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藏在东关街里的三大名园

 栎阳钓晚 2024-05-24 发布于贵州

张卓君 摄

东关街长约千米,宽约5米,位于古城扬州东北角,因为街道由西向东直抵东关城门,或者说直抵东关古渡,故名东关街。东关城门,原名利津门,为古利津渡所在,后来利津门改称东关门,古利津渡改称东关古渡。2000年10 月,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陪同法国总统希拉克访问扬州,曾伫立东关古渡,手扶栏杆,向希拉克介绍古城古渡的历史。

东关街最值得介绍的是三大儒商的三大名园,即百尺梧桐阁、小玲珑山馆和个园


百尺梧桐阁

先说百尺梧桐阁。阁主汪懋麟(1640年~1688 年),号蛟门,出身盐商,博览好学,诗文俱佳。康熙六年(1667 年)进士,官至内阁中书刑部主事,曾入史馆纂修《明史》,著有《百尺梧桐阁集》行世。百尺梧桐阁位于东关街路北雅官人巷东侧,乃汪懋麟读书处,因有百尺梧桐而得名,园内有假山、墨池、朱砂井、十二砚斋,还有千年枸杞。

十二砚斋位于百尺梧桐阁东南角。一天夜里,汪懋麟梦有十二砚入怀,故以名斋。诗人朱彝尊为撰《十二砚斋记》。乾隆皇帝南巡,驻跸扬州时,曾幸此园,并书一联“百尺梧桐阁,千年枸杞根”赐赠。扬州八怪郑板桥也曾写过一副楹联:“百尺高梧,撑得起一轮月色;数橡矮屋,锁不住五夜书声”。


小玲珑山馆

再说小玲珑山馆。小玲珑山馆原为街南书屋十二景之一,因主人多在此举行诗文酒会,故街南书屋为其所掩,以至有人只知小玲珑山馆而不知街南书屋。

街南书屋为盐商马日琯、马日璐兄弟的别墅,马日琯字秋玉,马日璐,号半槎,原籍安徽祁门,后以业盐定居扬州,人称“扬州二马”。

马氏兄弟虽为盐商,富敌扬城,但不以生活奢侈,一掷千金为荣,反以为耻。他们淡泊名利,举博学鸿词,皆不就,而以“古书、朋友、山水”为好。他们酷爱书籍,遇有秘本、善本好书,不惜重金而购之,是江浙有名的藏书家。其丛书楼藏有百橱十万余册书,有“藏书甲东南”之誉。还刻有《玉篇》《广韵》《字鉴》《说文》等书,校勘精细,装帧精美,人称“马版”。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库开馆时,清廷向江浙征诏遗书,马曰琯之子马裕(字振白)进藏书776种,成为江浙进书最多的一家。第二年,获赐《古今图书集成》一套,共 520函,5200卷,还获赐《平定伊犁》《平定金川》御制诗以及《得胜图》等。马氏兄弟广交文友,可以说往来无白丁,谈笑皆鸿儒,曾结“邗江吟社”,相互唱和。现藏扬州博物馆《邗江雅集》即为马氏兄弟与文友于乾隆八年至十三年(1743 年~1748年)六年间的唱和集,共收录 41人968 首诗词,是研究扬州文化的珍贵史料。马曰琯著有《沙河逸老小稿》,马曰璐著有《南斋集》。

街南书屋十二景 李斯尔摄

街南书屋位于东关街南,内有十二景,即小玲珑山馆、看山楼、红药阶、透风透月两明轩、石屋清响阁、花庵、从书楼、觅句廊、浇药井、七峰草亭、梅寮。马曰琯还著有《街南书屋十二咏》,分咏上述十二景。徐用锡撰有《看山楼记》,全祖望撰有《从书楼记》。

乾隆皇帝南巡途经扬州也曾幸莅此园。做过江苏巡抚的梁章钜,曾于道光年间两度来扬探访小玲珑山馆,寻找玲珑石。他说:“邗上旧迹,以小玲珑山馆为最著。”所谓玲珑石即太湖石,不加雕琢,即备有“透、绉、瘦、陋”四字之奇。何名小玲珑山馆?因吴门先有玲珑山馆,故以小名之,就像小秦淮、小金山一样,以别于南京的秦淮、镇江的金山。梁章钜还说:“扬州马氏小玲珑山馆中有郑板桥所撰楹帖云:'咬定几句有用书,不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以八分书之,极奇伟后归淮商黄姓,始拟撤去,复有爱其文义者,乃力劝留存。”此联现由书家熊百之隶书陈列在个园汉学堂内。如今小玲珑山馆虽不存,但玲珑石还在,当年张庚所绘《小玲珑山馆图》以及马曰璐所撰《图记》还在,为扬州增添一道饱含文化氛围的旅游景点。


