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脱骨法∣传武人梦寐以求的上乘武功!

 红尘之道心 2024-05-21 发布于河北


图片

形意拳功法体系由桩功和试力两大部分组成。

桩功是相对静止的试力,试力包括六力、八法、十二形。六力从桩法中找,八法是力的运动规律,十二形是(模仿动物)力的运动形式。

形意拳入门的关键是,如何从桩功中找到六面力,找到六面力就找到了拳劲(桩劲),就明白了练拳和做操的区别。找拳劲的不传之密是——体内抻筋拔骨。

一、形意拳体内抻筋拔骨的内涵

1、体内、体外抻筋拔骨的区别

形意拳体内抻筋拔骨区别于压腿、劈叉、下桥等通过肢体大幅度、快节奏、机械性弯曲变形的拔筋,他是在相对静止(蠕动)的桩功状态下,通过内视和假借,气血鼓荡,使筋膨胀骨撑起。

好比“半撑开”的雨伞,筋似龙骨,骨如伞把,肉象雨衣,骨拔筋撑,骨肉分离,也就是习武人梦寐以求的上乘武功——脱骨之法。

2、形意拳体内抻筋拔骨的状态

修炼体内抻筋拔骨要求“松而不懈,紧而不僵”,“懈”和“僵”都未过,因为“懈了”只能前撑,“僵”了只能后收,它们只有单方面的运动空间,缺少变化,半撑状态,留有充分的回旋余地,可收可撑,可进可退,收发自如。

3、体内抻筋拔骨状态下骨骼、肌纤维和筋三者间的关系

形意拳体内抻筋拔骨的修炼对象主要是骨骼和骨骼肌。

骨骼肌主要由肌纤维和筋(肌腱和肌中结缔组织)组成,在肌纤维和筋内分布着丰富的神经组织和血管网。肌纤维的功能是通过收缩产生张力,筋和骨起调节、支撑和弹性作用。肌纤维必须通过筋的支持和联系,才能使肌肉附着于骨骼上,发挥其运动功能。

形意拳桩功中的“半撑伞”状态,表现为骨骼合理支撑下的“筋紧肉松”;也就是拉长筋,拔开骨关节间缝隙(拉长骨关节肌腱),肌纤维相对放松。

只有肌纤维相对放松,为自身收缩和气血鼓荡创造条件,才能蓄势待发,才能炸力无断续;所以放松肌纤维是修体内炼撑筋拔骨的难点和核心。

在技击训练中,气血鼓荡,筋紧生膨劲,肉松产炸力。养生站浑圆桩衣架(筋骨)上晾晒湿衣(肌纤维)。“湿衣”妙在合理加强重力,不重不轻,恰到好处;然后再假借,阳光灿烂,微风习习,“衣”随风动,心旷神怡。在肌纤维相对放松的条件下,体认骨肉相争、筋肉相争、筋骨相争。

二、形意拳桩功中体内抻筋拔骨的修炼方法

形意拳 “六面整体浑圆力”是修炼意拳的核心,由上下争力、前后争力和左右争力,三对矛盾力组成。桩功中如何调整自己的“意”,形成上述三对争力,并使三对争力协调一致形成统一系统是学习形意拳入门的关键。

(一)形意拳在桩功中体认六面力形成系统

形意拳前辈强调“局部加局部不等于整体”。

所以多数意拳修炼者采用由“整体到局部”的修炼方法,也就是在桩架中加“一个意”,首先建立一个整体的三组争利系统,然后仔细体认三组争利的有无、强弱和协调,再调整局部争利过强或过弱肢体,逐步形成浑圆争力状态。

方法如下:以无极桩为例。

1、 技击训练。

意念:立定跳远口令“预备,跳”;意念集中在“预备和跳”之间,保持似跳非跳的状态。在上诉意念的引领下,调整身体姿势,调整到能跳最远状态。长期训练,能做到一触即发,立感激应。

(1)体认身体姿势。

在上述意念引领下身体自然形成,五指抓地,双足平行分开、与肩同宽,双膝内扣、前顶上提,胯根内裹,臀部下坐上提,含胸拔背,虚灵顶劲,肩撑肘横,十指微曲,目视前方等和力度间架支撑状态;使复杂琐碎的站桩要求一步到位。这是半蹲起跳的最佳状态,也是身体最大负重状态。

(2)体认六面争力。

上下争力:主要由臀部下坐上提,含胸拔背形成;

前后争力:主要由五趾抓地,双膝前顶形成;

左右争利:主要由双膝内扣形成。

上肢横撑竖抱,内引外联。横撑产生前后力和左右力,竖抱形成上下力,是对六面力的加强。身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每一组争力都是所有姿势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有主导和辅助之分,以上动作拆分,能帮助修炼者抓住重点,学会调整六面争力的平衡。

2、养生状态:意念站在水中,水深至下颚,目平视水面。

意念集中在水的轻微涌动上。水的浮力和涌动促使身体调整到最佳平和稳定状态(同技击训练姿势),六面力自然形成,不再赘述。养生和技击没有本质区别,没敌意频率慢为养生,敌意大频率快是技击。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