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对《汤液经》《伤寒论》五十年的临证探索

 醒真 2024-05-23 发布于广东

民国杨绍伊考次的《伊尹汤液经》,深厚的笔力,翔实之史料,考证了《汤液经》和《伤寒论》的关系。他从《汉书·艺文志》所载“《汤液经》三十二卷”,确证《汤液经》在东汉的存在。再从晋·皇甫谧(字士安)《针灸甲乙经》序中所载“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可知,皇甫士安据此推断出仲景之前尚有任圣创作之《汤液经》。仲景书本为《广论汤液》,后经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而成为后世之《伤寒论》。这就难怪我早年读仲景书,见《伤寒论》条文中有以六经如“太阳病”和以“伤寒”为篇首,及有问答式的“问曰”“师曰”等奇怪编次。今经杨绍伊考证释疑,始知《伤寒论》条文中以六经(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为篇首者为《汤液经》,以伤寒为篇首者为“仲景论广”,其他余论、遗论多为仲景弟子和王叔和拾遗撰次。且观《伤寒论》中从来未见称引一语,知是就《汤液经》原文而广附之者,若然则《汤液经》全文则在仲景书中“一字未遗”。且仲景以自己所撰的伤寒为“论”,而以六经为篇首者自是名“经”无疑矣!至六经提纲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六条,云是仲景弟子后所撰集,吾也然之!另《针灸甲乙经》序云:“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考撰次者即撰集仲景遗论以之次入仲景书中是也,若如是则今《伤寒论》全书为任圣之《汤液经》、“仲景论广”以及王叔和“仲景遗论”之集合也明矣!观今《伤寒论》序不名“仲景自序”,而名曰“伤寒卒病论集”,“集”之一字是集合,多人之作亦明矣!

至杨绍伊在所考《伊尹汤液经》中提到王叔和作伪《伤寒论》序“实欲自见其所撰用之书”,绍伊挥起大斧,首砍“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二十三字,认定仲景乃《伊尹汤液经》学派而非岐黄家言。认为叔和误导后世学术研究,以为仲景本于《黄帝内经》而非本于《汤液经》。杨绍伊还认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文法上为“浑说”,撰用二十三字为“详举”。凡浑说者,不必详举;详举者,不必浑说。其理虽确确,但也只能算是一家之言。况杨绍伊更挥斧砍掉下面序文近二百字,从“夫天布五行”至“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止,以为魏晋之音,文风不同,滴血验之,自见分别。

我以为对历史考证宜慎重。考仲景生于东汉末年,《黄帝内经》《难经》皆春秋战国之物,特别是扁鹊素为仲景所崇拜,仲景学之亦属当然,说撰用亦无不可。至说《伤寒论》源于《汤液经》,《汤液经》源于《神农本草经》本无可非议,但若说仲景不读《内》《难》则属妄测。且《汤液经》方剂虽来源于本草而大异于本草,其中物理化学之大变化,已非三言两语所能详述者。其君、臣、佐、使与四气五味之变化,相须相使、相恶相反之情,已是一门新的微妙而伟大的学科,融入了千百万群众的参与和诸多学者的心血。

综上所述,可见《伤寒杂病论集》序非出自一人之手笔。而《伤寒论》实是《汤液经》与“仲景论广汤液”及“仲景遗论”之集合。如欲考证《汤液经》与《伤寒论》,实应拿出证据,这就是华阳隐居陶弘景撰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此书出于敦煌石窟藏经洞,乃河北威县张大昌于1974年将祖先张光荣家藏抄本寄给中国中医研究院经考证确认的作品。其中主要内容有五脏补泻方和二旦六神大小方,是一部以五脏辨证为主的重要临床著作,此书与传世医书《伤寒论》《金匮要略》有诸多相同、相似之处。证《辅行诀》其《脏腑用药法要》实开五脏五行辨证大门,启医易同源妙道。窃思阴阳二旦、六神大小方实可用易学八卦以概之。亦诚为八纲辨证打下坚实的基础。或因黄巾之乱,仲景避道家之言,故方多以药命名,使五脏辨证和八卦定方走进曲折,诚为遗憾。考《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已把中医纳入易学八卦六爻与五行辨证体系之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伟大的发明与创举,使中医既有章可循,又能辨证以活用,使我们不免骄傲地说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专利。

