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妙用数字入联技巧探微

 文山书院 2024-05-21 发布于湖南


联 斋  第4379期

图片

图片

妙用数字入联技巧探微

李洪起

      明代才子徐渭赶考迟到,主考官给徐渭出一数字顺序排列的上联,若能对出方允入试。徐渭略加思索,对出数字逆序排列的下联。
      上联:一叶孤舟,坐二三个墨客,启用四浆五帆,经过六滩七弯,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下联:十年寒窗,进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年一定要中。
      主考官阅后,点头称妙。徐渭入试,果然考中。
      虽然这些简单的数字就它本身来说,既无形象,又枯燥无味,但亦能抒发情志,表达出无穷的妙趣。概括起来分别以确数非确数拓开新奇而深远的意境,表达玄之又玄的情感。运用数字表情达意,别有韵致,意味深长。
      首先,确数雕镂景事物象。数词本属视觉(造景语言)中的造型语言。加之数词的理性化特点,所以用确指的数词清晰个象,是数词最基本的功用。数字可通过对比配衬主旨,渲染深化主题。其显明特点是铺排推演条理叙事。因数字可成系列或序列,由高到低,由小到大,由上到下,由近及远,自然有序地铺排景事,形成条理式叙事。例如:“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明·阎应元)这里用的是“三百”里则言其少。江山者,竟只以百里计。拼十万人死,只为三百里。作为明·阴城典史官无品级的阎应元确是实实在在的悲愤。大明江山,何至万里?小城孤兵,奋力一击,只为此三百里。此中有绝望,有不甘,知不可为而为之。这种情感从数字中充分表达出来。此其一也。
      其二,以泛指的数字造势,融入意象提升意境。非确数在古诗词联中数字一般多以数字+量、名、动、形容词,或叠加或混搭以形成对称的形式存在。唐·李峤《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写风句中却无风,无风又句句不离风。“三秋叶”“千尺浪”“万竿斜”均是不确指的概数。且是可以造势的大数字。读来自然能够感觉到风的力量。过江可掬起千尺浪涛,过竹可让万竿倾服,何等气势啊!除了泛指的大数字,又有什么样的文辞才能带来如此简洁而震撼的艺术效果呢?
      站在数学的理性角度,数字因只是对客观事物的描摹、叙述,自然枯燥呆板、乏味。而一旦融入文学作品,即变成能够精准表达作者情感、思辩的特殊文字。不仅依然保留其客观理性的特点,同时也能借助对比、夸张、铺排等一些修辞手法烘景状物,翻出丰富于数字以外的象征意义。这种理性的审美情融渥作品顿生光泽。可以通过学习运用很客观的数字,来提高创作艺术效果,并从中领悟诗词楹联之作法。
      其三,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处理联中数词?概览奇巧妙趣的数字对联,逡巡摸索这样几点似可识之。
      1)慎用大数字:大数字并非不可用,而是要慎用。因为大数字入联第一为造势而下;第二为豪情而下;第三为衬笔而下;第四为成境而下。若非如此还须慎用。因为大数字将具景变成了虚景,所以大数字是造境不造景的。就楹联而言,使用大数字极易造成炼景上的相类。如“千山”对“万水”,“一园”对“满庭”等等,皆不能完全入眼成为具象的。
      2)数字关乎意稳:楹联的意稳是要禁忌上雅下俗,上大下小,上重下轻的。而数字可直接体现事物的大小和语势的轻重,关乎着上下联是否意稳。因此用于联中的数字不可轻下。仅以唐·张祜《宫词二首其一》为例“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滿子,双泪落君前。”句句都用了数目字。宫人的境遇完全融入其中,让人泪目。这个二十年,若换作十年,三十年,四十年皆不可,唯二十年最恰,何故?十年人犹未老,三十年四十年后已经心灰,三十年后在四十多岁,想来恩情中绝,四十年后,五十多岁,便应该是'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了。体现了创作上数字合于诗情表述的逻辑。所以诗词中下字,极重细微处,特别于数词往往一字之易,便大相径庭了。有些经典诗词联语之所以经典,就在于数字巧对,不落蹊径。
      3)数字间可直接形成“夹缝”:就是数字有大小,自然可在数字之间直接形成比衬。数字与楹联的特殊性,即在于此。因此提醒慎用。数字在联语中即可真实描景,又可以数字壮景,还可以在数字形成比衬中炼出语境。关于数字作为特殊词类对品的问题,若可文中成衬,形成语意上的“夹缝”,则一切禁忌与慎用均可解除。试举一例古代婚俗轿联:
      乾八卦,坤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卦卦乾坤已定;
      鸾九声,凤九声,九九八十一声,声声鸾凤和鸣!
      4)数字多仄少平:除了“零”“三”“千”三个平声外,其余皆为仄声。其中“三”还是平仄两用字。因此就楹联的声韵格律而言,数字当属最不易同类相对的。

