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同小石子村导游词

 新用户7191PCJo 2024-05-09 发布于山西

尊敬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咱大同土生土长的导游小李,非常高兴我们因一座城而相识,又因一个名叫小石子村的村落而相知。此刻看见大家脸上洋溢着期待和兴奋的表情,我满心欢喜,正应了那句“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距离大同5公里的村落,来体验和触摸它的魅力。

小石子村,别看它的名字里有个“小”,它的名气可不小,尤其说起它的历史,瞬间会把我们的思绪揪回到了公元四五世纪的平城时代,那个在平城(今天的大同)恢宏了近一个世纪的“北魏京华”的盛世都城时代。我们脚下的这个村落的历史就可以追溯到北魏平城时代。根据《魏书·太祖纪》记载:天兴二年二月,“以所获高车众起鹿苑,南因台阴,北距长城,东包白登,属之西山,广轮数十里。”从公元399年,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在平城定都的第二年就开始建造鹿苑,包括东起白登山,西至雷公山的大片区域。这里曾经是北魏皇家猎苑。我们在后边还会给大家详细介绍。

小石子村是大同市平城区马军营街道的一个自然村。坐落于大同市西北雷公山后山脚下,距离大同市5公里。小石子村的“出圈”受益于2021年10月,平城区委,区政府为深入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示范项目而发展起来的一个“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之初就围绕小石子村具有的优势,结合城郊特色农业,依托村子的自然、地理、生态、宗教、文化等方面的资源,投资1.9亿元,打造集民宿、酒店、仿古商业街、滑雪场,古寺参禅等为一体的乡村产业新业态,蹚出一条古韵新味“农林文旅康养”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路子。目前在区委区政府带领下,村党委大力的配合下,村民们群策群力的支持下,小石子村由几年前守着“宝贝”(小石子村的文化底蕴和城郊特色农经作物)依旧房屋残破,道路泥泞,如今变成了排房明亮,街道整洁,烟火人家,活气盈人的新农村。古韵里不失蓬勃生机,新貌里让人心生向往。

小石子村景区十八景第一景:南街牌楼。不觉我们已经来到了小石子村的村口。记得我头一回来小石子村的时候,一眼看见它,脑子里就出现了一个字“美”。想到美,就想起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那段著名的美学断言:“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小石子村的美是散发着历史宗教文化底蕴的古韵美;是迸发着新时代乡村振兴最强音的现代美;是一村十八景,古今和谐共生,融合发展,地气人气烟火味十足当下的美。现在请朋友们随我来,我们不妨五官全部打开,在这青天朗日里,每一口空气清新利口。我们一起来感受触摸小石子村不同的面孔和它多元的“美”。小石子村景区整体设计理念出自北京一家专门从事乡村振兴建设的设计公司“东方农道”。

我们眼前的这座极具北魏皇家建筑风格的南街牌楼就是由这家公司设计的,请大家抬头看,这座南街牌楼,作为景区入口大门,建筑下部采用雷公山上的花岗岩进行砌筑,上部是由北魏时期非常盛行的一斗三升拱和人字拱架构起单檐歇山仿木构屋顶,两侧月牙儿弯刀,中间三角形火焰熊熊燃烧,让我们好像嗅到了公元一千五六百年前那段北魏拓跋鲜卑游牧民族“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的粗犷豪放的岁月。正中间镶金四个大字“小石子村”是由大同书法名家冯少鹏书写,字体是魏碑郑文公体。凝重端庄,内含力量。

第二景:石渠滚水。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景观是小石子村十八景中的第二景“石渠滚水”。这个长7.5公里的灌溉渠是小石子村在六七十年代响应毛主席“农业学大寨”号召修筑起的我们自己的“红旗渠”,它是那个不同凡响时代的历史见证,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小石子村人坚定不移走大寨道路,为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生产稳实稳打加油干的历史见证。

试想当年勤劳坚韧的贫下中农和农村干部,本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可贵民族精神,在田野里挥汗如雨,就地取材,建成这样一条农业灌溉渠,取城东御河水,上岭下坡,哗啦啦的水流声,震彻山谷,将全村千余亩山坡旱地变成了水浇地,粮食产量大幅提升。这可是一个鼓舞人心的事情。大家知道我们农耕民族长期以来靠天吃饭,修筑这样的农业灌溉渠,不仅可以增加生产效率,增收创收,而且更要紧的是农民的饭碗能端在自己手里,这可不是一个小事情。我建议大家可以在这里拍张合影,站在灌溉渠前,我们隐约听到了当年生机勃勃的农业大发展的繁荣场景。

