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孝悌忠信人之本,礼义廉耻人之根

 彭允好 2024-05-19 发布于河南

《关圣帝君桃园明圣经》云:“孝悌忠信人之本,礼义廉耻人之根。”

孝是孝敬父母和长辈,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是为人子女者的应尽本份,也是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优秀美德。孔子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夫孝,德之本也”、“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关帝戒士子文》中说:“夫四民之中,士子居首;百行之内,孝行为先”。

中国自汉代起就倡导“以孝治天下”,选拔官员也把“孝”作为基本的考核标准。古代官修正史上都立有《孝义传》,表彰孝子的事迹和品德。吕纯阳祖师在《吕祖全书》中介绍了72位忠神,36位孝神,另5位忠孝神,共113位,虞舜帝以“旋转乾坤,纯忠纯孝,揖让大德神圣,有虞大舜帝,无极至尊”,排于首位,备极尊崇,吕祖以此劝导世人尽忠尽孝“坚志奉行”,“朝夕拜诵,广布人间”。

悌是兄弟姊妹之间的互敬互助,团结友爱,推展开来,也是朋友交往的根本宗旨和参照。民间社会广为传颂和推崇的刘关张桃园结义精神,不是同胞胜似同胞,生死不渝,祸福与共,正是悌德思想推展到非血缘关系的最佳典范和楷模。

儒家视“孝悌”为“仁”的根本。《孝经·感应章第十六》云:“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孝悌思想不仅是家庭和睦的基础,更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孟子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意思是说,学校等教育部门认真做好孝悌思想的教育, 向他们讲明孝养父母、友爱兄弟的意义,这样,头发斑白的老人就不会肩扛着、头顶着沉重的东西在大街上行走了。

忠是一心一意,尽心尽责,至公无私,竭尽己能的高贵品德和处事态度。《忠经·天地神明章第一》中说:“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忠是中国社会基础性的道德价值观,也是处理社会伦理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历史以来,中国人都对具有忠诚、忠义的英雄豪杰大加褒扬,在史书上开篇列传,在朝堂上旌表颂扬,在村落里立庙祭祀。

中华民众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如比干、伍子胥、屈原、苏武、诸葛亮、魏征、颜真卿、范仲淹、包拯、岳飞、文天祥、海瑞、于谦、林则徐等,都是精忠报国,心怀社稷的忠义榜样和楷模。尤其在民间信仰者享有崇高地位的关帝爷,更是忠义精神的代表和文化符号。

信是信用、信誉,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孔子云:“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自古以来,守信用,讲诚信是中国人公认的价值准则,是中华民族薪火传承的传统美德和做人品质。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承和发扬,一诺千金,一言九鼎,言而有信的道德行为和处世原则,早已深深地积淀中华民族的血液和骨髓,成为华人社会普遍认同和遵循的社会文化心理。

关帝被民间社会尊为“武财神”,正是因为关帝忠义诚信的人格闪光点,可以成为维护商道思想,规范商业秩序,维系商德伦理所必需的人文精神。商业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离不开忠义诚信精神的熏陶和引导,诚信文化建设始终都是商业经济繁荣昌盛的基础和保障。

“礼义廉耻”是两千七百年前,齐国国相管仲提出的治国方略和公民守则。礼、义,是治人之大法;廉、耻,是立人之大节。在管仲看来,礼定制度规矩,义定行动准绳,廉定品行节操,耻定道德修养。

《管子·牧民》云:“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礼义廉耻”四维基础上,加上“孝悌忠信”,构成传承至今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精神。

八德精神是中华文化道德精神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几千年来一直是支持中华民族文明昌盛,中国社会稳定有序的根本支柱和道德力量。当代社会的人们,常常对道德滑坡诚信失范的社会环境颇为不满,对世风浇薄人心诡诈的社会状况深感忧虑,其实,人们应该明白,发生这些不良世风的根源就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精神的缺失。坚守优秀传统,弘扬八德精神,发挥中华美德的教化作用,将能为全社会提供丰厚的文化营养,为全民族打造风清气正,欣欣向荣的崭新气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