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始皇雄才大略,他为何宁愿修建长城,也不向北彻底消灭匈奴?

 一国之君历史 2024-05-25 发布于湖北

关于秦始皇攻打匈奴的原因,史书上记载是因为一句谶语“亡秦者胡也”。

《史记 秦始皇本纪》: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

燕人卢生被派入海中寻找仙人回来了,因为向始皇报告鬼神之事,就借机献上抄录的图书,上面说“灭亡秦朝的是胡”。

秦始皇把胡理解为胡人,当时侵占黄河流域最多的胡人是匈奴人。

秦始皇

于是秦始皇就派将军蒙恬率领30万人,向北攻打胡人,夺取黄河以南地带。

《史记 秦始皇本纪》: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三十四年,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

攻打匈奴的第二年,秦始皇继续在西北地区驱逐匈奴,从榆中沿着黄河往东,直至阴山,并在这一地区设置了44个县,在在黄河附近修筑要塞。

又派蒙恬渡过黄河攻占高阙、阳山、北假地带,修筑亭障来驱逐戎人。迁徙罪犯,安排到刚刚建立的县邑中。

又过了一年,贬斥那些听讼断狱不公平的官吏,让他们去修筑长城或戍守南越地区。

秦始皇南征百越与北击匈奴

从这些记载来看,秦始皇对匈奴的政策是:

1、军事驱逐。

2、徒民实边。

3、修筑长城及要塞。

秦始皇对匈奴是以驱逐和防备为主,并没有准备消灭匈奴,主要原因有三:

一、漠北苦寒之地,无可耕种之地

虽然史书记载秦始皇是因为“亡秦者胡也”,而对匈奴开战的,但实际原因并非如此。

一方面秦始皇是为了那句谶语,另一方面秦始皇是为了拓展生存空间。

黄河以南有着肥美的水草,是绝佳的放牧之地,除此之外,此处更是阻击游牧民族的绝佳之地,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大多先入侵河套。

河套地区是放牧地

秦朝时期的都城咸阳,位于关中平原,其北部不远处就是河套地区,如果容忍匈奴人在河套生存,随时会威胁秦都咸阳的安全。

只有占领河套地区,沿黄河设防,才能增加战略纵深,更好地防御来自北方的威胁,为了拓展生存空间也必须对匈奴开战。

匈奴与华夏都是长期存在的,史记上说匈奴是夏朝后裔,与华夏同族。

但匈奴是游牧民族,华夏是农耕民族,即使打下匈奴游牧的土地,也不能用来种地,又有何用,这是华夏的一惯共识。

匈奴不像百越,百越之地夺取过来,是可以耕种的,而匈奴之地则不行。

匈奴是游牧民族

二、驱逐比消灭成本要小得多

想要消灭匈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秦始皇也没有必要非得消灭匈奴。

匈奴是游牧民族,跟华夏政权打仗一直都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逃走。

蒙恬攻打匈奴,匈奴不敌,于是逃走,蒙恬也只是把匈奴从河套地区赶走,想要消灭匈奴,必须要有强大的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强大的骑兵部队。

想消灭匈奴就要跟后来的汉朝一样,以骑兵对付骑兵,用大规模的骑兵部队对匈奴发动突袭,才能一举消灭匈奴。

秦军大多数是车兵和步兵,骑兵并不多。

想要彻底消灭匈奴,必须有大量的骑兵

想要养活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所需的花费非常昂贵,比步兵至少要贵3倍。

秦朝国内在大兴土木,比如修长城、直道、阿房宫、骊山陵墓,又在大动兵戈,比如南征百越,北击匈奴,没有多余的力量来彻底消灭匈奴。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作战四十余年,都没能消灭匈奴,秦朝短短的15年,同样也没有实力消灭匈奴。

因此驱逐比消灭成本要小得多,只需要筑长城以防备匈奴南下侵犯汉地就行。

三、中原政权对待游牧政权历来如此

华夏政权对待外族的传统,要么是征服,要么是驱逐,赶尽杀绝这种事,在华夏五千年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

中原对外族多以驱逐为主

周武王灭商,没有赶尽杀绝,还分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为诸侯,以侍奉商朝祭祀。

田氏代齐,田和将末代姜齐国君齐康公迁于海上,给他一座城的食邑,让他祭祀其先祖。

先秦时期,华夏政权对待周边蛮夷戎狄同样如此,基本上不会赶尽杀绝,华夏没有断绝人祭祀的传统,即使是仇敌也是如此。

秦朝与匈奴本无仇恨,秦始皇在意的只是河套之地,把匈奴赶走就能达到目标,何必赶尽杀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