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讨厌的勇气》:自卑,讨厌自己,只盯着缺点就是不肯去喜欢自己,那是因为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希蓝k5pkc11iur 2024-05-13 发布于广西

读《被讨厌的勇气》,又刷新了我的认知。

书中说到:“一切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起初我还不明白,为什么说“一切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直到哲人举例说明。

哲人说,他曾因身高的问题而自卑、烦恼。他身高只有155厘米,而周围的人都比他高。

他总是想:如果我拥有正常的身高,如果再长高20厘米,不,哪怕是再长高10厘米,一切就会不同,就会拥有更愉快人生。

哲人把希望自己能长高的想法告诉朋友,朋友断然对他说:“长高干什么呢?你可有让人感到轻松的本事啊!”

朋友的这句话,让哲人的思想发生变化。高大强壮的人,给人一种震慑感,而矮小的他,却能让对方放松警惕心理,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周围的人都有好处。

哲人之前因为自己的身高烦恼,就是源于他把自己的身高和周围人做比较,从而产生自卑感。

如果这个世界只有他一人,没有人可以对比,不知道有人比他高,就不会有身高的烦恼。所以说“一切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

就像读书时,成绩不好,家长或者老师就说:“你看谁谁谁的成绩多好,你怎么那么差?是不是上课不认真,学习不够努力?”

若没有其他同学做对比,那还会有成绩好与不好这个问题吗?自然是没有的。

有了对比性,才有了差别。

在成人,这种对比,往往是出自主观性,把自认为的“不足”,与别人的优势做对比,最后给出一个自己不如别人的结论,于是就自卑,烦恼,焦虑,内耗了。

但为什么很多优秀人士也会存在烦恼,有自卑感呢?

因为“人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

人都处于追求优越性这一“希望进步的状态”之中,树立某些理想或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同时,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阿德勒说“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

自卑感并不一定不好,反而像阿德勒所说:自卑感可以成为促成努力和进步的契机。

就像有的人,因为学历低而自卑,所以下决心参加自考,或者读夜校,提升学历。

而自卑情结和自卑感又是不一样的,自卑情结是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

有的人,会把自己生活过得不好责怪于没有高学历;有的人会把自己找不到对象,责怪于没有好相貌。这就是自卑情结,而非自卑感。

自卑感的人,会努力做出改变,让自己越来越好;自卑情结的人,会把现状归结于过去,没有勇气去做出改变,不敢打破当下的舒适区。

那么,怎么样可以告别自卑,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呢?

做好自己,不与人竞争。

在《被讨厌的勇气》中说到: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我们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要想着与别人竞争,做好自己就行了。

自己想考证,想提升自身技能,想开展副业,跨领域学习,那就努力去做,去学习。

不用考虑身边的人有没有这样做,同事有没有考证,朋友有没有发展副业。

我们想努力,要上进,就跟自己比,不用去想人家怎么样。

每个人都有自己规划,有自己优势,我们只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己的价值,不断超越自我就好。

至于别人是什么样,和自己没有关系。

只要不与人竞争,只做好自己,就不会有比较。没有比较,就不会觉得自己身上哪些地方不好,更不会担心自己会被人讨厌,在人际关系中受伤害。

把关注点回归到自身,多看自己的长处。不足之处,努力提升,以正确的态度看待。

END

作者简介:希蓝,新媒体文作者,专注观点文、书评、读书感悟、生活随笔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