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柴胡桂枝汤-《经方100首》

 maozhaovip 2024-04-30 发布于广东

柴胡桂枝汤

组成用法

柴胡10~15克、桂枝5~10克、芍药5~10克、黄芩5~10克、人参5~10克、甘草5克、半夏5~10克、大枣10克、生姜6克。水煎分三次服。

方证

小柴胡汤证见有微恶寒,支节烦疼者。

现代应用

1,流行性感冒的后期;

2,体虚之人感冒迁延不愈者;

3,胆囊炎、胆石症(加牡蛎、小茴香);

4,小儿癫痫;

5,十二指肠溃疡因感冒而加重者、压力性胃炎(因压力而导致恶化);

6,更年期综合征;

7,阑尾炎或移动性盲肠;

8,周身气串等神经官能症;

9,盗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者;

10,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肠症候群;

11,肋间神经痛;

12,神经性头痛、肩凝症;

13,风湿性关节炎。

经验参考

柴胡桂枝汤是小柴胡汤和桂枝汤各减其半量之合方而成,《伤寒论》用来治疗“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从条文来看,当为小柴胡汤证之轻者伴有桂枝汤证者。“微呕”是相对于“喜呕”来说的,“心下支结”则相对于胸胁苦满而言。陆渊雷认为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是桂枝证。微呕,心下支结,是柴胡证。心下支结,即胸胁苦满心下痞硬之轻者(《伤寒论今释》)。胡希恕认为“心下支结”,支为侧之意,即心下两侧有结滞不快感,为胸胁苦满的轻微者(《经方传真》)。“支节”即肢节,支与肢为通假字。“烦疼”,烦,从火。有热义。烦疼即热疼。一说为疼之甚,与烦渴惊之烦同义,为形容词。“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可见于风湿病。《温知堂杂著》说“风湿,肢节疼痛者,柴桂加苍术多有效,不必拘风湿门诸方,初起多宜葛根加苍术而乌附当麻之类无效者,大抵宜此方。柴胡桂枝汤云'支节烦疼,外证未去者’,盖以此为目的也,近来余屡以此方得奇效”。可见,风湿性关节炎的急性期,风湿病活动期多本方证。

值得一提的是“外证未去”。汪苓友说外证未去指上文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而言(《伤寒论译释》)。李心机认为外证未去之“外证”既包括伤寒表证又包括柴胡汤证(《伤寒论通释》)。其实,“外证未去”不仅体现在外感病中,还体现在一些慢性宿疾中。这些“老病”常因感冒而诱发或加重,而医者忽视感冒因素一味盯着“老病”治,效果却不理想。此时,调整一下治疗思路,将“外证”祛除,则疗效往往出人意料。如张志民治患者郑某,男,32岁。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已两年,每因感冒或饮食不节,胃痛即发。周前又作,服药无效。经检胸骨下时作疼痛,5天来每餐只能饮稀粥少许。询其此次胃痛系感冒之后转剧,现仍微有寒热(37.5),头晕,口苦,肢倦,不思饮食,深呼吸时觉胸部不舒,微咳,时欲呕,大便3天未行,舌苔薄白,脉浮数。此乃胃病宿疾因感冒而加重。治新病,宿疾可瘥。予柴胡桂枝汤原方。1剂后,头晕,口苦,肢倦等症减半,寒热除,胃痛大减,纳渐增。2剂后诸症均除,食欲更加。再服2剂,能食干饭(《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慢性心脏病的急性发作中也常常伴有“外证未去”,如胡学刚治张某,女,35岁。1987412日诊治。1982年经省级医院心电图确诊: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每次主诉皆以手扪心下,只言此部位如物支撑,胀满不舒。先后多次就诊,展示前服中药方,凡补益消导、活血祛瘀、宽胸化痰应有尽有,只是久服乏效。刻诊:患者全身无浮肿,嘴唇无紫绀,面色萎黄。舌红苔白,脉小弦。自诉:肢体疼痛,四肢偶有环形红圈隐现,心下撑胀不适,时恶寒发热伴口苦纳呆,呕心欲呕。心脏听诊:二尖瓣区隆隆性杂音清晰可闻。询其起病之因,不是气候骤变受凉,就是洗衣入冷水,皆系风寒所中。终于明白此证原是寒伤太少二阳,所谓风湿病为外感触发者,心下支结实为少阳枢机不利。故拟柴胡桂枝汤作伤寒治:柴胡10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党参10克,炙甘草3克,桂枝10克,赤芍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上方仅服3剂,心下支结并寒热肢痛口苦呕恶皆瘥。之后,每隔1~2个月受寒心下支结又发,均仗柴胡桂枝汤获效,惟心脏杂音无改变(国医论坛)。单纯的外感病迁延不愈,残留少许恶寒发热、轻微头痛和关节疼痛容易判断为“外证未去”,宿疾久治不效却每每被忽视。“微呕,心下支结”不仅是外感病进一步发展,更有可能是原本基础疾病被诱发。宿疾与外感常相夹杂,值得注意。

莫枚士根据《外台·卷七》柴胡桂枝汤方后条文,认为当有柴胡人参汤方,其药则柴胡四两,黄芩一两半,半夏二合半,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各一两半,为七味,乃与《外台》合。盖寒疝腹中痛,亦两岐之途,故出两岐之治。其表证多者,当用柴胡桂枝汤;其里证多者,当用柴胡人参汤……然则经文当云:寒疝心腹卒中痛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柴胡人参汤亦主之(《经方例释》)。经方有许多条文呈现为“一证二方”,莫氏观点值得参考。

注论精选

唐宗海:发热恶寒,四肢骨节疼痛,即桂枝证也。呕而心下支结,即心下满,是柴胡证也。外证未去以明柴胡证是病将入内,而桂枝证尚在,不得单用柴胡汤,宜桂枝汤治之,义极明显。(《伤寒浅注补正》)

吴谦等: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者,是太阳之邪传少阳也。取桂枝之半,以散太阳未尽之邪,取柴胡之半,以散少阳呕结之病。而不名桂枝柴胡汤者,以太阳外证虽未去,而病机已见少阳里也,故以柴胡冠桂枝之上,意在解少阳为主,而散太阳之兼也。(《医宗金鉴》)

大塚敬节等:腹直肌隆起于腹的浅表,恰如支持着心下,谓之心下支结。与下核爆之里急相似,所不同者,心下支结则腹直肌仅在腹上部拘挛,支持心下;而里急则腹直肌通体拘挛。此心下支结可以认为柴胡、芍药配伍之柴胡桂枝汤、四逆散等腹证。(《中医诊疗要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