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汪占革|师法古贤 心手双畅———小楷临习及创作管见

 攸州刀郎 2024-05-12 发布于湖南
图片

书法是汉字的艺术,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的文化传承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形成了独特的造型艺术,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究其根是植于这古老、悠久、神圣的东方沃土,它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积淀中衍生的一个文化奇葩。从汉字书法的发展上看,魏晋时期是完成汉字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也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阶段。随着真书(今称楷书)的定型,从而翻开了中国汉字书法史崭新的一页。

图片

钟繇《宣示表》局部

楷书一指法度,可做楷模之书。刘熙载《艺概》“楷无定名,不独正书当之。汉北海敬王睦善史籀书,世以为楷,是大篆也为楷也。卫恒《书势》云'王次仲始作楷法’,是八分为楷也;又云'伯英下笔必为楷’,则是草为楷也。”张怀瓘《书断》 “楷者,法也,式也,模也。”可见,凡是具有法度、楷模的书皆称为楷书,篆、隶、草诸体皆可称。二专指正书、真书。它是在汉隶的基础上蜕变而来的一种书体,是名副其实的“楷模之书。”现存最早的楷书遗迹,有三国时期、《荐季直表》、《力命表》等,到南北朝时期书法分为南派(王羲之为代表)和北派(索靖为代表);隋朝开唐代书法之先河,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名碑有《龙藏寺碑》、《董美人墓志》等;唐代是楷书发展到鼎盛时期,名家辈出,特别是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将楷书推向了巅峰;唐后楷书趋向衰微之势,虽有宋、元、明、清等名家虽善楷书,但终未成大气。总体来说,楷书大致经历四个时期,魏钟繇时期、晋二王时期、唐楷时期、清魏碑时期。而小楷的学习应从钟、王处着力,旁涉各时名家,会于心中,融于腕底,自可精进。今结心得、汇借文字谈以下三点管见。

一、取法乎上 落笔超异

钱泳《书学》中有云:“工书者不精小楷,不能称书家”。但凡书家,不得不擅小楷,小楷是文人书家的底线。文人书家视为鼻祖魏晋时期的钟、王,是小楷书的创造者,也是最高成就者,钟、王时期,无所谓中楷、大楷,楷书也就只是小楷。学习小楷与其它书体一样,取法至为重要,历代小楷的范本虽多,而识者无不以魏晋为最重要。钟繇《宣示表》、《力命表》、《贺捷表》、《调元表》、《荐季直表》等“五表”,王羲之《乐毅论》、《黄庭经》、王献之《洛神赋玉版十三行》等均属最佳学习范本。有人竭尽一生的心血,刻苦研习小楷,可惜格调不高,终乏风度神韵。除却才情、见识等因素,取法高下应是最大的因素之一。黄山谷“少时喜作草书,初不师法古贤,但管中窥豹,稍稍推类为之。方事急时,便以意成,久之或不自识也”。碰壁之余,方悟“万事当皆师古”的道理。黄山谷早年师法周越,格调不高,“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好在山谷晚年亲眼目睹了怀素《自叙贴》墨迹后,顿悟“用笔皆如以劲铁画钢木”,“落笔便觉超异”。经历诸多曲折之后,才知“凡作字须熟视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像黄山谷这样的大家,由于早年没有师法古贤,照样走了弯路。何况常人?所以说“取法乎上”是学习书法的关键所在,若学习小楷当以魏晋钟繇、二王为先要,浸淫日久,自可会心,应之于手,得其笔法意蕴也。所谓师法古贤,心手双畅。我个人学习小楷的门径亦是如此。

二、技法精严 精逸相生

自古以来,书家将楷书做为学习的基础,认为其是“根本”。苏东坡称:“书法备于正书,溢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文征明认为:“若不工楷书,而徒以草圣名,所谓无本之学也”。学习小楷,尤其学魏晋小楷是练笔性、练眼力养成的最佳途经,是提高作品境界的最好办法。若想将小楷写出高古气息,点画内敛含蓄,就应在篆隶上下功夫,精通一些文字学,进而“熔铸虫篆,陶均草隶”,以篆隶书笔意入楷,方能格高韵胜,方能超俗出群,造微入妙。否则,难免有俗书之讥。正如傅山所说:“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楷书虽然笔笔严谨规矩,但在行气上则需要有草意。孙过庭《书谱》云:“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回互虽殊,大体相涉。”字画有映带之意,笔笔相呼应,方可气血相通,字字不孤立。