第三景:水街胡市。小市街(水街胡市),复原了一条北魏风格的商业街。漫步在这条街上,味蕾尽情舒展,精神自由放松。当地美食,手工艺品,特色文创产品让你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门类有文创、餐饮、工坊、时尚四大类。这条长150米的水街胡市,再现了北魏时期,大同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时的商业繁华。据考证,直到明代大同也是互市交易的重要口岸之一,这让我们想起《木兰辞》中“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师买长鞭。”市者”它的本意是买,卖也。后来演变成买卖商品的场所。当年木兰女扮男装去替父亲服兵役前,去买骏马,马鞭……我们今天来品尝塞北风味小吃,体验这里的剪纸绢人。你们看,这条街上有78个档口,31间铺面,大小不一,各具应有的功能。而且采用的是浙江绍兴袁家村老掌柜风格,门板是全封闭的,和老古时候的商铺一样。中间的门板顶部有一个凹槽,可以抬起来,一块一块可以拆下来,这也是这条商业街的一个特色。希望这条街的买卖繁荣起来,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窗口,笑迎四方客。走过一家家店铺,当那一扇扇仿古的木门为我们打开,店主开张,生意兴隆,漫步在这条南北贯通的胡市水街上,聆听着古时泉眼潺潺,流淌不息的水声,走进各个门店,茶旗,饭旗随风飘扬的招牌,召唤我们每个人进来歇歇脚,喝杯茶。大老远就闻到了大同刀削面的味道,这个味道不夸张的说已经刻在了我们大同人的基因里,一闻到它的味道,就想硬硬地兜它一碗。大同刀削面作为作为中华五大面食之一,以其独特的刀工和口感吊足了中外食客的胃口。我说就有点王婆卖瓜了,大家亲自去品尝才有说服力。外滑内筋、软而不粘的刀削面,会让你的舌头跳舞,相信么?(互动)还有当地的炒凉粉,甑糕,羊杂,烧卖……大同当地手艺人的手工纪念品……在这里给大家自由活动45分钟,下一站我们去小石子村景区的标志性建筑,镇楼四方。待会见!

第四景:楼镇四方。品尝了水街胡市的美食和文化后,我们一起来这座三层高11米的四方楼来辨析下小石子村的方位。这座楼的南边就是我们刚刚体验过的水街胡市,北边通卧龙山滑雪场,西边是通光寺,民宿院落,小石子景区鹿野苑食府,鹿野苑石窟,西边面积比较宽广,集住宿,礼佛,用餐,娱乐等为一体的区域。东边就是原住村民们的院落,村民们活生生原汁原味的生活让我们感受到村落的烟火和地气人家。请大家抬头我们来看这座楼,南边的第三层题有“林苑阁”,二层题有“瑞气祥云”,让我们一进小石子村就感受到了一种祥和之气,一种难以抑制的古韵新貌之美油然而生;北边三层题有“云蒸霞蔚”,二层题有“通达和畅”,这何尝不是我们对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西边三层题有“钟林毓秀”,二层题有“福泽绵延”,让我们感知我们福受天地之精气,绵延不断,身为后代的我们有责任和使命奉献我们的光和热,让世界因为你我而精彩;东边三层题有“日照春晖”二层题有“曙色清风”,我感受到了日出而作的四季烟火。这座楼就如同小石子村的镇楼,楼通四衢,福通八方。来咱们自南向西顺时针来转下。穿过四座拱门,承明门、泰常门、崇光门、太和门。四个门的名称全部取自《魏书》,邀请我市书法家冯少鹏以魏碑体书写,寓意国泰民安,四方安定。四方楼顶部屋脊上一对鸱吻,分立左右,有预防火灾之寓意。每一层屋檐四角挂有铜制风铃,风叩之,其音清越,好似颂钵悠远,直抵身心深处,享受而疗愈。

第六景:驿站中心。这组建筑从远处看,真像一只铺展开翅膀的金翅鸟在聆听我们的步履声,等待我们去歇歇脚和它近距离的亲近一番。这组建筑占地3437.94平方米,由三个单体组成,每个单体又分成若干个单体,根据实际使用情况,错位而成。建筑整体利用现代技术和仿古结构,同时具备美感和实用价值。一层有党群服务中心、书吧、住宿接待、酒吧、餐厅、会议。二层为游客提供了宽敞通透的休息区、演绎区、小型活动区。由于具有北魏建筑风格,这将是一个网红打卡地。同时也是开展研学,体验业态文化的落脚地。

