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倪海厦《黄帝内经》笔记(二九六)第三十一篇.热论篇

 火帝养生_WSH 2024-05-13 发布于云南

【原文】帝曰:善。治遗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

帝曰: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原文解释】黄帝说:好。怎样治疗余热不尽呢?岐伯说:应诊察病的虚实,或补或泻,予以适当的治疗,可使其病痊愈。

黄帝说:发热的病人在护理上有什么禁忌呢?岐伯说:当病人热势稍衰的时候,吃了肉食,病即复发;如果饮食过多,则出现余热不尽,这都是热病所应当禁忌的。

黄帝说:表里同伤于寒邪的两感证,其脉和症状是怎样的呢?岐伯说:阴阳两表里同时感受寒邪的两感证,第一日为太阳与少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太阳的头痛,又有少阴的口干和烦闷;二日为阳明与太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阳明的身热谵言妄语,又有太阳的腹满不欲食;三日为少阳与厥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少阳之耳聋,又有厥阴的阴囊收缩和四肢发冷。如果病逝发张展至水浆不入,神昏不知人的程度,到第六天便死亡了。

【倪师解读】黄帝说,如果遇到了有反复发作的病,病根没有去掉,应该怎么把这个病根去掉呢?岐伯就回答说,那就要看病人的病是虚还是实了,如果虚症,该补就要补,如果是实症,该泻就要泻了,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把他的身体调理平衡,这样病就可以全愈了。

黄帝又问了,如果有发热病,禁忌是什么?岐伯就回答说,刚开始病在慢慢恢复的时候,肥甘厚腻的东西就不吃,因为肥甘厚腻的东西会造成遗热,热会停在身体里面,没有办法发散出来,病就很难康复,多食则遗,这就是禁忌。

黄帝又问了,如果病人是两感于寒,他的脉的病形又是如何呢?岐伯就回答说,两感于寒,就是前面的寒已经进入到了阴症了,结果后面的寒又进来。第一个周期看到了少阳和少阴并病,两感于寒就是有阴症和阳症同时出现的时候,这就叫两感于寒。

少阴和太阳都病的时候,病人就会有太阳和少阴症,两症同时出现,头痛口干而烦满,口干,烦满是少阴症,头痛是太阳症,这就是两感于寒。

'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在一个周期,阳明和太阴都病的时候,病人会有腹满身热,,腹满是太阴症,身热是阳明症。不想吃饭,话还很多,阳明症就是乱讲话,不经过大脑,神昏了。

'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第三个周期以后,如果少阳和厥阴碰在一起,都生病,也就是少阳感于寒,厥阴也感于寒,就会出现耳聋和阴囊收缩,耳聋就是少阳的寒,囊缩就是厥阴的寒,手脚都是冰冷,这个时候,水浆不入,不识人,六天就会死。所以,古代的这些文字,这个'日’有的时候讲的是一个周期,有的时候就是讲的一天。

我们中医有五实和五虚,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没有办法处方,不能说是《黄帝内经》里说六日死,就不用管了,还是要管,要想办法,这个时候,病人不能吃饭,那么,我们可以用针灸来救逆,或者是用四逆汤或者是很热的米汤下去,让他的胃里面受到热气。这个米汤是天地之间的精华。稻类的就是按照四季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这个节气走来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