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畴图型的说明——细读《纯粹理性批判》(二十四)原理分析论:第一章 纯粹知性概念的图型法②(至B187)

 琴弦在雾中 2024-05-16 发布于山西

四、图型对应

“外感官的一切大小的纯粹形象是空间;而一般感官的一切对象的纯粹形象是时间。”

范畴               时间图型

                 时间的可数性

                 时间的实在性

实体性           时间的持存性

因果性           时间的相继性

协同性           时间的并存性

可能性           一件事情是否与一般时间的条件相一致

现实性           在一个确定的时间中的存有

必然性           一个对象在一切时间中的存有

柏拉图的哲学认为理念世界最真实,与他相反,康德认为现象最真实。因为我们有时间空间,时空所塑造的对象才是最真实的。凡是在时间当中存在的现象都可以表明它背后有一个自在之物。

每一个范畴的图型都包含和表现着仅仅一种时间的规定,如量的图型,这就是在对一个对象的相继领会中时间本身的产生(综合),质的图型,这就是感觉(知觉)与时间表象的综合,或时间的充实性,关系的图型,这就是诸知觉在一切时间中(即根据一条时间规定的规则)的相互关联性,最后,模态及其诸范畴的图型,这就是时间本身,作为对一个对象是否及怎样属于时间而加以规定的相关物。因此,图型无非是按照规则的先天时间规定而已,这些规则是按照范畴的秩序而与一切可能对象上的时间序列(量)间内容(质)、时间秩序(关系)及最后,时间总和(模态,对事物价值的评价)发生关系的

1、质的图型

康德考察的质在认识论中只是就它的可定量的方面而言,这是科学主义的观点。质的范畴只能理解为“作为量的质”的范畴,质的图型也只能从量的层面理解——这个量不是同质部分相加的量,而是在同一个时间中它的充实程度的量。

2、区分先验的时间规定和经验性的时间规定

先验的时间规定——普遍地在任一时间段都同时具有,它不会消失。

经验性的时间规定——随时间出现的那个经验性事物的特性而有所改变。例如等待恋人时,时间仿佛漫长地永无终结,恋人一旦到来时间就变得极其短暂,转眼间分手的时刻就到了。

先验的时间规定是经验性的时间规定的基底。

3、实体的图型是时间的持存性

“时间并不流过,而是在时间中可变之物的存有在流过。所以在现象中,与那本身不变而常住着的时间相应的是存有中的不可改变之物,即实体,而且只有在它身上,现象的相继和并存才能按照时间而得到规定。”

不是时间在流逝,是时间中的东西在流逝,它们“在时间中”流逝。可变之物,它们的具体存在在流逝。变化的前提是存在某种保持不变的东西,这个不可改变之物是必须的逻辑预设。“真正的实体是不变的,而且是不可变的。⋯⋯我们必须要设定一个永远都不可变的东西,才能用来解释所有那些变化着的东西。

自然科学里的实体只是相对实体,不是真正的实体。随着科学的发展,有可能证明它不是实体,而只是一种关系,例如分子的发现,当科学发现是由原子构成后,分子就不是实体了。这里的实体不是自然科学的概念,而是哲学概念。实体的任何自然科学概念都不能达到这种不可改变的程度,它都是可变的。

康德所说的实体既不在时间之外之后之前,也不是在时间之中的那些具体的纯有,而是跟时间本身相应的。时间本身,作为不变的永恒的东西,与它本身相应的那种不可改变之物,那就是实体

4、协同性的图型是时间的并存型

“就是一个实体的规定和另一个实体的规定按照一条普遍规则而同时并存。”

“协同是通过交互作用的协同,各个因素相互发生作用,才有协同。正因为相互起作用,而且这些相互起作用的因素都是完全不同的东西,甚至于完全相对立、相排斥、相冲突的东西在交互作用,所以才有真正的协同。只有所有这些东西才协同一致地获得某种知识,这种知识才可能是必然的。”

我们可以引申到一个社群、集体、政治共同体、国家,冲突和对立不是坏事,反而是好事,这意味着其中的成员将能够达到真正的协同,因而这一类的共同体倾向于更加强大、繁荣、具备吸引力,这是一个控制论所描绘的正反馈,但这种正反馈是积极而有益的——越冲突,越协同,越繁荣。

“同时并存”的同时性不同于通常的理解。后者只是在时间意义上的表述,同时的两个东西它并不关心是毫不相干,还是有所相关;但康德的同时性是说,两个东西要能够同时,则它们必须是有交互作用的,交互作用才能确定同时。这就如同在相对论的视野下,没有绝对的抽象的同时这个概念,“同时”受限于光速,讲“同时”,就要考虑光线对我们眼睛的交互作用。没有交互作用的协同性、同时并存,都没有意义。

“纯粹知性概念的图型法就是给这些概念带来与客体的关系、因而带来所指的真实的和唯一的条件。”没有“所指”就没有对象,范畴就是空,就没有意义。因此范畴只有经验性的运用,而图型是对范畴和后天经验的普遍联结。图型既能让我们的知性实现出来,但也对知性进行了限制。它是一把双刃剑,如同脚镣是自由得以成立的必要前提和条件——这一点如果不能区分自由意志和自由的任意就无法理解——,限制是有益的。知性没有感性的限制就是空和无意义。

纯粹知性概念即使在离开了一切感性条件之后,当然还留下有某种所指,但只是诸表象的单纯统一这种逻辑的含义。仅仅是一种思维游戏,无法获得切实的知识。例如实体,如果我们去掉了持存性的感性规定,它就仅仅是一个可以被思考为主词(而不是关于某种别的东西的谓词)的某物。我们看不出这个主词所指向的那个物具有哪些规定

所以范畴离开图型就只是知性对概念的机能,却不表现任何对象。后一种所指是由感性赋予范畴的,感性通过限制知性,同时就使知性实现出来”这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谨慎再谨慎,要有图型,有感性对象,否则我们就是在自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