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文带你看爽厚朴麻黄汤

 花无缺3myj1j3d 2024-05-14 发布于江苏

有人问,你治疗咳嗽的经验方是什么?

那么到底什么才算经验方,中医不是讲究辩证吗。

其实在临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类人的体质大致相同,治疗起来也有相通性。

就比如现在的咳嗽,单纯的寒热已经很少见了,寒热错杂是最常见的,患者有咳吐黄痰,口渴的热证,又见怕冷,吃凉药就拉肚子的寒证。

好像在我们看来最简单的咳嗽已经成为了一个“疑难杂症”

这个病太多见了,中医治疗是很有优势的,我们这点是要清楚的,抗生素、雾化、止咳平喘西药效果只能治疗一时,但是很快就会又发作。

这里我分享一个我的经验方——厚朴麻黄汤

相信关注我朋友圈的朋友已经对这个方不陌生了,我治疗10个病人,可能有8个开的是厚朴麻黄汤。  那么我为什么这么器重他,我就来浅谈一下。

这个方,原文出自金匮要略里“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就是很简单的一句话,那怎么去广泛使用,咳而脉浮,——太阳之为病,脉浮,说明患者有外邪存在,引动水饮上逆,引起咳。

厚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二两) 细辛(二两) 小麦(一升) 五味子(半升

所以两个着眼点:1.咳——里饮 2.脉浮——表邪

但是我们这时候应该清楚的是主要矛盾在哪里

看整个方子,解表的是麻黄、杏仁,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厚朴都是用来治疗咳

所以主要矛盾是里饮。

下面来带大家多角度认识这个方

有人会经常问,这个方和小青龙加石膏汤如何鉴别,都有饮邪化热,区别在于表的层次

这个方里,你可以看下杏仁、厚朴是仲景最常用来治疗咳喘的,比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太阳中风证,外有营卫不和,内有肺气逆+饮邪。

里面又包含麻黄、杏仁、石膏又是大半个麻杏石甘汤,还可以治疗上焦的热喘。

那么这里就需要我们清楚饮邪的本质是?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干姜、细辛是一组很重要的温阳化饮药。其实现在大多数的咳嗽,其本质还是有寒,只不过经过治疗,有热象掩盖。又或者是本来热证,治疗过度,出现寒包热。

咳嗽以后,第一是辩证不当,寒热不分,治疗不得当最后容易出现寒热错杂

第二是饮食不当,咳嗽的时候,肺气上逆,我们吃的东西是要向下排的,肺主人体一身之气,此时消化系统的能量是不够的,所以容易出现积食,尤其是小孩子,咳嗽不忌口,吃的多点很容易消化不了。

第三,长期不能给邪气出路,容易郁滞化热

人体的水饮上逆到底来自哪里?来自阴位,就是下焦。肾主水,主一身之水的代谢,人体之卫气走于体表抵御外邪,卫气是借助肺气的宣发达于外,当完成工作时需要借助肺气的肃降下行到肾水中补充真阳,真阳是用来干嘛的?制约下焦的水的,还有蒸腾下焦的水,如果真阳不足,一来不能鼓动水变成气,二来不能制约阴水而上逆。

所以水饮上逆这个底层逻辑我们需要清楚才行。

麻黄+杏仁,在咳嗽中用来调肺的气机,麻黄可以开宣肺气,杏仁可以肃降肺气,因为咳嗽最直观就是表现在肺,影响肺的气机升降。如果是因为表邪束缚了肺的宣发,也就是束缚了玄府,麻黄一样可以开达

厚朴这个药在里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厚朴下气除胀满

《长沙药解》黄元御

味苦、辛,微温,入足阳明胃经。降冲逆而止嗽,破壅阻而定喘,善止疼痛,最消胀满。

咳嗽导致气机的紊乱,导致的胸、腹胀满,你都可以用厚朴来除。

《得配本草》严西亭

苦、辛,温。入足太阴、阳明经气分。除肠胃之浊邪,涤膜原之秽积。破郁血,去结水,消宿食,散沉寒

厚朴还可走胃肠,祛除积滞,肺和大肠相表里,大肠里积滞明显,肺气没有下行的通道,自然也会上逆,所以这就要讲到咳嗽常见的积食咳,我发现厚朴麻黄汤比保和丸好用。

不要认为积食就是吃肉多,吃肉是导致壅塞严重,但是吃冷饮,用凉药也会导致胃肠道不通,因为影响了阳气的运化,所以厚朴苦、辛、温,苦就可以降逆,辛就能破开肠道的瘀滞,温就可以化胃肠的寒,很适合现在的积食咳嗽。

半夏用来降逆饮邪,干姜、细辛温化,是给了火,半夏是给了其下降的能力,饮是要归到下降的,肺是水上之源,肺气降,水就可以降,所以半夏作用于肺和胃,给足了下行的通道,再配合杏仁、厚朴下肠气,一路通畅。

石膏在这里我常用于治疗饮停上焦而化热,患者常见咳嗽黄痰,咽痛,口干,汗出,舌尖红。

但是根据我的观察,枇杷叶、芦根使用的机会更多

对于清上焦热,思路不同,石膏是清这个郁热,散出去。但是现在的咳嗽有一种见刺激性呛咳、干咳,需要润肺下气,单纯厚朴杏仁可能还不足,需要“下一场雨”,枇杷叶这个药。《玉楸药解》黄元御

叶能清金下气,宁嗽止吐,清凉泻肺,治标之品。去毛,蜜炙,止嗽最善。

想下雨,你除了给肺补足够津液,还得让心火下降,心火降,诸经之火可以降,叶天士说:“暴病属火,火炎上逆, 而不止,啘者哕也;味苦清心火,所以主之。肺主气,气热则上逆;气平降肺气,所以下气也。”