个  园

三说个园。个园位于东关街路北,虽构建于百尺梧桐阁、小玲珑山馆之后,但后来居上。园主黄至筠(1770 年~1838 年),即黄应泰,字韵芬,又字个园。本浙江人,因经营两淮盐业遂定居扬州,为八大商总之总商。黄至筠不仅是盐商,而且是一位画家,尤擅山水。今个园抱山楼东墙嵌有扇形石刻拟宋人小品松竹山水画即出其手笔。黄至筠四子皆工诗文,次子黄右原为一代汉学家,辑有《汉学堂从书》280余种,其生平事迹,载《清史列传》。黄至性喜竹,故取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之诗意加之“个”为“竹”字半,遂于嘉庆间在寿芝园的基础上构建了个园后又购得马氏街南书屋,并将屋中部分景名,如从书楼、红药阶、浇药井、清响阁、觅句廊等移用园中。又于街北购得民房民地,建起华屋,屋南向。据传,列有“福禄寿财喜”五门。平时启中间之“福门”收发盐课则开“财门”,有寿事则开“寿门”,有喜事则开“喜门”,加官进爵则开“禄门”。每门皆有大厅、二厅,并有花厅、戏台。

后门成正方形,中为“个园”,水木明瑟,池馆清幽,种竹万竿。园中有白皮古柏二株,至为名贵。相传,当初园中假山为白银所铸,每座逾千斤,人称“没奈何”,意谓盗者见之,也无法取走。园中楼台亭阁虽不多,但各具特色,四季假山,尤为引人注目,可谓园中精华,也是全国园林绝无仅有的。

东关街尚有名园“逸圃”。逸圃为民国初年经营钱业的李鹤生所建,位于东关街西端,坐北朝南,进门后为八角形大门,门额上嵌“逸圃”二字刻石,内有假山、半亭、花厅、竹林,以“绝处逢生”手法布局而成,可与苏州曲园相媲美。

周鑫 摄

东关街设有安定书院和广陵书院,一在路北,一在路南,望衡对字。此外,还有多家学熟。千百年来,不知从东关街走出多少秀才,举人、进士以及诗人,学者和书画家。1998 年,病逝美国的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早年就在东关街读过书,为他后来成为历史学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东关街最值得赞颂的,当数居民可贵的民族精神。前面提到的汪懋麟,清兵攻破扬城时,他才 6 岁,他母亲要家人用绳子将他系于城外,带他逃走,而自己投井以死抗清。还有一则故事,说的是家住东关街西头广储门的 13 位妇女,为抗清兵集体赴火殉城的事迹。明末,清兵攻城,城将破时,有个叫罗经甫者,正在为侍母尽孝和举家避难不能两全而徘徊时,罗妻李氏对夫说:“情况紧急,顾全母亲和儿子要紧,你赶快走,我死而无悔。”说完,吩咐奴婢积薪楼下,就在其夫背着母亲,抱着孩子出逃未久,清兵入城,扬州沦陷这时,怀孕8月的李氏抱着一岁的女儿,仓促登楼,命婢举火。随之,婢亦登楼,先后登楼者共 13 人。顿时火起,烈焰熊熊,楼中哭喊声、跺脚声,犹如众马奔腾,霎时间尽成灰烬。后 13 烈女合葬于城外平山堂北麓。蒋士铨撰有《焚楼行》,详述其赴难经过。道光三年(1823 年),江都知县陈文述曾建广陵烈女祠,以资纪念。

如今的东关街,经过保护性的综合整治,恢复了原来的石板路,两旁商店铝合金卷帘门换成了木板门,屋顶瓦换成了传统小瓦,沿街两旁,安装了仿古灯,水电管网下地。整个街道,不见大厦高楼,不闻车马喧声,洋溢着古风古韵,突现了古城扬州的历史文化氛围。目前,东关街和紧邻的东圈门街,成为新的对外开放的古街古巷旅游区。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东关街上榜,成功晋身“国字号”旅游休闲街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和元宵佳节,东关街累计接待游客突破81万人次,成为扬州众多市民游客必打卡的网红旅游景点。

东门遗址广场 刘江瑞摄于2013年

END

文章来源:原载《扬州史志》2008年2期,扬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提供

审核发布:赵阿丽

美编:张一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