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麦门冬汤,一张治糖尿病的经方!化解饥饿口渴、舌燥咽干,请感受

 扫地僧一一 2024-05-10 发布于安徽

图片

(本文仅供学习和参考。文中所述方剂,非专业读者务必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说说,经方麦门冬汤治病的故事。

麦门冬汤是一张什么方?它又能治什么病呢?

来吧,先听我讲下面这段故事。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当时45岁。

他本身有糖尿病家族史。而且,在三年前,他已经确诊糖尿病了。

患病以来,他一直口服西药治疗,血糖控制得还算可以。

但是,大概在一个月前,他因公出差,到外地呆了一段时间。可能是因为劳累,他随后就出现了口渴、多饮加重现象。而且,食欲特别旺盛,能吃,吃完不大一会儿就饿。

他清楚,这肯定是糖尿病加重了。于是,投中医治疗。

接诊的是谁呢?医案记载,是当时河南的一位杏林前辈,姓郭。

刻诊,患者脉数有力,舌苔黄燥,舌质红。细问得知,患者大便干,小便多。脸色发红,四肢比较消瘦,但是腹部比较胖大。除了食欲旺盛、容易饥饿和口干舌燥之外,患者还总觉得倦怠乏力。

了解到这些以后,医家提笔书方一首。但见——

麦冬30克,西洋参10克,生山药30克,玄参30克,生地黄15克,石膏30克,黄连6克,牡丹皮15克,赤芍15克,甘草6克,大枣6枚。

所有这些,水煎,代茶饮,每日一剂。西药接着服用。

图片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5剂以后,口渴多食的现象大大减轻,大便比较正常,不那么干结。原方有效,继续投用。

患者又服5剂之后,除了微微有些口渴之外,其他症状都基本消失。原方减药量再投5剂,患者空腹血糖为6,基本正常。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它最初刊载于2010年的《中国民间疗法》中。

现在,我们来说说这里的学问。

你看,这个患者的问题,很明确,是糖尿病。中医称之为消渴。

消渴这个病,中医又分上、中、下三消。其中以渴而多饮症状突出的,为上消。消谷善饥症状突出的,是中消。它们的病因病机,归纳起来,就是肺胃燥热津伤。肺燥有热,津液得不到肺的输布,所以口渴难耐。水液无法输布,直趋下焦,所以尿多。中焦胃燥有热,所以患者食欲亢进。

你看看,上面医案里的患者,和上述情形,几乎是一模一样。结合其脉数有力、舌苔黄燥、舌红便干等一派燥象,可知他肺胃燥热、津液耗伤无疑。

那这个时候怎么办啊?自然要清肺胃之热,滋肺胃之津。

你看当时医家的配伍:

麦冬30克,西洋参10克,生山药30克,玄参30克,生地黄15克,石膏30克,黄连6克,牡丹皮15克,赤芍15克,甘草6克,大枣6枚。

这里头,我们简单解析一下:石膏清中焦胃热。黄连助石膏清胃热。赤芍和丹皮凉血清热。生地滋补肾阴,金水相生,则间接滋补肺阴。玄参滋补肾阴而清虚热。山药、麦冬则滋补肺阴。西洋参,益气生津,又能清虚热。其益气之功,可以改善患者乏力之象。

你看看,这就是基本的用药思路。

图片


在这里,我们应该清楚,它基本用到了麦门冬汤的方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重点。

麦门冬汤原方,出自《金匮要略》,基本配伍是麦冬42克,半夏6克,人参9克,甘草6克,粳米6克,大枣4枚。水煎服。

你会发现,医案里去掉了半夏,因为其燥性有可能进一步伤阴。用西洋参替代了人参,因为其清热生津之效更好。用山药替代了粳米,以增项滋补肺肾之阴的功效。在这个基础上,又添加了一系列清热滋阴之品。

那么,麦门冬汤到底是治啥的呢?它能滋养肺胃之阴,降逆下气。

它的主治之一,是胃阴不足证。患者表现,是脉虚数、舌红少苔、口渴咽干、气逆呕吐。这都是胃阴虚、胃气不降的表现。所以,用麦冬大补胃阴,用半夏制衡麦冬滋腻之性,同时降胃之气逆,人参、甘草、粳米、大枣,补养脾胃,生津益气。

麦门冬汤还有一个治疗方向,是虚热肺痿。这也是肺胃阴虚所致。这个,我们今天暂且不提。

总之,麦门冬汤重用麦冬,既能滋阴,还能清热,是改善肺胃阴虚的有力手段。因此,千百年来,这麦门冬汤也就成了改善肺胃阴虚有热局面的常用方。现代临床,常用它来治疗消渴病。上面这个医案,就是具体应用之一。

读者朋友们,说起这经方治病,实用性是非常强的。你想想,就这么简单几味药,水煎代茶饮,就能改善消渴病患者的症状,这绝对是古老中医对我们的馈赠。而我们,作为中医的受益者,至少应该从理论认知上,对它们加以掌握。这样,算是对中医的一种纪念和尊重吧。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和你聊这么多。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