陶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谨将五脏虚实证候悉列于左,庶几识别无误焉。”此揭示五脏辨证之先例也。

弘景又曰:“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山林僻居,仓卒难防外感之疾,日数传变,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间,岂可疏忽。若能深明此数方者,则庶无蹈险之虞也,今亦录而识之。”

考《汤液经》之小阳旦汤即《伤寒论》仲景之桂枝汤,大阳旦汤即仲景桂枝汤倍芍加饴之小建中汤再加参芪。小阴旦汤即仲景之黄芩汤加生姜,亦即桂枝汤以黄芩易桂枝;大阴旦汤即仲景之小柴胡汤加白芍。《汤液经》之小青龙汤即仲景之麻黄汤,大青龙汤即仲景之小青龙汤。小白虎汤即仲景之白虎汤,大白虎汤即仲景之竹叶石膏汤易人参为生姜。小朱雀汤即仲景之黄连阿胶汤,大朱雀汤即小朱雀汤再加人参干姜。小玄武汤即仲景之真武汤以干姜易生姜,大玄武汤即仲景真武汤再加人参甘草。小勾陈汤即仲景理中汤去术加枣,大勾陈汤即仲景半夏泻心汤以生姜易干姜。小腾蛇汤乃仲景大承气汤以甘草易大黄,大腾蛇汤则为仲景大承气汤再加葶苈子、甘草和生姜。

再观《辅行诀》五脏补泻方中,举其要者陈之:小泻心汤即仲景之泻心汤,大泻心汤即泻心汤再加白芍、甘草、干姜。小补心汤即仲景之瓜蒌薤白汤加半夏,大补心汤即再加厚朴、枳实、桂枝。小泻脾汤即仲景之通脉四逆汤,大泻脾汤即再加大黄、黄芩、枳实。小补脾汤即仲景之理中汤,大补脾汤即再加麦冬、五味、旋覆花。

观上述则“汤液”与“伤寒”已一目了然。所以陶弘景曰:“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朱雀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药名之,以推主为识耳。”

另者据《辅行诀》所载,“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如下。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如木火土金水所属五味辛咸甘酸苦,与《黄帝内经》所述酸苦甘辛咸大异,其五味之调和,化学之大用,我以为远比《黄帝内经》实用,颇有研究价值,因抄录于此,与君共研赏。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陶云:心德在软。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吾浅见以为,上述《黄帝内经》所说的是体,《辅行诀》所说的是用。这正如《易经》有先天数与后天数体用之不同也。何者?《辅行诀》云“肝德在散”,关键在此“德”字。考“德”字,得也,是得到与应用之意也。至云“以辛补之,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是天地人三才之用也。其理顺,其义正。肝者,春木也,喜散正以布阳和也。所以肝主春,其味应为辛。肺者,秋金也,喜酸收以敛降也,其味应为酸。心者,夏火也,其味应为咸以软坚。肾主冬,其味应为苦以燥之。这样正名核实,今后在立方用药中,才能心中有数。

一 论医源于易及六经与八纲的辨证关系

考《汤液经》乃至《伤寒论》,最主要的还是六经与八纲的关系问题。六经有阴阳太少四象表里,若八纲则更加上寒热、虚实两对概念,因而八纲是母系,六经是子系,八纲是辨证体系,六经是病位模式。考中医发展原是先针灸而后汤液,以经脉名病名证,习惯已久,故伤寒以六经分篇本不足怪。六经始终贯穿着八纲辨证精神,故难怪有些人错以为六经就是八纲,或以为可以废六经归于八纲辨证,若要解释清楚,还要请出《易经》理论。

八纲类同于八卦,六经类同于六爻,八卦交错变化乃易学大纲,六爻本三才而两之,二三得六,六爻之情也。三才者,天地人之分也,“两者”阴阳内外卦爻也。初与二属地,五与上属天,三、四爻为人位而居中,其阴阳变化进退之枢机,六经病象变化之形能,就有病位可规范模拟。譬如太阳病为初爻,阳明病为二爻,少阳病为三爻,太阴病为四爻,少阴病为五爻,厥阴病为上爻,其由阳入阴,由阴出阳之病位、病理变化就是六经大义,其传经次序,合病、并病和六经病解时都是六经辨证主要内容。其一表二里三门之治法,就说明六经病邪之出路在汗与下,故太阳病、阳明病就列为主要。至肾司二便,故少阴病就列为二里之一。其中太阳主开,阳明主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少阴为枢,厥阴为阖,医者犹须明白在胸。若仲景开创半表半里与和法之妙论,则中医更彰中庸和谐之道。

