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若无危险因素,稳定冠心病患者长期预后较好!全球CLARIFY研究

 杨进刚阜外 2024-05-23 发布于福建

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大约有两成的急性心梗患者没有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而这些没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尤其女士)住院期间死亡率较高,有人称之为“危险因素悖论”。但这些无的患者长期死亡风险可能较低。

520日,欧洲心脏杂志发表的CLARIFY研究提示,在没有可改变危险因素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即便他汀、ACEI/ARBβ阻滞剂的应用率较低,其5年心血管死亡或非致死性心梗的复合终点发生风险明显低于有危险因素的患者。随着危险因素数量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稳步增加。

作者强调,该研究并不是质疑没有可改变危险因素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接受循证治疗的必要性,这些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仍然很高。

但在临床实践中,这类患者中他汀、ACEI/ARBβ阻滞剂的应用往往不足,因此应努力提高其循证治疗率。

CLARIFY研究为一项覆盖全球45个国家的观察性队列研究,于2009~2010年纳入32 703例稳定性冠心病门诊患者,其中22 132例有完整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结局数据。

在这些患者中,4.4%没有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在有和无可改变危险因素的患者中,年龄、性别、冠心病确诊时间均相似。

在没有可改变危险因素的患者中,5年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5.43% vs. 7.68%)、全因死亡率(5.53% vs. 8.03%)、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梗、非致死性中风)发生率((5.90% vs. 9.19%))均明显低于其他有危险因素的患者。

多因素分析进一步证实,没有可改变危险因素是主要复合终点事件(HR=0.72)、全因死亡(HR=0.67)、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HR=0.65)风险较低的独立预测因素。

随着可改变危险因素数量增加,上述事件的发生率稳步升高。

按性别进行分层后,无可改变危险因素对于心血管结局事件的“保护作用”在女士中尤其明显。

来源:

Chronic coronary syndromes without standard modifiable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nd outcomes: the CLARIFY registry. Eur Heart J, 20 May 2024


载: 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