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文翻译的十大方法及训练

 徐老师大语文 2024-05-23 发布于辽宁

   

  一增

  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

  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

  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有了。”“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能够去掉。

  三调

  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

  1.前置谓语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

  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

  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例:“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

  就是扩展。

  1.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译句:“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役”、“赋”扩展为双音节词。

  2.言简义丰的句子,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译句:“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六缩

  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句:“(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七直

  即直译,就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词句实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对于文言文的实词、绝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否则,在考查过程中是不能算作准取得翻译。

  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八意

  即意译,就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实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

  1.互文不可直译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

  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译句:“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例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译为:“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2.比喻

  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3.借代

  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代*厚禄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

  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还有把上厕所说成“更衣”。

  九替

  就是替换。

  1.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2.替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或词组。

  例1:“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

  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换成“出身卑微,见识短浅”。

  3.固定结构替换成现代词或结构。

  例:“然则……”:换成“既然这样,那么……”;“何以………?”换成“根据什么……”。

  十选

  就是选择,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所以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能使句子准确。

  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例句中的“兵”翻译时应选择“兵器”。

  为便于同学们记忆,特将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编成一段顺口溜: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文言文翻译训练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云年七十余,终于家。病不呼医饮药。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

(节选自《汉书·朱云传》)

(1)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5分)

译文:

(2)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5分)

译文: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周经,字伯常,刑部尚书子也。经刚介方正,好强谏,虽重忤旨不恤,宦官、贵戚皆惮而疾之。太监李广死,帝得朝臣与馈遗簿籍,大怒。科道因劾诸臣交通状,有及经者,经上疏曰:昨科道劾廷臣奔竞李广,阑入臣名。虽蒙恩不问,实含伤忍痛,无以自明。夫人奔竞李广,冀其进言左右,图宠眷耳。陛下试思广在时,曾言及臣否。且交结馈遗簿籍具在,乞检曾否有臣姓名。更严鞫广家人,臣但有寸金、尺帛,即治臣交结之罪,斩首市曹,以为奔竞无耻之戒。若无干涉,亦乞为臣洗雪,庶得展布四体,终事圣明。若令含污忍垢,即死填沟壑,目且不瞑。帝慰答之。

(节选自《明史·周经传》)

(1)夫人奔竞李广,冀其进言左右,图宠眷耳。(5分)

译文:

(2)若令含污忍垢,即死填沟壑,目且不瞑。(5分)

译文: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绍兴十八年进士第,调福州宁德簿,摄尉。以获盐寇改秩,知临安府于潜县。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藉,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擢知常州。时水潦为灾,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或言常平[注]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疫大作,衡单骑命医药自随,遍问疾苦,活者甚众。檄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注] 常平:常平仓。

(1)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5分)

译文:

(2)或言常平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5分)

译文: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注]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

(选自《三国志·司马朗传》)

[注] 宗:宗族、宗室。

(1)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3分)

译文:

(2)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3分)

译文:

(3)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4分)

译文: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四年七月,高祖崩,上(指隋炀帝)即皇帝位于仁寿宫。

以天下承平日久,士马全盛,慨然慕秦皇、汉武之事,乃盛治宫室,穷极侈靡,召募行人,分使绝域。诸蕃至者,厚加礼赐,有不恭命,以兵击之。课天下富室,益市武马,匹直十余万,富强坐是冻馁者十家而九。帝性多诡谲,所幸之处,不欲人知。每之一所,郡县官人,竞为献食,丰厚者进擢,疏俭者获罪。奸吏侵渔,人不聊生,人饥相食,邑落为墟,上不之恤也。东西游幸,靡有定居,每以供费不给,逆收数年之赋。区宇之内,盗贼蜂起,近臣互相掩蔽,隐贼数不以实对。或有言贼多者,辄大被诘责。各求苟免,上下相蒙,每出师徒,败亡相继。黎庶愤怨,天下土崩,至于就擒,而犹未之寤也。

(选自《隋书》)

(1)课天下富室,益市武马,匹直十余万,富强坐是冻馁者十家而九。(5分)

译文:

(2)黎庶愤怨,天下土崩,至于就擒,而犹未之寤也。(5分)

译文:

参考答案与全文翻译

1.解析:

(1)采分点:”“”“”“。特殊句式:判断句。

(2)采分点: ”“”“”“

参考答案:

(1)如今的朝廷大臣,对上不能匡扶皇上,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都是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的人。