由于有了六经病位病理模式,则审病辨证便有了根据,辩证法量和质便有象可征,有数可算,有理可推。如太阳病中有中风、伤寒、温病之分,痉、湿、暍之别;其已涵盖了风、寒、火、燥、湿、暑六气。因中风与伤寒在症状上之分别较微,故《伤寒论》中常多提及以资辨别。而伤寒与温病一阴一阳之对比,显明易见,故论中少谈温病而多言伤寒,此源于针对性有偏重。至痉、湿、暍病因乃燥、湿、暑,虽同属太阳病,而病因不同,症情有异,故仲景另为立篇。痉病乃邪风燥热所袭;湿病为阴邪,常与内科混同;暍分阴阳,有阴暑、阳暑之别,故有清暑益气与白虎之治。如六经形证,一般读《伤寒论》者都胸有成竹。但为医者,不怕治纯阴纯阳、纯寒纯热之病,最怕治夹杂并合之病,最怕阴阳乖舛、虚实夹杂、寒热莫辨、表里难分之病。你要说寒它有热,要说虚又夹实,要说是表证而夹有两感,要说是外感却有内伤。如《伤寒论》桂枝汤证就有几十种变化:有去桂去芍、加桂加芍所引起方剂功效的变化,有加芪、加附、加参之变化,有加杏朴、加麻葛、加小柴胡汤之并合之病证,等等。以至于在表证模型层次中仲景就列了桂枝汤、麻黄汤、越婢汤、桂麻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大青龙及葛根汤等层次。麻杏甘类方又有麻杏甘桂、麻杏甘石、麻杏甘薏、麻杏甘乔豆及麻附甘、麻附辛之分别,为中医者眼花缭乱矣!这就需要八纲辨证才能阴阳分,寒热明,表里辨,虚实清。

再观《周易·系辞》云:“《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说的是《易经》这本书是以追溯原始,归纳综括,探求事物的本质为主体,至于复杂的六爻只不过是某一事物和某一时间的象征而已。在这里六爻就可类比六经。《周易》又曰:“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若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我们类比之,就可知道初爻说的就是太阳病之“潜龙”。潜则难知,证情难明,变化复杂,故太阳病所占条文近半数。而到了上爻,事物的形象已完备,象征之厥阴病已不需要多少条文来论述就明白了,就可以察往而知来。《周易》又云:“二与四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别也。”比拟社会人事君臣之义,简明说的是:阳明病可下而易医,太阴病形虚故难瘳也;至三爻乃下卦之极,“或跃在渊”,正邪交争急,为病之发展时期,故“凶”。而五居中位,病虽重而证情明,众重视反而“多功”矣!但总的说:六经所揭示的是疾病传变的普遍规律,但“对于具体的情况,还须做具体的分析”,这就是中医之特色,良医之大本也。

二 伤寒与温病之因由

忆甲申岁冬,余因装修,打扫卫生,拖地板,不慎打湿鞋袜,余干脆赤脚工作,时虽觉寒冷,但仍强忍至清扫完毕。顿觉阵阵阴寒之气从脚而上,即以温热水浸脚,稍好遂不以为意,次日终因伤寒而病倒矣!数日方愈。窃以为初若重视,审因辨证,即以麻附辛,或桂枝加附子汤治之,应尽剂而愈,不至养虎为患。因思其致病因由乃伤寒及水湿所伤。忆初伤之时,阴寒经传导从足太阳而上,足属阴类,同气相求,故寒邪伤于下。再以手、足阴阳论,手为阳,足为阴。所谓足太阳者即阴太阳也,即太阳落于寒水之地,故寒为大患也。如考六经传变,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传经至此,阴尽阳生之时,阴阳交战,厥热胜复,阴胜则厥,阳胜则复;厥者手足厥冷,阴阳进退之机,死生之变也。若少阴能转少阳,或厥阴能转阳明则病向愈矣!反之不幸阴生厥至,病笃矣!谈《伤寒论》语详矣!所可悟者,寒为阴浊之气,故伤下,足乃阴类,故寒必伤足太阳矣!此论其常者,但因体质强弱之异,也有直中三阴或两感之病,宜须仔细辨明。

