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练琴,也要遵循“生物钟”

 宛洛练琴思维 2024-05-16 发布于江苏

古人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其实练琴,也要遵循“生物钟”,才能练得舒服,练得持续。

身体生病时,小病少练点,大病不能练。

心情不好时,低落少练会,痛苦则不练。

时间不够时,挤时间能练就练,没时间便先不练。

没什么可纠结的。

“音乐起始的地方,是语言的终结”。

所以在练琴的,有些乐句、乐段的处理,你虽然无法用语言表述出来,究竟是怎样处理的,但可以在你的乐器上做到。

也就是,能演奏出那种感觉,达到那种听觉效果,但却讲不出来。

讲不出来其实很正常,因为音乐的感受,本身就不能通过语言,准确表述出来。

学习弦乐器的学琴者们都知道,琴弦紧了并不好,松了也不好。

哪种程度才算好?答,不紧不松。

松中有紧,紧中带松,松弛有度,但又不过分紧绷。

其实练琴也是这样。每天给自己设定一个合理的练习“量”,就是要让自己达到松弛有度。

任务量太多,容易紧绷,提前疲劳;任务量太少,又容易懈怠。

练琴讲究“轻重缓急”。

除了在演奏作品时,要体现出来“轻重缓急”之外,练琴与生活的关系,也要有“轻重缓急”。

平时较忙碌时,练琴就要“轻”,也就是时间要短,少练一些。

不忙碌、有精力时,练琴可以“重”一些,多练一些。

在练琴过程中,产生急躁感时,就要“缓”一些,反复提醒自己,要慢练。

在练琴没有动力,不愿意主动开始时,又要“急”一些,强迫自己主动开始当天的练习。

持续练下去,比每天练些什么内容重要多了。

纠结每天练得多与少,就会形成情绪上的内耗。

一旦产生内耗,就会持续消耗自己的精力与体力。

这样,就很难保证持续练下去了。

试想一下,连长期练下去都做不到,那么纠结每天的任务量多与少,有意义吗?

“日拱一卒”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前一次练习的基础上,再好一点,再精进一些。

这样的重复,才是有效、有意义的重复,也就是“刻意练习”。

“无脑”、“机械”的重复,只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罢了。

因为你会发现,练琴过程中思考问题,比简单的重复练习,可要难多了。

我们都知道“胜者为王”,其实我更喜欢“剩者为王”。

做一件事情,谁能“剩”到最后,谁就是赢家。

很多学习乐器的学琴者,无论是跟随老师学习,亦或是自学,三个月不到,就会主动放弃一批。

一年之后,又会放弃一批;三年之后还在练习的,寥寥无几。

技术、技巧,从来不是最重要的,持续下去的一切品质,才最重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