南朝宋刘义庆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中关于“啸”的故事更多,比如《任诞》:“刘道真少时,常渔草泽,善歌啸,闻者莫不留连。”《简傲》:“唯阮籍在坐,箕踞啸歌,酣放自若。”《栖逸》:“(阮)籍因对之长啸。良久,乃笑曰:'可更作。’籍复啸。……乃向人啸也。”《言语》:“周仆射……既坐,傲然啸咏。”《雅量》:“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此外,《三国志》注引中也有关于晋人“啸”的记载,比如“(阮)籍乃对之长啸,清韵响亮。苏门生逌尔而笑。籍既降,苏门生亦啸,若鸾凤之音焉”“(嵇)康见孙登,登对之长啸,逾时不言”。

02
图片

“啸”风在唐朝时尚有遗存。《旧唐书·王维传》载:王维“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中用魏晋名士特别喜爱的竹、琴、啸展现幽居独处的隐士生活。李翱给高僧惟俨写了两首诗,其中有这样两句:“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把惟俨大师的神采风貌描写得十分逼真,极富禅意。此外,还有王勃《上明员外启》:“一丘一壑,同阮籍于西山;一啸一歌,列嵇康于北面。”刘辟《登楼望月》:“啸逸刘琨兴,吟资庾亮情。”杜甫《上后园山脚》:“敢为苏门啸,庶作梁父吟。”白居易《秋池独泛》:“严子垂钓日,苏门长啸时。”元稹《酬独孤二十六送归通州》:“尝希苏门啸,讵厌巴树猿。”“苏门啸”出自《晋书·阮籍列传》:“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以上这些诗句化用了阮籍、嵇康、孙登、刘琨等前朝高士啸咏山林的典故,使“啸”渐渐成为人们熟知的一种文学意象。

图片

有学者统计,《全唐诗》收录李白写“啸”的作品三十六首,其中二十五首写人之“啸”。比如《忆东山二首(其二)》:“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游泰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邺中赠王大》:“投躯寄天下,长啸寻豪英。”《赠崔郎中宗之》:“长啸倚孤剑,目极心悠悠。”《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啸起白云飞七泽,歌咏渌水动三湘。”……这些“啸”无不和“诗仙”洒脱不羁、旷达超凡的性格气质相符。

03
图片

宋朝时,仍有文人以啸抒情,苏轼是其中代表。他在《醉翁操》中写道:“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其作品中“啸”字也不少。《后赤壁赋》:“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人日猎城南,会者十人,以“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为韵,得鸟字》:“放弓一长啸,目送孤鸿矫。”《熙宁中,轼通守此郡。除夜,直都厅,囚系皆》:“坐令老钝守,啸诺获少休。”《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云千山动鳞甲万谷》:“幽怀忽破散,永啸来天风。”《哨遍·为米折腰》:“但知临水登山啸咏,自引壶觞自醉。”苏舜钦在仕途中遭受沉重打击之后,曾徜徉于私家园林,享受“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的闲情逸趣。

宋朝之后,“啸”声渐息。即使偶尔出现,也难成气候,没有成为一种文学现象。

图片

(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3年1月4日文章《古代诗文中的“啸”》;作者:南充开放大学/王旗;

(文字编辑:王晶;微信编辑:晋力;校对:贺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