第七景:野宿夜月。生活在城市久了,会有一种不由自主地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而乡村振兴建设又为人们提供了体验乡下生活的可能性。时下为了让更多的城里人走进乡下,走进自然原始的村落,乡村振兴如火如荼,一派“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势气。小石子村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率先走在前列。它敞开怀抱在诚挚邀请每位游客来体验触摸它的肌理的同时,没有忘记给大家打造歇脚的地方,这就是我们今晚要入住的民宿院落。依据自然地形,小石子村景区依照自然山势的高低错落,打造出了五个大的院落,分别是一号院:山舍。出自李商隐的“江庭犹近别,山舍得幽期”。这个意境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家就在不远的地方。走进“山舍”让我们的身心沐浴着山的幽静,整个人放松下来。像是看见了母亲盼儿归的炊烟,看见了房舍里映在窗户上母亲的身影。多么暖心的名字。院门的楹联“山水藏奇趣,舍得见道心”相得映彰。二号院:栖迟。出自《诗经·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太阳下山的时候,鸟儿回到树上的巢里。结束了一天的行程不必忙于赶路,夜晚休息雅致的美宿尽情轻松惬意的旅途生活。楹联“天意怜幽草,人间爱晚晴”让我们的步履加快了节奏尽情享受美好时光。三号院:墟里。出自陶潜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远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着袅袅炊烟。住在这里贴近田园,放松身心再好不过了。楹联:“晨烟随日起,暮霭伴霞归”。一呼一吸,道法自然。四号院:溪居。出自唐代元结《右溪记》。卧龙山脚下一处幽静的适宜疗愈的住所,你完全可以像楹联所传达的意境“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放空自己,福受当下。五号院:鹿鸣。出自《诗经·小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小鹿鸣叫,如同苼簧般音律动听。卧龙山脚下,紧临鹿野苑石窟,这样的巧合,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遇见。楹联“苔石随人古,山花拂面香”。让我想起了清代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们不妨一起来参悟下它的意境。这五个院落的采光,幽静,舒适,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想大家也会爱住这里。每个大院落分3到6个不同的小院落,有8种户型,有二层,有复式,有两卫,有一卫。其中最大面积212平方米,最小面积70平方米,共有35间房,总面积12082平方米。宿集有木屋、别墅、帐篷、房车、,民居等多种建筑形态,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我知道总有一款你喜欢。第八景:稼穑躬亲大家看见这处景观是不和我一样,也亲不自禁地想弯下腰去劳作,让手沾满泥巴,体验弯腰劳动舒缓筋骨的快乐趣?稼穑躬亲的门的设计就让我们有一种想参与其中的冲动,而且门楼顶部铺设天然茅草,和地理的泥土气息那么般配。园中的杏树随着阳气开始涌动,距离“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不会太远了。走进稼穑躬亲种植园,抬头可楼就如同小石子村的镇楼,楼通四衢,福通八方。来咱们自南向西顺时针来转下。穿过四座拱门,承明门、泰常门、崇光门、太和门。四个门的名称全部取自《魏书》,邀请我市书法家冯少鹏以魏碑体书写,寓意国泰民安,四方安定。四方楼顶部屋脊上一对鸱吻,分立左右,有预防火灾之寓意。每一层屋檐四角挂有铜制风铃,风叩之,其音清越,好似颂钵悠远,直抵身心深处,享受而疗愈。第六景:驿站中心这组建筑从远处看,真像一只铺展开翅膀的金翅鸟在聆听我们的步履声,等待我们去歇歇脚和它近距离的亲近一番。这组建筑占地3437.94平方米,由三个单体组成,每个单体又分成若干个单体,根据实际使用情况,错位而成。建筑整体利用现代技术和仿古结构,同时具备美感和实用价值。一层有党群服务中心、书吧、住宿接待、酒吧、餐厅、会议。二层为游客提供了宽敞通透的休息区、演绎区、小型活动区。由于具有北魏建筑风格,这将是一个网红打卡地。同时也是开展研学,体验业态文化的落脚地。第七景:野宿夜月生活在城市久了,会有一种不由自主地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而乡村振兴建设又为人们提供了体验乡下生活的可能性。时下为了让更多的城里人走进乡下,走进自然原始的村落,乡村振兴如火如荼,一派“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势气。小石子村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率先走在前列。它敞开怀抱在诚挚邀请每位游客来体验触摸它的肌理的同时,没有忘记给大家打造歇脚的地方,这就是我们今晚要入住的民宿院落。依据自然地形,小石子村景区依照自然山势的高低错落,打造出了五个大的院落,分别是一号院:山舍。出自李商隐的“江庭犹近别,山舍得幽期”。这个意境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家就在不远的地方。走进“山舍”让我们的身心沐浴着山的幽静,整个人放松下来。像是看见了母亲盼儿归的炊烟,看见了房舍里映在窗户上母亲的身影。多么暖心的名字。院门的楹联“山水藏奇趣,舍得见道心”相得映彰。二号院:栖迟。出自《诗经·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太阳下山的时候,鸟儿回到树上的巢里。结束了一天的行程不必忙于赶路,夜晚休息雅致的美宿尽情轻松惬意的旅途生活。楹联“天意怜幽草,人间爱晚晴”让我们的步履加快了节奏尽情享受美好时光。三号院:墟里。出自陶潜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远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着袅袅炊烟。住在这里贴近田园,放松身心再好不过了。楹联:“晨烟随日起,暮霭伴霞归”。一呼一吸,道法自然。四号院:溪居。出自唐代元结《右溪记》。卧龙山脚下一处幽静的适宜疗愈的住所,你完全可以像楹联所传达的意境“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放空自己,福受当下。五号院:鹿鸣。出自《诗经·小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小鹿鸣叫,如同苼簧般音律动听。卧龙山脚下,紧临鹿野苑石窟,这样的巧合,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遇见。楹联“苔石随人古,山花拂面香”。让我想起了清代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们不妨一起来参悟下它的意境。这五个院落的采光,幽静,舒适,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想大家也会爱住这里。每个大院落分3到6个不同的小院落,有8种户型,有二层,有复式,有两卫,有一卫。其中最大面积212平方米,最小面积70平方米,共有35间房,总面积12082平方米。宿集有木屋、别墅、帐篷、房车、,民居等多种建筑形态,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我知道总有一款你喜欢。