(2)朱云一向以狂傲直率之名著称于世,假如他说得有理,就不可诛杀;他说得不对,也应该宽容。

参考译文:

朱云,字游,原为鲁人,后迁居平陵。年轻时(喜欢)结交游侠,借助宾客为自己报仇。身高八尺有余,仪容伟岸,凭借勇力闻名。他洒脱不羁而能守大节,世人因此很尊重他。到成帝时,丞相、原安昌侯张禹凭借皇帝老师的身份位至特进,(皇上)极为尊敬推崇他。朱云上书求见成帝,当时公卿大臣都在皇帝面前。朱云说:如今的朝廷大臣,对上不能匡扶皇上,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都是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的人。臣请求陛下赐一口尚方斩马剑,斩一个佞臣,以此来劝勉其他人。成帝问:你要斩的是谁呀?朱云答道:安昌侯张禹。成帝大怒,道:你一个小官居于下位而毁谤上级,在朝廷上侮辱我的老师,罪死不赦!御史拉朱云下朝堂,朱云攀住殿上的栏杆,栏杆被他拉断。朱云大呼道:微臣我得以和龙逢(夏桀时忠臣,因谏被杀)、比干(商纣时忠臣,因谏被杀)在九泉之下交往,也就满足了!只是不知圣朝将要怎样?御史便把朱云拉了下去。这时左将军辛庆忌摘掉官帽,解下官印和绶带,在大殿之上叩头,说:朱云一向以狂傲直率之名著称于世,假如他说得有理,就不可诛杀;他说得不对,也应该宽容。臣斗胆以死相争!辛庆忌叩头流血。(这样)成帝的怒气才消解,然后才饶了朱云。后来要修治栏杆,成帝说:不要换了!就把旧栏杆修修,用它来表彰正直的臣子。朱云七十多岁的时候,在家中去世。他病重时不请医不喝药。临终嘱咐用身上的便服入殓,棺木只需容身,墓穴只需容棺即可,(家人)只造了一个一丈五尺的小坟,(把他)埋葬在平陵东郭之外。

2. 参考答案:

(1)人们争相向李广示好,希望他能在您跟前多说好话,图的就是您的恩宠眷顾啊。

(2)如果让我忍受屈辱,即使我死了填尸于沟壑,我的眼睛也不能闭上。

参考译文:

周经,字伯常,是刑部尚书周的儿子。周经刚强正直,喜欢极力诤谏,即使深深忤逆皇帝的旨意也不顾,宦官、贵戚都害怕他并且憎恨他。太监李广死了,皇帝得到朝中大臣馈赠李广的名册,非常生气。科道官员趁机弹劾大臣勾结的状况,有人提到周经,周经上奏章说:昨天科道官员弹劾朝中大臣争着向李广示好,列入我的名字。虽然蒙受皇上恩德没有过问,我实在怀着悲伤忍着痛苦,没有办法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人们争相向李广示好,希望他能在您跟前多说好话,图的就是您的恩宠眷顾啊。陛下您试着想想李广活着的时候,曾经谈到我没有。况且勾结李广馈赠物品的名册也在,请求检查有没有我的姓名。还应该严厉审讯李广的家人,只要我有一点儿财物进献李广,就治我勾结之罪,在集市上斩首,作为对争着讨好李广等无耻行为的警戒。如果我没有被牵连,也请皇上替我洗脱冤屈,以期能舒展四体,终生侍奉皇上。如果让我忍受屈辱,即使我死了填尸于沟壑,我的眼睛也不能闭上。皇帝安慰并答应了他。

3. 参考答案:

(1)征收赋税定下期限在县衙门口张榜(公布),让里正告诉百姓,不派一个官吏而赋税自然收足。

(2)有人说常平仓不可以轻易打开,叶衡说:储蓄粮食正是预备紧急的事情,怎可看着百姓挨饿而不救助呢?