再忆某岁,温病流行,余诊视病人,适观其喉舌,冷不防病者呼气,其气温热秽臭,避之不及。虽闭气自卫,然秽浊之气仍从口鼻传入,感染其毒疠之气,温邪热变,感传最速,下午则发热,咽喉不适而病矣!因思物理现象热往上炎,炎字火上加火也,如釜下加薪;如火烙物,即著于物,故温邪伤人“在一经不移”,而伤寒则多传变。叶天士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此乃温病学之纲领也。吴瑭云:“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此乃祖述刘河间温热论之眼目也。肺与手太阴名异实同也,此乃叶、吴所以开启温病学之大门也。所谓手太阴肺经,肺在上,手属阳,同气相求,故热先伤手太阴肺经也。热伤气,热伤阴,故温邪首犯手太阴也。《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左右者,阴阳之通路。”手足者,当为阴阳之上下也。况乎自然规律,阴阳对立而统一,同性相吸引,异性相排斥,故寒伤阳,热伤阴乃天经地义之事,此“伤寒”与“温病”之理论根据也。所可悟者,热乃炎上之物,故多伤三焦,多从口鼻而入于肺也。且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故治温多用辛凉轻清药。至于寒,乃重浊之物,故伤人多于下,从足太阳而入。感寒和病热虽同从表入而途径不同,热伤手太阴,寒伤足太阳也。

总括上面寒温因由,水火之变,伤寒温病大法,寒温各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寒与温乃宇宙矛盾事物的两个对立面,演绎《心经》色空原理:“寒不异温,温不离寒,寒即是温,温即是寒。”知寒温之大要者,庶几可为苍生大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若水寒火热,水清火浊,水白火赤,水润火干,水静火动等对立概念,人多知之,不必赘述。以专业术语论之:伤寒、温病以恶寒和恶热(或发热)为分界线,故仲景云:“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又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此又在恶寒与否之外,加上一条渴与不渴以分寒热。以此彰示伤寒与温病之大纲。仲景又云:“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睡眠,鼻息必鼾,语言难出。”仲景以此,一生二,二生三,揭示了伤寒与温病、中风与风温的分别。以脉阴阳俱浮为风温。此脉诊之辨也。至云温病在一经不移,而伤寒则多传变。论曰:“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所谓传者,不论伤寒传中焦阳明或温病逆传厥阴,皆为温热病也。

而《伤寒论》作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兵灾之后,继以凶年,人民饥寒交迫,致寒疫流行,如张仲景自序云:“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可知寒疫流行之猖獗也。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乃博采众方作《伤寒杂病论》以救时艰。《伤寒论》简而明之,实以偏制偏之善法也,故论中首推桂、麻、四逆等辛温之方以发散寒邪、回阳救逆。虽然《伤寒论》以治寒著称,但其治温之法也素备,如白虎、黄芩汤,栀子豉汤,大小承气汤类方已涵盖阳明经热腑实之治,已可概括吴瑭治中焦之法,至麻杏甘石辛凉之法也开启了手太阴温病之门。仲景六经辨证方法垂万古而不衰,历万世而为典。