第八景:稼穑躬亲。大家看见这处景观是不和我一样,也亲不自禁地想弯下腰去劳作,让手沾满泥巴,体验弯腰劳动舒缓筋骨的快乐趣?稼穑躬亲的门的设计就让我们有一种想参与其中的冲动,而且门楼顶部铺设天然茅草,和地理的泥土气息那么般配。园中的杏树随着阳气开始涌动,距离“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不会太远了。走进稼穑躬亲种植园,抬头可以摘果,低头陇畔虫鸣,再现世外桃源,怡然自得的心境。这片占地16.5亩的农耕园为我们提供了一处亲身劳作,感受采摘,认领,从育苗、种植、除草、收获,触摸每个环节的一个乐园。让我们吃到嘴里的果实在我们眼睛里,双手里,让生长有了的慢动作。也让我们每咬下一口,溢出来的果汁和麦香犒劳我们亲自的劳作。这是我们现代人缺乏的对身心灵的补给。咱们再来看它的名字“稼穑躬亲”,播种曰“稼”,收获曰“穑”。《汉书·食货志》“上感谊言,始开籍田,躬耕以劝百姓”记载了公元前178年,汉文帝躬耕劝农之事。隋代《亲耕籍田七首》“勤劳稼穑,必躬必亲。为籍千亩,以教导民”。《魏书·太祖纪》记载道武帝拓跋珪“天兴三年(公元400年)二月丁亥,始耕籍田”。从这些典籍记载来看,古时的帝王把亲自躬耕上升到了礼法的高度,亲力亲为,体验务农之艰辛。一方面劝导天下百姓重视农耕,一方面通过亲自劳作来体验百姓劳作之不易,五谷来之不易,可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而这样带有悲悯心的礼法传承,正是我们华夏文明,农耕文明的根脉。而汉民族坚守的农耕文明,被认为是正统的文明,也是有生命力的文明,因为它有礼法,有传承,有根。有根的文明是有生命力的文明,有生命力,就会绵延万代。而北魏拓跋鲜卑从大兴安岭一带的嘎仙洞不断迁徙,最后从平城迁都洛阳,入驻中原,由游牧民族完全汉化,不留一丝痕迹地融入汉民族,过上了农耕生活,践行农耕文明。皇帝亲自躬耕,融入农耕生活。在孝文帝“汉化”制度的的影响下,北魏拓跋鲜卑最终实现了彻底汉化,为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填了一块直到现在还在熊熊燃烧的大块煤,我们还在受用前人这团火的福泽。让我们来静静感受亲自参与田园生活劳作的趣味吧。