      为了便于创作中很好地处理数字的平仄问题,具体有几个简易方法可资借鉴:
      (1)以汉字替代数字:很多的汉字都具有数词的含义,如:尺寸丈仞夹倍寻常单双诸群众寡孤独半滿,等等。
      (2)利用节奏点上的字平仄相对原则:避开节奏点,即可忽略数字平仄的问题。例如晚清翰林邹福保题寒山寺联:
      尘劫历一千余年,重复旧观,幸有名贤来做主;
      诗人题二十八字,长留胜迹,可知佳句不须多。
      (3)假借成对:通过借音,借意假借成对。宋人洪平斋因奏折中有“招权纳贿,倚势作威而已”句子,而被丞相忌恨,闲置十年。忿而在自家门上书写了这幅联句:“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迁”字谐音通假成数字“千”与上联的数词“十”来相对。何其妙哉!
      (4)数字连用:三个以上连用以及固定名词中的数字,可不计平仄。例如古代婚俗轿联:
      乾八卦,坤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卦卦乾坤已定;
      鸾九声,凤九声,九九八十一声,声声鸾凤和鸣!
      (5)传统的对格形式:很难用语意语境来定义其规范。此类楹联的对品更侧重其玩味性。如苏小妹为难苏东坡的谜语联:
      剖开舟两叶,内装黄金白玉;
      打破坛一个,中藏玛瑙珍珠。
      上联的谜底是咸蛋,下联的谜底是石榴。象这样的谜语联,无所谓上下联语意的相关与完整。只要兼顾特殊词类,且上下联可满足基本的对称性,即可视为允许成联。
      又如网上的一幅合字联:上下联皆以相同的技巧成句、成联,亦可视为对品成联。
      十口为古,白水为泉,进古泉连饮十口白水;
      千里成重,丘山成岳,登重岳一览千里丘山。
      这是一幅由武则天曾重金悬赏尚未求得下联的千古绝对衍生出来的合字联。尽管对句后分句平仄上有点小瑕疵,但也算是妙笔天成。
      (6)再如约定俗成,可成系列的:如鹳雀楼联  河北·宋学义
      登楼弹月,兰雪堂除,西望长安千古地;
      把酒吟风,杏花村渡,中流永济一方天。
      虽然“风花雪月”虽同为名词,然其体现了现代语法名词小类不同(风雪为天文中的天气小类;月为天文中的天体类,而花为植物类);且依传统的虚实对类也是不同的(相当于有形的花雪月当实,而无形的风即为虚),但之所以被认同因其约定俗成可同类。鹳雀楼本是军事戍楼,若将上下联的后分句互文,则昭显鹳雀楼“拱卫着千年古都长安,呵护着古城永济这一方水土”的延伸语意;联中“弹吟”、“长安和永济”前后两处相辅相成,“千古地”、“一方天“借助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烘景状物,翻出丰富于数字以外的象征意义,意随象生,情在景中,别具匠心。
图片

李洪起,网名洪波湧起,50年代生于沈阳。国家机关干部,退休后开始研习诗词楹联。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鞍山市诗词学会外埠会员、沈阳市楹联学会理事、中国现代文化报辽宁工作室副主编、北梦南缘文学社副社长。曾参加全国诗词楹联大赛,偶获二、三等和优秀奖

图片

  顾问:常  江

  主编:杨  旭

  副主编:徐文德   江孔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