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产学研合作的要素有哪些

 十丈红尘客 2024-05-15 发布于广东

今天晚上,有朋友提出来一组产学研合作的要素,这是一个好问题;或者说是一个好的讨论问题的视角。

对要素的内涵或定义,先这里描述一下,我感受到的:所谓要素,就是绝对离不开的它;它若缺失了,就整体不成立。这个思路定了,才有可能尝试探讨何为要素。

产学研合作是手段,不是目的;或者说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手段,技术成果转化是大学研究机构的目的;但这还不是主导方企业的目的,企业的目的是获得新技术、开发出新产品、占领更大市场;简化一下,企业的目的是赚钱——赚市场的钱。技术成果转化的目的是帮助企业创新,但是需要企业出钱。这一出一进之间的有效性,决定了产学研合作能否成立、成功。

若要讨论一下“产学研合作的要素”,得给产学研合作归个类,它属于某一种“项目”、一种“探索项目”、一种“有挑战或者不确定性的项目”、一种“可能导致巨大收益的项目”、一种“智力转化为生产力的项目”、一种“可能不成功的项目”,等等。这些思考,可能有助于我们找出客观存在的那些要素。

我们得设定一个找要素的逻辑:技术价值与变现。如此,试着做做分析。

1.变现机会。站在企业的角度,明确知道或想做到,一旦拥有了某种新技术,在未来市场上进行变现的机会和收益会大增。从而,愿意冒险出资探索尝试。企业若发现不了这样的机会,或者看不到未来潜在存在的这样的机会,没有了预期利益的驱动企业就不会做投入决策。它的反面就是“短视”——这是个相对概念,这里不是贬义词,因为越是近处越容易看得清楚脚下的路,这是一种客观实在。有看到了远方的企业,才有可能探索抵达的路径。如果找到一个预期变现机会,而不需要技术创新突破,那可能大概率是商业模式重构的生产关系突破之后创造出新的生产力。

2.技术门槛。通常在一个产业行业,技术门槛内是一个生态、门槛外又是一个生态。产学研合作的标志性意义就是“跨越技术门槛”,不是简单的存量改善,而是增量跃迁。被什么样的技术门槛卡住了,这件事,整个产业行业、领军企业是一定心里有数的。突破门槛,创造蓝海,享受技术的高溢价附加值。我们的实业制造业还是很落后的,需要跨越的门槛千千万,包括从生产工具、材料、工艺、软件、算法等等方面。

3.工程化。以为面向未来,迎接预期的变现机会,如何产生新技术新工艺,不在当下可见的集合图谱里面,此时需要回答描述出来“做成什么样”。这可不简单:企业看得懂,研究人员看得懂,边界有划线,指标有度量,利益责任分配到位,规划计划可执行,这一系列的问题统一的回答可能可以是:“产学研合作工程化”。前面已经从“项目”的视角尝试做了分析,项目=工程,所以工程化是自然而然得出来的结论。至于,如何实现“产学研合作工程化”这个要素问题,还需要未来的实践、提炼、验证、再实践的过程。产学研合作在大家认知里做得不好、不好做,可能在方法论上缺乏工程化的手段。

4.与预期匹配的预算。产学研合作项目同所有的项目一样,离不开经费预算,没经费是无法立项的。做预算不是拍脑袋,需要的依据就是前面三个要素给出的答案:要做多大的事、要迈多高的槛、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最后才能较有效的给出预算。预算本身不能独立成立,他是项目的保障,强调的是匹配合适度——多了,造成浪费;少了,半途而废。

5.领导与组织。产学研合作项目的特点决定了其难点,遇到困难怎么办?必须依靠领导和组织,领导给支持支撑和资源保障、组织提供秩序和平衡,在困难面前才不会乱成一锅粥。产学研合作项目的难度就在于缺乏对其需要的领导和组织的保障的充分认识,觉得启动容易、往往过程失败。要避免一种失败的失败,这里要区分它与成功的失败有所不同。成功的失败可以孕育成功,失败的失败导致一塌糊涂。通过领导和组织,我们可以得到两个可预期的成果:要么是干净利索的成功,要么是认真严谨工程化之后的成功的失败——成功的证明了一条路不通。这两种,都非常难能可贵,都有历史的价值创造。

也许还有其他可能更重要的要素,先写到这里。原本也只是希望掀开一角,抛砖引玉都不敢当。产学研合作真的很重要,也许我们工业界和学术界结合的生态文明体系还未成熟吧,也很显然当前的挑战还是不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