第十景:通光礼佛。小石子村,原名小石寺村,因为这个村里有一座佛教寺庙——通光寺。村因寺而得名,寺因村而流传。这座寺庙是有文字记载的大同最早的寺庙。《山西通志》中记载“通光者,在城西北,俗称北寺。东汉明帝时建”,西傍雷公山,北倚天明山,南临山溪,与云冈石窟一山之隔。民间流传着“先有北寺(通光寺),后有南寺(善化寺),再有华严寺”的说法。通光寺的名字屡有改变,明正德年间叫小石佛寺,清朝时,因这里历史上是北魏皇家园林和蓄牧场,叫北魏鹿苑。通光寺又改叫鹿野苑通光寺。但遗憾的是原有的寺庙被毁坏盗凿,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只留残垣断壁和寺庙基座。着实让人痛心。寺庙主持觉义师父在2004年前后主持重建通光寺。目前建成寮房,斋堂,中殿和左右配殿,大雄宝殿基础已经复建。中殿供奉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左右配殿供奉大愿地藏王菩萨。同时也把乡民们民间信仰的关公、曹奶奶、龙王等神像供奉其中。无论佛像还是民间神像信仰,无不在引导人们一心向善,学佛慈悲为怀。说来奇怪,相传东汉年间寺院主持觉义法师曾主持修建了这座如法庄严的佛教寺庙,香客不断,救度了无数人。这些香客中可能就有现在寺院的主持觉义师父的先人们,不然怎么会有这样的巧合,现在通光寺的主持法号也是觉义。而且奇妙的是,觉义师父不是在通光寺剃度出家的,他来通光寺之前法号就是觉义师父了。两千多年前的觉义师和现在的觉义师,同样怀着慈悲救度众生的心神奇相续。让我想起中国另外一位大德高僧上梦下参师父,他当时出家就是寻着梦里的寺庙出家的,果然他在北京房山县上方山兜率寺找到了他梦里的寺庙,于是他在那里剃度出家,后改法号梦参,一生度人无数。有时在想,人和佛法的缘分真是不可说不可说。第十一景:石桥叠水对于北方人来说,水是珍贵而有灵气的,在我们这里水代表财,代表运。在古代,小石子村周围方圆千里都属于北苑,皇家的天然放牧场,北魏时期的鹿苑,它和云冈石窟一山之隔,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这样描述武州川美景“临渊锦镜,缀目新眺”。当年武州川下游有一条漫水桥,另外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鸿雁桥”。据说当年武州川上鸿雁常盘旋其上,它是一种瑞气吉祥的气象。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石桥叠水复原了北魏当年的石桥和流水,让小石子村焕发出灵动的生机。恍惚中我们好像穿越回到了北魏,武州川水欢快地流淌,人们站在桥上,放眼去看,那桃花红,杏花白,那“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的美景装满了眼眶。只是现在的武州川水渐少,我们脚下的流水引自距离这里11公里的新荣区孤山水库,同样也是天然水。你们看,上游的叠水桥下,有五个泄洪孔,上边设有水闸,可以泄洪,也可以浇灌农田。水流随地势高低叠流而下,形成一桥一瀑布的石桥叠水的景观。为啥这里的饭菜好吃,尤其它的五谷杂粮特别美味地道,主要原因就是这里的水质优良,是天然的山泉水浇灌的庄稼蔬果。我们待会儿会品尝到天然泉水浇灌出的美食。好,先请朋友们随我一起从下游的漫水桥,(鸿雁桥)走到上游叠水桥(林渊桥)。来聆听天籁般的流水之声。想象北魏年间,在北苑穿凿的“鸿雁池”上空鸿雁盘旋的盛境。北魏时期,佛教兴盛,你看就连高空盘旋的鸿雁也随时可以飞来红雁池尽情饮水解渴。佛法慈悲,众生平等。