参考译文:

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绍兴十八年进士及第,调任福州宁德县主簿,代理县尉。因捕获盐寇改官,任临安府于潜县县令。户口簿上累积弊端,富户大多隐瞒漏报,贫弱户困于重复缴纳(赋税),叶衡把民户定为九等,从五等以下除去他们的名籍,而把他们应缴纳的份额均摊给上四等的民户,贫穷的人顿时得救。征收赋税定下期限在县衙门口张榜(公布),让里正告诉百姓,不派一个官吏而赋税自然收足。治绩成为各县中最好的,郡长官把他的政绩向皇上报告。提升为常州知州。当时发大水造成灾荒,叶衡开仓煮粥给饥民吃。有人说常平仓不可以轻易打开,叶衡说:储蓄粮食正是预备紧急的事情,怎可看着百姓挨饿而不救助呢?瘟疫大起,叶衡一人独骑,命令医生跟随自己,到处访问疾苦,救活的人很多。官府发文让晋陵县丞李孟坚代理无锡县县令,治理有声誉,叶衡向皇上推荐,立即授为秀州知州。

4解析:

句(1)采分点:,因为;,名词作状语,如云;,就。

句(2)采分点:恐见留,被动句(表被动);,赠送的财物,亦泛指财物。

句(3)采分点:此乃……”,判断句(表判断);,趁着;,名词作动词,向东迁移。

参考答案:

(1)因为天下各地纷乱如云,就派司马朗带着家属返回本县。

(2)司马朗知道董卓必定败亡,害怕自己被留下,就分送财物给董卓手下管事的人,请求返回故乡。

(3)这里是军队四分五裂交战争夺的地方,很难使自己安居下去,不如趁现在道路还可以通行,带领整个宗室向东迁往黎阳。

参考译文:

司马朗字伯达,是河内温地人。这时董卓迁移天子改都长安,董卓仍留在洛阳。司马朗的父亲司马防担任治书御史,应当向西迁移,因为天下各地纷乱如云,就派司马朗带着家属返回本县。司马朗知道董卓必定败亡,害怕自己被留下,就分送财物给董卓手下管事的人,请求返回故乡。他回到故乡后对父老们说:董卓犯上作乱,被天下人仇恨,这正是忠臣义士发奋有为的时候。我们郡和京城边境界线相连,洛阳城东面有成皋,北面毗连黄河,天下兴起义兵的人如果不能前进,那情势必然使他们停留在这里。这里是军队四分五裂交战争夺的地方,很难使自己安居下去,不如趁现在道路还可以通行,带领整个宗室向东迁往黎阳。黎阳有军营,赵威孙过去同我们乡里有姻亲,担任监营谒者,统领军队,足可以做我们的首领。如果以后有变化,再慢慢观望也不晚。父老们留恋故土,没有跟着司马朗迁走的;只有同县的赵咨,带着家眷一起和司马朗迁往黎阳。

5. 解析:

句(1)采分点:课天下富室,省略句、状语后置句,(他)向天下的富人征收重税;,名词作动词,购买;,通,价值;富强坐是冻馁者,定语后置句,因此而受冻挨饿的富强之家(坐,因为)。

句(2)采分点:至于就擒,被动句,到了被人擒获的地步(至于,古今异义,到);未之寤也,宾语前置句,没有觉悟到这一点(寤,觉悟,明白)。

参考答案:

(1)(他)向天下的富人征收重税,大量购买军马,每匹马价值十余万两,因此而受冻挨饿的富强之家十有其九。

(2)百姓愤怒怨恨,国家土崩瓦解,到了被人擒获的地步,他却仍没有觉悟到这一点。

参考译文:

四年七月,高祖驾崩,隋炀帝在仁寿宫即位。

因为天下长期安定,兵马强盛,隋炀帝意气风发仰慕秦始皇、汉武帝的功业,就大量地兴建宫室,极尽奢靡华丽;招募使者,出使边远邦国。那些邦国听命而来的,就赏赐给丰厚的礼品;有不听命令的,就派兵攻打。(他)向天下的富人征收重税,大量购买军马,每匹马价值十余万两,因此而受冻挨饿的富强之家十有其九。皇上生性诡诈,所到之处,不想让人知道。他每到一个地方,地方官员都争着向他进献食物,进献丰厚的就被提拔,进献微薄的就会被判罪。贪官污吏鱼肉百姓,老百姓无法生活,以致人吃人,村庄变为废墟,皇上对此毫不怜悯。他到处巡游,没有固定的居所,经常因为供给不足,而预先征收数年的赋税。全国各地,起义造反之人蜂拥而起,亲近的大臣却相互隐瞒遮掩,隐瞒叛乱的人数,不据实上报。有人说叛乱的人多,就会被狠狠地训斥。(官员们)各自只求苟且偷安,上下相互蒙骗,每次派军队征讨,失败接连不断。百姓愤怒怨恨,国家土崩瓦解,到了被人擒获的地步,他却仍没有觉悟到这一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