至后世温病之设,也时气之势使然也,有其时便有其气,有其气,便有其方药;方药由人兴,此时势造英雄也。温病学乃祖述伤寒,羽翼伤寒之大法,其如长江后浪推前浪也宜矣!远溯刘河间专主火,其云:“温热时邪,当分三焦投药,以苦辛寒为主,若拘六经分证,仍是伤寒治法,致误多矣!”若此就为食古不化。吴瑭应时达变,宗三焦论作《温病条辨》其寿世寿民也宜矣!其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银翘、桑菊辛凉解表之法,开治温之先河。昔叶天士有“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说,吴瑭有“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说,与张仲景寒邪伤“足太阳经”说,其一阴一阳之谓道,已为医门之大纲,识阴阳寒温之理,医道全矣!此也为中医绝学之不二法门,《伤寒论》与温病学乃矛盾事物之对立面,缺一不可。观吴瑭虽偏重于治温,偏重于清热解毒滋阴,然《温病条辨》第一方,开章明义仍以桂枝汤为首,其顺承《伤寒论》大法也明矣!因人毕竟是温血动物,以37℃左右为标准体温,所以伤寒仍是矛盾主要方面,况热毒不论有多深,伤阴不计有几厚,但“至死不渝”者,仍是以亡阳两脚冰凉为归宿。虽然古来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与“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之争,或以《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火热常逾半,欲以推崇“温病学”治温大法,但也实似是为非。毕竟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治外感杂病之大法已素备,其六经模式诊治大法和四诊八纲法理已深入人心。

夫六经者,“系统学说”也,恰如易学六爻之变化,可与今日科学系统论相联系,但仍脱不了阴阳为之纲领。太极生两仪,两仪者,阴阳也。阴阳又生阴阳,是为四象,即阳有太阳、少阳,阴有太阴、少阴,太、少之间有阳明、厥阴为之间即中介,然后有手足为之纲,是为手足阴阳十二经脉。至四诊者,望闻问切调查了解也,辨病须四诊合参。八纲者,以阴阳为纲领,而有表里寒热虚实之用也,所谓寒热者,水火也,有征兆可寻也,是为病性学说,寒热辨则伤寒六经和温病学说,浮出水面矣!若虚实者,“体质学说”也,《黄帝内经》有五行人与五脏说,传统说法有阴虚阳虚体质。若外感有麻黄、桂枝、柴胡体质,六神体质的有大小阴阳二旦,有青龙与白虎、朱雀、玄武及腾蛇勾陈体质。总之,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天之道,补不足,损有余,是为至理名言。至表里者,“病位学说”也,明表里而知浅深。大医之功力也,协调上下,气血通达矣!

概括上述,寒温之邪伤人皆曰病。持伤寒与温病学说以治人皆曰医。二者是一不是二,是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中医叫整体观,辨证以活用之,是名整体观辨证法,是中医精髓,它以阴阳为纲领,正如《黄帝内经》所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知此已基本可描绘出中医之蓝图了,人之身体,不是属阴就是属阳,人之生病,大部分不是伤于寒冷就是伤于温热。在历史上,能够医治伤寒变证或温病热毒的根本大法就是仲景的《伤寒论》和后世的温病体系。

如医源于“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大业。如八纲阴阳寒热表里虚实,类同于八卦乾坤离坎艮兑巽震(天地火水山泽风雷),此医源于易的确切证据。而“一阴一阳之谓道”,两仪即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复有阴阳,是为生生不息。如上述有太、少,即太阴、少阴、太阳、少阳是为四象。阴阳矛盾事物是互相联系的,即《心经》所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和《中庸》所说的道不可须臾离也。如道之不离则需物为中转、中介,或名中见,中庸、中道,义皆相同也。中医最聪明,于太、少之间有阳明、厥阴之设以通往来。阳明者,阴生而阳尽也,厥阴者阴尽而阳生也。既济、未济,互相联系,极尽其妙。《周易》云:“阴阳不测之谓神。”非中医理论之至神能通达若此乎?阴阳再冠之以手足,是阴阳之复有阴阳也。述而作之,足经有三阳三阴,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伤寒论》六经辨证言之详矣!至手经也有三阴三阳,分别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吾如此排列,其理论根据实源于传统哲学阳顺阴逆之相反相成。

夫伤寒所以伤足之太阳,上已言之。至温病为何首伤手太阴,吾以为理由有六:①肺位最高,为五脏华盖。肺主皮毛为人身之表,故温邪首伤手太阴肺固宜也。②物理现象热主炎上,肺位最高,伤之最宜也。③肺主气,大家都明白,蒸气温度比水温高。而寒伤营,热伤气,寒邪伤浊,热邪伤清,热伤肺气,不也宜乎!④上为阳,下为阴,手为阳,足为阴,同气相求,温为阳邪,手为阳位,温邪伤手不伤足也固宜矣!⑤天地规律,“同性相排斥,异性相吸引”,阳遇阳为阻,阴遇阳则通,寒邪伤阳,温邪伤阴,谁曰不可。⑥气者,空也,故热邪多从口鼻而入,邪伤空窍,此感邪之途径也。因悟温邪伤人传染,宜戴湿口罩以避温防疫也。湿性弥漫,故可防疫气之渗透也。