第十二景:溪畔听雨。溪畔听雨,本身就自带浪漫气息,让人无限神往。置身山野,觅得一处依着山势建造而成的滨水餐厅,因山的高差让整个建筑呈现丰富的层次感,层高与地形相结合,每一层都有不同的景色,可以抬眼揽整个大同入怀。如果你正在品味美食,一场雨打在玻璃窗上,我相信你和我一样,会闭目一小会儿,让户外的雨声水声,一起和声“大珠小珠落玉盘。”怡养你的耳根。这还不够,鹿野苑食府(滨水餐厅)还保留下了村落原有的泉眼和古树。走进滨水餐厅仿佛走进了地气十足泉水盈润的高山流水之境,让食物在舌尖上跳舞的同时,心被足足地疗愈了。餐厅的一层嗅清荷碧池,感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清凉舒心。二层观通光寺,禅茶一味悲悯共生。三层远望卧龙银雪,激情岁月涌动周身。四层石村小镇尽收眼底,红瓦明窗,烟火人家。儿孙满堂,穰穰满家。五层鸟瞰大同古城,灯火阑珊,总有一颗星是为你而亮。拾级而上,走进天然大餐厅,背靠沉静的山,耳听溪流声声,目之所及是和我们身心同频的自然原声。品佳肴同时颐养精神。俗语说“民以食为天”“民”、“食”、“天”在此刻是那么贴近合一。第十七景:鹿野参禅小石子村的村民是有福气的,在他们生活的村落里保存着厚重的历史文化遗迹,同时宗教氛围浓厚。最著名的要数鹿野苑石窟寺。它位于大同市西北约10公里的雷公山脉大石崖北沟山崖面上,其位置距离北魏平城城垣遗址只有4公里,是距离平城最近的一处佛教石窟寺。石窟坐北向南,开凿于河滩10余米的U形山体中,居洞窟之中,脚下河水流过,望眼山峦起伏,正是僧人“修禅习定”的理想场所。鹿野苑石窟东西长约30米,现存洞窟11个,其中位于中心位置的第6窟为平面马蹄性穹窿顶形制洞窟,现存造像3躯,主尊为坐佛像,高2.6米,结跏趺坐势,面相方圆,两肩齐挺,袒右肩服饰,凸起的衣纹具有厚重感。两侧各雕斜侍菩萨,头戴宝冠,长发披肩,宝缯折叠下垂,身披络腋,长裙贴体。窟外门两侧各雕力士。从造像艺术表现看,鹿野苑第6窟与云冈石窟造像完全一致。其余10个洞窟没有造像,是所谓的“禅窟”。平面略呈方形,穹隆顶,大小不等,面阔最小1.45米,最大1.72米;进深最小1.82米,最大2.1米;窟高最小1.57米,最大2.05米。从鹿野苑石窟性质看,这个石窟是典型的禅居之所。没有造像的洞窟是僧人坐禅的位置。让人遗憾的是鹿野苑石窟寺在文革期间遭受到了严重破坏,原来的遗存十有八九被毁坏在历史的尘烟中了。上世纪末,有位笃信佛教的比丘尼演荣师父来到鹿野苑石窟,看到庄严的佛像裸露在荒郊野外,佛无护法,于是她发心要在自己的有身之年尽自己的薄力把荒芜的成了坟滩的鹿野苑石窟寺,在原址上通过化缘把鹿野苑石窟寺庄严起来,现在鹿野苑石窟寺被纳入了小石子村景区的一部分,同时也在小石子村乡村振兴的整体发展规划中,演荣师父说,她现在正筹划把四大天王殿重建起来,祈盼如愿。也望香客发心,为法轮常转,经声绕梁,佛法加持众生的心添砖加瓦。那么鹿野苑石窟寺的开凿背景是怎样的呢?关于鹿野苑石窟的开凿,有史书记载。《魏书·显祖纪》曰:“(皇兴)四年(470)十有二月甲辰,幸鹿野苑石窟寺。”可见在此之前鹿野苑石窟已经建成。这个时候也正是云冈石窟不间断轰轰烈烈开凿过程中。高允的《鹿苑赋》称此石窟为“暨我皇(献文帝)之继统”。说明鹿野苑石窟开凿于献文帝(拓跋弘)时期。因此,鹿野苑石窟就和献文帝有了不寻常的关系。献文帝是文成帝拓跋濬的长子,公元456年被立为太子,465年继位(465-471在位)。南北朝时期北魏的皇帝。