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脑梗双抗治疗,可用于这 9 种情况!

 素问镜听 2024-05-16 发布于河北
抗血小板治疗是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研究显示,双联抗血小板较单药抗血小板使部分脑卒中患者临床获益更多。那么,哪些人群更适宜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呢?结合各项循证证据和指南共识,总结如下:

1

双抗治疗,可用于这 9 种情况

01、高危 TIA 和轻型卒中

发病 24 小时内,高卒中复发风险的急性非心源性 TIA 患者(ABCD2 评分 ≥ 4)和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型卒中患者 ( NIHSS 评分 ≤ 3 分),在发病 24 小时内,应尽早启动双抗治疗:

阿司匹林负荷 150~300 mg + 100 mg/d;氯吡格雷负荷 300 mg + 75 mg/d)并维持 21 d,之后改为单药抗血小板治疗,有益于降低 90 d 内的卒中复发风险,但应监测出血风险。

02、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发病 30 天内伴有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狭窄率 70%~99%)的缺血性脑卒中或 TIA 患者,应尽早给予双抗治疗:

阿司匹林 100 mg/d + 氯吡格雷 75 mg/d,维持 90 d,之后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长期二级预防。

03、动脉源性脑卒中

7 d 内症状性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狭窄 ≥ 50%)伴有 TCD 微栓子信号阳性的患者,给予双抗治疗:

氯吡格雷负荷 300 mg + 75 mg/d;阿司匹林 75~160 mg/d,维持 7 天,能显著减少微栓子数量,降低卒中风险。

04、主动脉弓源性的脑卒中

6 个月内的 TIA 或非致残性脑梗死(改良 Rankin 评分 < 4 分)或周围动脉栓塞患者,合并主动脉弓斑块(≥ 4 mm)时,长期双抗治疗:

氯吡格雷 75 mg/d + 阿司匹林 75~150 mg/d,较华法林抗凝降低复合血管性事件不明显,但能显著降低血管性死亡率。

由于长期双抗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建议不超过 3 个月,之后氯吡格雷长期抗血小板治疗。

05、脑卒中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

术前给予口服或鼻饲负荷剂量双抗治疗:阿司匹林 300 mg + 氯吡格雷 300 mg;

术后持续给予阿司匹林 100~300 mg/d 及氯吡格雷 75 mg/d 1~3 个月;

也可使用糖蛋白 Ⅱb/Ⅲa 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或依替巴肽),术中使用首剂,并持续微泵 18~24 h,术后根据 CT 复查结果,在停用糖蛋白 Ⅱb/Ⅲa 受体拮抗剂前 4 h 开始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06、合并 ACS 的缺血性脑卒中

合并 ACS 或 1 年内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联合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双抗治疗。

07、伴房颤的缺血性脑卒中或 TIA

如不能耐受口服抗凝药物,推荐应用阿司匹林治疗,也可采用阿司匹林 75~100 mg/d + 氯吡格雷 75 mg/d 治疗。

08、缺血性卒中存在阿司匹林抵抗

缺血性卒中患者如存在阿司匹林抵抗,一般考虑换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但氯吡格雷需要 3~7 天才能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所以在这段时间阿司匹林不能停药,应「双抗」至氯吡格雷完全生效后再停药。

09、颈动脉夹层

颈动脉夹层患者使用抗凝还是抗板治疗缺乏足够证据,当存在抗凝禁忌时,倾向抗板治疗,通常维持抗板 3~6 个月。可单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双嘧达莫,也可用阿司匹林 + 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 + 双嘧达莫。

2

双抗治疗需注意 3 点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还需要关注卒中类型、药物抵抗和用药安全三个方面。


01、卒中类型

联合抗血小板治疗适用的卒中类型是由大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轻型卒中,对于小血管闭塞导致的腔隙性梗死,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并不能减少卒中复发,反而增加出血风险。临床上对这些患者推荐使用抗血小板单药治疗。

02、药物抵抗

临床上「阿司匹林抵抗」和「氯吡格雷抵抗」的现象较普遍,所以寻找合适的替代抗板药物备受关注。

研究显示,对于高风险卒中患者,接受西洛他唑联合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风险较低。在安全性方面,双抗组与单独接受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组相比,出现严重或危及生命的出血风险相似。

03、用药安全

双联抗血小板的主要风险为出血,尤其是 65 岁上以人群,出血风险较青年患者大大增加,所以在选择双联抗血小板方案时应权衡获益与风险。


投稿 | pengsanmei@dxy.c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