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书》的整理与修订本的学术价值 | 上海见新书 · 高潮

 小夏ho78b993zg 2024-05-25 发布于江苏

图片

活动预告

点校本《宋书》修订本(全八册)新书发布会

嘉宾:丁福林  《宋书》修订主持人

陈尚君  复旦大学教授、修纂委员

徐俊  中华书局总经理

时间:8月19日  12:00—13:00

地点:上海展览中心  中央大厅中心活动区

《宋书》的整理与修订本的学术价值

杨晓斌

沈约《宋书》记叙了从东晋后期刘裕兴起、刘宋立国到灭亡的整个历史。《宋书》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部分内容有所脱漏和阙失,后人用《南史》及《高氏小史》等材料来补阙,比如卷六《少帝纪》、卷四六《赵伦之到彦之王懿张邵传》、卷七六《朱修之宗慤王玄谟传》等。其中补阙,有补而不全者,有误补者,有阙而未补者。补而不全者,比如,补录之后的卷六《少帝纪》,卷末仍阙“史臣曰”等内容;卷六七《谢灵运传》、卷一〇〇《自序》中仍有多处阙文。有原本不阙而误补者,比如《张畅传》《张敷传》,《宋书》中本分别立传,分别见卷五九和卷六二。但在据《南史·张邵传》补录卷四六《张邵传》时,补录者未通检全书,将用“带叙法”附于《张邵传》之后的《张敷传》《张畅传》也一并抄录。因此现《宋书》中的张敷和张畅的传重出,各有两传,属于误补。卷四六中,仍然阙《到彦之传》,阙而未补。但不管补阙结果如何,补阙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补全原书、接近《宋书》的原貌,还原一个完整的本子。

《宋书》的刻本,始于北宋嘉祐年间。流传至今的《宋书》本子,依次主要有宋刻宋元递修本(下文简称“宋元本”)、宋刻宋元明递修本(简称“三朝本”)、明万历南京国子监本(简称“南监本”)、明万历北京国子监本(简称“北监本”)、明崇祯毛氏汲古阁本(简称“汲本”)、清乾隆武英殿本(简称“殿本”)、清同治金陵书局本(简称“局本”)、张元济辑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本(简称“百衲本”)。中华书局于1974年出版了点校本《宋书》(简称“点校本”),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修订工作,2018年5月出版了修订本《宋书》(简称“修订本”)。

《宋书》的这些本子的刊刻或出版,前后相继,不断整理,其主要目的就是做一个更好的、更可信的本子,定一个标准的本子。而且,刊刻和整理的过程,也是学术研究不断推进的过程。

殿本《宋书》是在万承苍的主持下,在北监本的基础上,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校勘工作,校正了北监本的许多讹误,而且书后附有万承苍所作《考证》(即《殿本宋书考证》)。从万承苍《宋书跋语》可知,正是感到很多《宋书》版本不可信,因此参校众本,“详求厥中,择其合者录为正本”,就是后人所谓“择善而从”的整理原则,是为了推出一个胜于旧本的新本子。“至若诸本悉误,无可据依,姑阙所疑,不敢擅改”,是其主要校勘原则。

万承苍的整理和校勘原则,为张元济先生所继承并改进。张元济“颇疑今本正史之不可信”(《校史随笔》自序),援据众本,“为了使全史保持或尽可能地接近原来面貌,不影响历史的真实性,张元济倾全力搜寻最早、最好的本子。……所缺部分用他本补配,补配者要与原本相称,尽可能做到宋本宋配,若做不到,就退而用其次者补入”(张树年、张人凤《校史随笔》导读)。

张元济校勘《宋书》,以宋刻眉山七史宋元浙中递修补本为底本,配以嘉业堂刘氏二十三卷、铁琴铜剑楼瞿氏及涵芬楼十卷(元明递修本),以清乾隆武英殿本为校本,以三朝递修本、明北监本、明毛氏汲古阁本为参校本,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对原底本进行了校勘、挖改、描润工作,成百衲本《宋书》。其校勘之精,影印之工,兼具校本与影印本两者之长,为学界提供了一个当时最标准的本子、一个新的定本。张舜徽先生在《中国文献学》中评价《百衲本二十四史》说:“从此全史中出现了最标准的本子,可据以订伪补缺,对史学界的贡献为最大。”