他是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两岁被立为太子,十二岁登基,十八岁就当上了太上皇,公元476年,由于拓跋弘杀了嫡母冯太后宠爱的大臣,被对方毒死,时年二十三岁。再和大家说点题外话,我们知道拓跋弘的生母是李贵人,生于定州。生来就长了一张招男人喜欢的脸,且温柔妩媚。她本是长安王拓跋仁的妾,但拓跋仁犯下了与人合谋造反罪,被朝廷剿灭,全家男丁都被赐死,女眷一律进宫为奴。李贵人就这样被正在城楼上观景的皇帝拓跋濬(文成帝)看见,当时文成帝的眼睛怎么也从李贵人身上挪不开了。后来,李贵人生下皇子拓跋弘,两岁被立为太子,不到二十岁的李贵人被残忍地赐死。我们知道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效仿汉武帝杀钩弋夫人立下“母以子贵”的规矩,也给北魏立下这个规矩,当年拓跋珪把太子拓跋嗣的生母刘贵人赐死。似乎这条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祖训在皇权至上的文成帝面前也阻挡不了它的杀气,文成帝虽有不忍,但李贵人还是含泪被赐死。拓跋弘是文明太后冯太后带大的。冯太后视如己出,但母亲的死给幼小的拓跋弘留下了伤痕,虽平日里不把对母亲的思念写在脸上,但独自一人时常念起母亲李贵人。拓跋弘逐渐长大,尤其被立为太子后,他的成长是迅猛的。打小就喜欢和皇叔拓跋子推一起在校场上练骑射,还经常和皇叔骑马来鹿苑,战马一路飞奔,好不飒爽。这也培养了献文帝在继位后就整顿内政,增强国力,四出征讨。五年后的469年就将襁褓中的长子立为太子。皇兴五年(471)传位于太子拓跋宏,自为太上皇,拓跋弘亲自带兵出征,保卫边疆,公元472年,柔然入侵,拓跋弘把柔然一直追到大漠之中,使其不敢再犯。献文帝的身体里滚动着拓跋鲜卑生为游牧民族驰骋奔腾的血液,他不是一个天生只好黄老浮图的隐士。我们知道,北魏时期,鹿苑是供皇家狩猎、饲养杂兽的畜牧场,拓跋鲜卑是游牧民族,所以鹿苑最初和佛教圣迹“鹿野苑”没有直接联系。鹿,只是北魏鹿苑作为畜牧场中的一种野兽。后来出于巧合,鹿苑的西山开凿了表现佛陀鹿野苑初次说法的“鹿野佛图”,还开凿了供人坐禅的禅窟,并名“鹿野苑石窟寺”。鹿野苑石窟寺就是拓跋弘让位于拓跋宏后,在父亲文成帝开凿云冈石窟的影响下,为安顿自己百无聊赖的心而开凿的一处供坐禅念经的禅修之地。《魏书·释老志》记述说“显祖即位,敦信尤深,览诸经论,好老、庄。每引诸沙门及能谈之士,与论理要”。献文帝的“遗世之心”是一种被动而无奈的选择。《魏书·释老志》:“高祖(孝文帝拓跋宏)践位,显祖移御北苑崇光宫,览习玄籍,建鹿野浮图于苑中之西山,去崇光右十里,岩房禅堂,禅僧居其中焉”。再次证明鹿野苑石窟就是献文帝建于西山鹿苑,不仅自己在此“览习玄籍,且供禅僧坐禅的石窟寺”。献文帝禅位后,身为太上皇的他,移居鹿野苑(北苑),在那里建造了一座宫殿“崇光宫”住在那里。遥想当年,献文帝有多少个夜晚一个人溜达着,漫无目的地走,不觉走到仅有8里路的北魏平城宫正殿太华殿,那里可是他的家啊!看着宫内灯火通明的家不能回,他心酸啊!那里有他的嫡母冯太后,有自己亲生的儿子拓跋宏,有他一起共事的文武大臣,有他熟悉的山河子民,但此刻只能无奈地向佛祈愿终老鹿野的一个心思了。而这个心思最终也落花成泥了。

这篇导游词的整理参考了《魏书》

王恒老师《云冈石窟辞典》

任勇主席《文明太后冯氏》

十八景中除5、 9、13、14、15、16、18景以外的其他景在原稿基础上进行了整理,一并致谢各位同仁和前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