考上述伤寒、温病大法,寒、温本为天地正气,过之则伤正。审测阴阳之机,寒热之情,医之大务也。《黄帝内经》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其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所以别阴阳之道者,中医辨证整体观也。所谓病分两途,医者一心:两途者,分辨寒热虚实表里之谓也;一心者,四诊八纲整体之辨也。夫病不怕偏,偏者易明,病最怕杂,混而难识。若恶寒倦卧,脉微细,但欲寐之四逆、真武证候,医者皆知为伤寒;若大热大渴大汗脉象洪数的白虎四大症,人皆知为病热。凡医最怕者寒热混,虚实杂,表里不分,合病并病,体虚邪实,大实有羸状,大热欲近衣,真假难明,阴阳乖舛,其病难辨,七情郁结,其病难医。其他似是而非之症,病者滔滔,医者狐疑,寒热之药,如沉大海,补泻之用,皆如无药。更可怕者,以阴为阳,以寒为热,虚实莫辨,表里不明,病轻药重,病重药轻。医者之秘,原在于量,术之精者,本在忧勤,慧心崇德,药如神灵。其实病者,原有端倪,苟能虚心体察,自能见病知源。吾平生渴求经典,以《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中医专业,以儒释道为基石,贯通马恩列毛,旁及四书五经。四书者,孔孟之道也,大学之明德,中庸之正道。若新五经者:《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六组坛经》《金刚经》《心经》,取其精华,可以增慧明德。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格物致知的科学精神,正心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规范,诚后学之楷模。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其性命之道,中和之治,正是中医之精髓。何谓中医,中医者,并非仅仅理解为中国医学之名称而已,其实质是平衡理论。中和平正、补偏救弊,补不足损有余之天道。它是人类全部生活情感的含藏与发挥,而并非“喜怒哀乐”所各发之片面感情。它孕育着矛盾内部事物的妥善解决方法,因能“发而皆中节”,即命中目标,使主要矛盾解决。它是“天下之大本,人间的达道”,致中和就是中医学之道,就是中医学之最好诠释。

《周易·系辞》云:“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中医原于易理,追求简易方法。崇尚归同反一,执简驭繁,用力少而成功博。西医则不然,借助微观手段,越分越细,病名逾十万,很多时候把简单道理复杂化,把人让位于机器,滥用检查之风盛,费时浪费,焦头烂额矣!慷慨陈言,言渐远矣!复归正传。

中医博大精深,吾将探索如何用简易方法贯串中医学以执简驭繁。考《伤寒论》与《温病学》乃治寒、温之病的纲要,而足太阳和手太阴乃为纲中之纲。鄙意以此二者为大纲,纲举而目张。再以手足十二经脉脏腑为目,条分缕析,以十二经脉循行图解经穴以系之,按图索骥,知经络之循行穴位尺寸矣!再以是动知十二经络所主病矣!而伤寒六经形证,仲景已成体系,虽粗具规模,但还宜规范之,发挥之。至手六经之传变,顺传、逆传及其排列,尚无定法,手六经提纲条文尚参差不齐,唯手太阴条文论述较详,而逆传厥阴、手少阴,手太阴传手阳明,手少阴传太阳,手厥阴传手少阳之论述尚乏善可陈。因呼吁有志于中医者,诸家共争鸣之。窃以为手之六经根于肺循环为主,足六经以体循环为主,肺主气,心主血,此或是手六经与足六经之分别。而伤寒六经多伤阳,温病手经多伤阴,此又为手足六经之分别,因大胆假设与明者诸君小心求证耳。

考六经问题,仲景《伤寒论》原文都没标明手足,致后世历史上诸多争论,有云足经通天彻地,足可以涵盖六经也,或云六经就是六经辨证,岂可与《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混也?