上乘的小楷所具备的条件有三:“小、精、逸”。小,在 1.5公分以下,即古人所谓之簪花小格;精,指精严、沉静;逸,指飘逸。我们通常有个习惯,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大字作品,往往先有宏观,由整体之势尔后才是局部。而欣赏小字作品时,人们往往近而细细观之,目光常会聚于一点一画,用笔务精,结字务严,方能经得起审视玩味,小楷作品尤是。要做到精严,就是在书写时点画起止要精准细腻,转折清晰明了,横竖撇捺及钩挑应有弹性,有张力,运笔有神,遒劲多姿而不失飘浮,厚重而不失臃肿,少画而不失单调,多笔而不失雷同。卫铄《笔阵图》云:“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董其昌又云:“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此用笔之要义,不可不勤于实践深刻体悟。其结字,贵在严谨。字因点画而立,一笔两笔之字,十笔数十笔之字,都要精心布排,粗细大小得当,位置恰到好处。有时一字将成,一点即毁,或一字未立,一画出神,故不可稍有草率之笔。求结字之精严,即要师古人之有,又要敢为古人之无;即要求严整之像,又要戒平淡落俗;即要营造一字之精到,又要关照前后左右。王羲之说欲书,应“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使不是书”。一幅小楷作品,用笔结字即精且严,其品格自不落俗格。

要做到沉静,即言字静先必心静,李世民《笔法决》云:“夫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玄妙”。就是说,在书写时应气不局促,目不旁视,神不他虑,心静方能腕实,腕实方能指稳,指稳方能使心中所思所想生发于毫端,引所谓心法统摄手法。在心法统摄下,无论用笔结字、章法、气息,都要自觉追求一个静字,使作品远离狂野、浮躁、粗俗、轻佻之气,多几分安闲、清淳、沉静的书卷之气。要做到法度严谨、点画精到的小楷作品相对容易,而用笔流畅,风姿绰约,处处体现着萧散简约、平和静雅的韵致。通篇展现着一种安闲飘荡,清逸散淡情趣的作品确很难。在审美史上,本于自然寂寥,则逸为极则。这也是小楷创作的极则所在。

三、书存士气 塑我之境

书法不仅是技法的展示,更是人格品行和文化修养的综合体现。在我们欣赏今人的很多书法作品时,会有这样一种情况,乍看时潇潇洒洒,云烟满纸,风流倜傥,但当你驻足停留,细细观看时,却发现许多作品文辞或字法错漏不通,让人为之叹息。这些错误,当下称为是“硬伤”。从作品的“硬伤”中可表露出书家的创作态度及其综合修养的高下。 由于小楷作品的特殊性,避免“硬伤”则更加重要。

书法技法功力和审美经验的积累可以通过“书内基本功”锤炼获得。而文化修养的体现是:“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人老”指修养,“书老”指书艺,书法有书卷气、金石气、庙堂气、山林气等等描述。“书卷气”即文人气。刘熙载《艺概》说: “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士气’即文人气,是作者文化修养的表现。纵观古今经典小楷作品,无不是神采奕奕,风神超迈、气质脱俗,'士气’扑人眉宇。有了士气,书家就有了根本,不致随波逐流。书中士气是通过作品反映出来的,士气因士人而生,士人才人奇,才有个性,有独立人格。陈子庄《古壶论画语要》中说:“书法柔媚者,世以为美,其实最丑,大凡人无独立之人格,其艺术则柔媚,即无独立人格,何来美”。怎么才有士气,成为人士人呢?史学家陈寅恪说:“上之读书之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桎梏”……。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此为士人,其精神就是文化修养,修养不到,则士气不能融入笔端,无书卷气其作品就没有了生命。

书家常说:“人品即书品”,也就是书品人品俱佳者,方为后人所称道,反之书品高而人品低劣者,必将历史所摒弃,故作字先做人,品高韵自胜。

楷书经历千年的发展,创造空间小,难度大,创作周期长,不易见成果,加之当今人心浮躁,对传统经典已无耐心品味。小楷的创作更是如此。书无我不立,立自家品格,是每个书家唯一的追求,欲在小楷作品中塑我之境,就要加强自身修养,师法古贤,勤练苦功,博学约取,志气平和,浸淫日深,追求不止,就一定能达到心手双畅的之境,创造出意古品高的小楷佳作来。

原文载于《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4期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