枇杷叶一药两得,降心肺之气,效果颇好。

小麦,这里的小麦是有讲究的

《本草经解》叶天士

气微寒,味甘,无毒。主除客热,止烦渴咽燥,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令女人易孕。

小麦味甘而润,润则阴生,故除客热。少阴之脉络咽,水不制火,则烦渴咽干;小麦气寒,则壮水清火,故止烦燥。

小麦这个药对于刺激性干咳、呛咳,剧烈性咳嗽也有不错的效果,因为甘能缓急,小麦亦有缓解急迫的作用, 后人用小麦治冲咳、痉咳,你看这个不用甘草,但是同样也有甘味药。

而且小麦还可以除烦躁,作用于心,和枇杷叶一起用,效果良好。

所以我总结了一下厚朴麻黄汤的使用指证

患者见咳嗽,咳喘,咳吐黄白痰,痰粘或稀,胸闷,口干口渴,烦躁,怕冷,汗出,腹胀,大便粘、干。

舌稍红,苔白腻  脉右寸关滑,左寸细数。

下面讲讲加减法

如果患者表证不明显,表现更多是咳嗽胸闷,痰难咳出来,咳的严重会干呕,舌暗,舌苔白腻,肝郁线,这种属于痰湿阻滞气机,把麻黄换成苏叶15g ,苏叶这个药可以梳理胸中的气机,还可以疏导肺络,还可以舒畅肝气,我现在见患者有咳嗽久,胸闷,咳痰不畅,干呕,汗出比较多,一般都用苏叶,效果很好。

如果患者频频干咳,怕风,汗出,头痛,舌尖红,咽喉痒有痰的明显,舌苔腻,这种属于痰阻气机夹杂风邪,用前胡15g,配合苏叶效果不错。

所以麻黄——蜜麻黄——苏叶——前胡是我常用于相互替换的一组药。

枇杷叶换石膏我讲过了,但是如果患者咳嗽伴随干呕、呕吐,口渴,小便黄,舌苔腻怎么办?用芦根,芦根这个药,清热泻火,最关键可以导引水湿下行,走小便而出,芦根中空,引气、水下行,一般用30g

下面看几个案例

男,5岁7个月,偏瘦,半月前早起喉间有痰,声音嘶哑,偶咽痒咳嗽,咳声重浊。早起时天冷微恶寒,余无不适,不口干,不口苦,不口渴,平素脸微黄,鼻根部有青筋,唇干

图片

这个是比较经典的厚朴麻黄汤的舌,你们多见几个就清楚了,舌苔厚腻,里积滞,舌尖红,气郁化热,痰湿化热

降气化浊为主,佐疏导气机、清热

厚朴12g   苏叶10g  炒杏仁10g 石膏18g

法半夏12g 干姜6g   细辛3g 五味子6g

小麦25g 白芥子10g 炒莱菔子10g 炒苏子10g 枇杷叶15g

3剂

服药后就不怎么咳嗽了

当舌苔厚腻,痰明显的时候,你可以考虑加用三子养亲汤。

厚朴麻黄汤治疗湿疹

有个阿姨,全身反复出湿疹,在别的地方吃了消风散后症状不减,反而出的更厉害,对很多中药也过敏,我接诊的时候,除了湿疹外,还有轻微咳嗽,咽喉有痰,胸闷,大便粘,脉右寸关滑,

我抓住这个突破口,就用厚朴麻黄汤,吃了14剂,湿疹就好了。

所以当患者里有湿滞,外也有邪气,束缚了肺的时候,常见的皮肤病你也可以用厚朴麻黄汤处理。

一个小朋友,先天性一侧脑血管闭塞,经常鼻塞,咳嗽,咽喉痛,纳差,大便干,用清热药就会拉肚子,前额加两侧太阳穴痛。

图片

其实看到这个舌,我的经验就是上焦气机壅塞,中焦虚,痰湿阻滞为大体。

患者又见咳嗽,鼻塞,肺的升降问题,大便干,纳差,中焦的问题,吃清热就拉肚子,寒热不耐受,那就同调

用厚朴麻黄汤调理肺的升降,肠的通畅,清温并用

小柴胡汤梳理肝胆气机,健胃补中

升降散疏导头部气血

北柴胡15g  黄芩10gg 姜半夏12g 党参10g  厚朴15g  苏叶10g 杏仁12g  干姜6g 细辛3g 五味子10g 石膏24g 浮小麦15g 紫菀12g 白芷12g  竹茹10g  白僵蚕8g 蝉蜕4g 熟大黄4g

5剂

小朋友吃了后咳嗽就好转了很多。

厚朴麻黄汤我使用比较多,一些常见的加减如下

胸闷气机不舒展的,加木香、桔梗、枳壳

咽喉痒,咳痰不利,加前胡、桔梗、牛蒡子

大便不通,舌苔厚腻,腹胀痛,加大黄、枳实

满白苔,咳嗽,纳差,小便不利,加白豆蔻、薏苡仁合了三仁汤

干咳为主,肺脉细数,合麦门冬汤

晚上咳嗽,干咳,刺激性呛咳,口苦,烦躁,加赤芍15g

希望这个方可以帮您解决更多的咳嗽问题

图片

我叫朱衷锐,你们也可以喊我小朱医生,我是河南人,在广西读书,目前是研二,导师 陈晓锋教授,我的师父是广西明中医林佳明教授。

我从大三开始临床,讲课,积累自己的点滴,我的朋友圈是全部开放的,记录着我一路历程。

我的医学体系是经方+扶阳+圆运动体系,并且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的“火循环”理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