我以为上述之说皆为以偏概全也。夫经者纵也,络者横也,仲景所论六经乃足之六经也,叶、吴所论乃温病手之六经也,不可以胡混。至云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源于《黄帝内经》,特别是七篇大论更是阐述精辟,而“四气调神大论”与“阴阳应象大论”又为七篇大论之纲,阴阳四时之义明焉!但六经之名在《黄帝内经》经脉篇与运气篇并存,故虽名同而内容有同有不同,而《辅行诀》问世足可证明六经源于“汤液”,故说六经来源于“易”更合情合理,易生两仪而化四象,至阳明、厥阴乃阳尽阴生、阴尽阳生之变。六经有手足,仲景因主讲伤寒故只能讲足之六经,以救时艰,诗云:“一口无能话两面,留与叶吴展雄嘉,手足亲情原兄妹,伤寒温病是一家。”

且夫病有三因辨证,姑引内外因论之,不过是外感与内伤而已,外感不离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内伤莫逃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外感中伤寒与温病只是揭示两端而已,若喻嘉言之燥气论,薛生白之湿热论并非子虚乌有,只是未成主流。若《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和《中庸》所说“可离,非道也”,知病多有夹杂。故伤寒有化热说,如《黄帝内经》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故病虽伤于寒,而有风暑燥湿火之夹杂,甚或有寒热并存,有先伤于温而后伤于寒者,有外寒内热者,有上热下寒者,千变万化,若再加合病并病和体质强弱变数,头昏发惊矣!为此,一方面应有辨证思维的活用,以变制变的能力;另一方面应具整体观的思想,在诸多特殊中科学抽象出带有普遍规律性的东西,制订出一套简易之常法、常道,以不变应万变,这就是我多年来所反复研思的“伤寒温病手足六经辨证体系”。此易学所谓变易、简易、不易之实际运用,此吾积四十余年之医学经验结晶与医学经典理论之融合。初学读之庶几能见病知源,是大医者也可互相印证或斧正焉!

三 伤寒温病手足六经辨证体系图及《汤液经法》图解

1.伤寒温病手足六经辨证体系图总括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盛伤阳为伤寒,阳盛伤阴为温病;恶寒为伤寒,恶热为温病;脉浮紧为伤寒,洪数为温病;不渴为伤寒,烦渴为温病。

何谓伤寒?伤寒就是人体受到寒气的侵凌,其温暖内环境遭到破坏,而出现恶寒的情况,这是正顺的反应。这时由于人体的应激反应,便出现发热的保护机制,由恶寒到发热,即由应激到变态,这就需要一个时间过程,所以说伤寒多变证,这就是由多变的环境与体质的强弱所决定的。至于真理只有一个:伤寒宜温养阳气及发汗利小便。

所谓温病者,就是人体温暖的内环境,遭受到温邪热气的侵凌,火上加火,即“炎”字,所以西医学常称炎症。热加热是同气相求,有温水煮青蛙之嫌,为量变,热气熏蒸,即耗伤水液,反过来说蒸发就吸热,这又是一个降温过程,这就是温病清滋的道理。所以中医阐发的亦是物理科学与化学之情,其宏观思路是值得西医认真领会的。

图1 伤寒温病手足六经辨证体系图

伤寒,寒伤阳气,故寒邪首犯足太阳也,足属阴即阴太阳也。邪从阴而入阳,故伤寒变证多矣!考太阳病有一表二里三门之治也,一表者从汗解也,二里者泻下之法也,三门者太阳汗门,阳明下门,少阴关门,即肾司二便。和解及半表半里之治,又仲景所创也。实际上太阳病中风、伤寒、温病三证和痉湿暍三病中,已涵盖了风寒火、燥湿暑六气在内。是知气者一也,而有阴阳之分而已,寒温二气乃致病之纲也。风暑燥湿四气又其次也。

温病,热伤阴分,故热邪首犯手太阴肺,手属阳,即阳太阴也。逆传手厥阴心包,而有厥、痉之证,不愈则犯手少阴,心不能受邪,故死。病轻则犯手太阳,而有小肠热、营血伤之病,不愈则伤手阳明燥金,宜用清润以滋之,若邪轻正复,则入手少阳,当用和解清宣以枢转矣!和之一法义深矣!(未完)

选自《<汤液经>临证五十年:伤寒温病手足六经辨证》作者:陈敦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