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不动”还是“蠕动”?

 药王学徒 2024-04-24 发布于吉林

王芗斋先生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但是有人因为不懂“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这种动中求静、静中求动的道理,所以将王芗斋先生的这句话篡改为“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蠕动,蠕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还说是因为王先生有口音,别人将“蠕动”错听为“不动”,所以“不动”应该是“蠕动”。这实在是错得太离谱了!

  王芗斋先生在上面那句话里,说的是动与静的道理,“不动之动”就是“静”,讲的是动静转换。王先生《拳道中枢》中说:“余据四十年体会操存之经验,吾感各项力量,都由浑元扩大、空洞无我产生而来,然混元空洞亦都有细微之棱角,渐渐体会,方能有得,是以吾感天地间之一切学术,无一不感矛盾,同时亦感无一不是圆融,然而须得打破圆融,统一矛盾,始能融会贯通。”这里讲的“各项力量都由浑元扩大、空洞无我产生而来”就是对“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的最好诠释,是说动是由静而来,有是从无中得来。这是一个哲学命题。

  我二舅说过,王芗斋先生曾对他说站桩是“外面不动,里面大动。”,王先生形容站桩时体内“动”的感受时说“气血如巨海汪洋之水,有波浪横渡,回旋不己之势”,并以“身动如山飞,力涨如海溢”来形容桩后的感受,这里讲的是意动形不动,也就是说在站桩的过程中,主要是利用精神假借和意念诱导的方式“以意行功”,外表是不动的。站桩追求的是“意中力”。

  由此可知,站桩时外表不动,体内则是“以意催动”;另外在试力时,也有微动。王先生在谈试力时说“由不动中去体会,再由微动中去认识,欲动又欲止,欲止又欲动,有动中不得不止,止中不得不动之意。站桩与试力是一件事,站桩是试力的缩小,试力是站桩的放大,二者互为因果。”总结成两句话就是:站桩是由不动中去体会;试力是由微动中去认识。这是意拳两种不同的锻炼形态。

图片

  总而言之,站桩的过程中确有“纯以意行”的小动(某种意义上也可理解为蠕动),但这只是最终要达到不动之动的(也就是由动而静)的手段,王芗斋先生形容“不动之动”是“超速运动”。何镜平先生回忆王先生有一次以陀螺为例,给他解释自己能够把体量很大的人击出的原因:“孩子们玩的陀螺,在转起来时速度非常快。但外形上看,却似不动,如果你把一片纸扔上去,立即就可能被陀螺击出很远,我所用的力几乎与急速旋转的陀螺的原理一样,极速所发出之力从外形上不易看出,但其威力却很大。”王先生还说,这种力量是“从整体求力的结果”,并强调“有形有意都是假,做到无心始见奇”。这个话中所包含的道理,非常值得细细体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