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尿蛋白顽固难降?肾友必看:这4种检查,精准拿捏尿蛋白!

 空谷幽兰80 2024-04-24 发布于广东
尿蛋白,既是肾脏健康的晴雨表,又是肾功能衰退的幕后黑手。简言之,其数值越低,肾脏越安康。
有些肾友尿蛋白居高不下,往往源于检查不够深入、诊断不够明确。对于每位尿蛋白难以控制的肾友,四大检查必不可少:

定性、定量、定位、定因

缺一不可。
第一步:定性
定性检查,即尿常规中的蛋白加号检测,对于体检者及蛋白尿疑似者尤为关键。其主要任务,就是明确尿蛋白是否存在,为后续的诊疗奠定基石。

图片


定性检查虽能初步反映尿蛋白的多少,加号(+)的增多往往意味着尿蛋白浓度的升高。通常而言,浓度越高,尿蛋白的漏出量也越大。
然而,仅凭加号多少来判断尿蛋白量并不十分准确,因为有些患者的尿液可能过于稀释,而有些则过于浓缩。有时,稀释尿液显示为2+的患者,其病情可能反而比浓缩尿液显示为3+的患者更为严重。
因此,在解读尿蛋白定性结果时,我们必须同时考虑尿比重这一因素,即尿液的稀释程度。如果尿比重出现异常,那么定性结果的可靠性便会大打折扣。
此外,每个加号的范围相对较大,相同的定性结果可能涵盖了轻度、中度,或是同时涵盖了中度到重度,比如1+既包括轻度也包括中度,3+既包括中度也包括重度,这使得我们无法仅凭定性结果准确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为了更精确地了解尿蛋白的漏出情况,我们需要进行定量检查。
接下来是第二步:定量
定量检查的核心是24小时尿蛋白定量。对于部分患者,我们还会进一步检查24小时白蛋白定量、尿蛋白与尿肌酐的比值等,以更全面地评估病情。

图片

尿蛋白与尿肌酐比值,通过单次随机尿即可检测,相较于24小时尿蛋白定量更为便捷,但精度上难免有所欠缺,误差通常在50%以内。这一误差虽然尚在可接受范围内,却已接近肾科医生的判断极限。业内对此检查的评价,意见各异。
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更推荐进行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这被视为衡量尿蛋白漏出情况的黄金标准。
如同没有绝对纯净的黄金,这一金标准在某些特定情境下也可能受到挑战。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肉眼血尿的情况,因为它会将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计入尿蛋白定量,进而干扰对病情的准确评估。对于出现肉眼血尿的患者,建议先进行尿白蛋白定量检测,因为这一指标不会受到肉眼血尿的干扰。
关于尿蛋白的程度,我们可以这样划分:
1克以内为轻度;
1至3.5克之间为中度;
3.5克以上的则为重度。
虽然尿蛋白定量结果自然是越低越好,但也不必过度追求极低的数值。当尿蛋白降至0.5克以内时,肾功能恶化的风险已显著降低,这可视作达标。继续降低尿蛋白的获益将变得有限,而药物副作用却可能更加突出。因此,以0.5克为界限,无需过分追求更低的数值。
然而,部分肾友在治疗过程中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尿蛋白长期未能达标。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检查。
接下来是第三步:定位
定位检查旨在确定尿蛋白是从肾脏的哪个部位漏出的,从而诊断肾脏的受损部位和程度。
定位检查主要包括:
尿蛋白组分检查
尿蛋白电泳检查
肾穿刺活检
需要注意的是,尿蛋白电泳的准确性并不十分理想,而肾穿刺活检则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更推荐进行尿蛋白组分检查,以获得更为准确和全面的诊断信息。

图片


如何精准诊断肾脏受损部位?
肾小球受损时,漏出的尿蛋白往往是大、中分子类型,如免疫球蛋白G、白蛋白等。
肾小管受损则主要漏出小分子尿蛋白,例如β2微球蛋白、α1微球蛋白等。
借助定位检查,我们可以明确受损部位是肾小球、肾小管,还是两者皆有。
接下来是第四步:定因
诊断尿蛋白的病因至关重要,常见的病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肾盂肾炎、狼疮、紫癜、乙肝、干燥综合征以及基因缺陷等。

图片


许多尿蛋白病例实际上是某种潜在病因所引发的,因此,针对病因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有些病因较为隐蔽,容易被忽视,导致误诊为“原发性肾病”,进而使得治疗效果不佳。
为了准确确定病因,我们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伴随症状、过去的感染史以及家族病史。在必要时,还需进行特异性检查、肾活检以及基因检测。
结语
如果尿蛋定量持续未能达标,将会对肾功能造成损害,并可能加速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病(尿毒症),所以尿蛋白的长期存在(3个月以上)是不可接受的。
从病因的缓解到尿蛋白的减少,通常需要一段时间,短期内允许尿蛋白存在3个月——这既是尿蛋白治疗方案的最大允许时间(超时不显效需要更换方案),也是肾衰复原的最大允许时间(超时意味着肾功能难以复原)。
这“四步走”的诊断流程,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对于那些顽固性蛋白尿患者来说更是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