和万承苍、张元济等前代学者一样,王仲荦先生在点校《宋书》时,也是互校众本,“择善而从”。点校本《宋书》的《出版说明》中说:“这次点校《宋书》,用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元明三朝递修本(简称三朝本)、明北监本、毛氏汲古阁本(简称毛本)、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本(简称殿本)、金陵书局本(简称局本)、商务印书馆影印三朝本(简称百衲本)互校,择善而从。”

“择善而从”的做法,就是在点校者的心目中有一个“善本”,也是要定一个新的标准的本子。虽然点校本未明确说明使用的底本,但是我们通过正文文字、校勘记异文的罗列等进行版本对比,可以发现,点校本《宋书》实际上是以百衲本为工作底本的。除了互校众本,进行对校,点校本《宋书》搜集了大量的他校材料,用来校勘的他校材料有《宋书》之外的其他史书,还有类书、政书等其他材料,还充分利用了前人的校勘成果(见点校本《出版说明》)。

王仲荦先生治学严谨,对于脱漏者,都尽量补足;对于能够明确判定讹误者,则删改;对于因缺乏足够证据或版本依据,难断是非,或属两可情形,均只校不改,仅以存疑方式列出。新的整理点校本,分段标点,并有校勘,便于阅读和研究使用,成了最为通行的本子。王仲荦先生运用现代的古籍整理方法,以一己之力,完成了《宋书》的新型的现代整理点校本,具有开创和开拓之功。

点校本的使用通行已有半个世纪,我们发现,由于多种原因,点校本本身有瑕疵和缺憾;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宋书》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也发现了一些新的材料。在丁福林先生主持下,以王仲荦先生的整理点校本《宋书》为基础,在新的时代观念、新的学术研究方法、新的技术手段条件之下,进行了全面的修订。相比之前的《宋书》本子,修订本有许多优长之处,有更大的学术价值。

首先,底本选择明确而精当,通校、参校版本较为全面。整理校勘古籍,底本的选用至关重要,这是后续研究的基础。底本选择不善、不精,则会先天不足。没有明确的底本,往往会顾此失彼,无所适从。通校、参校版本是否全面,也关系到校勘的正确与否。点校本《宋书》是众本互校,“择善而从”,没有明确说明所据底本(我们分析发现主要以百衲本为工作底本),因此,只要是“善”就可以选择,对于“择善而从”的文字,依从哪个版本,大多没有出校记说明来源和版本依据。修订本《宋书》在“修订凡例”中明确说明“以百衲本为底本”。

与点校本相比,修订本在通校本中多出了“南监本”,在参校本中多出了宋元递修本,更为全面、合理。南监本早于北监本,是北监本的母本,应该是比北监本更重要的通校本,而点校本忽视了。点校本《宋书》参校所使用的所谓“三朝本”,其实是百衲本挖改后的三朝本,因此实际并未参校宋元递修本。

其次,体例与凡例的完善。古籍整理校勘的体例或凡例,是对古籍整理校勘原则、工作方法的统一与规范,方法是否科学、得当,决定了内容是否条理明晰,结论是否正确。修订本书前有《点校本宋书修订凡例》,明确说明了整理校勘所依据的底本、通校本、参校本、校勘原则、校勘方法,对原点校本成果的吸收、继承和修订情况。当然,这是现代学术观念下古籍整理校勘所具备的规范。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未能完全施行,点校本《宋书》也是当时大环境里的产物。

再次,篇目的设置更加合理。作为一部系统的图书,篇目的设置是全书内容构成的基础。《宋书》的篇目在流传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点校本在整理时重编了目录,修订本基本遵从了点校本的编目,同时或修订其中篇目讹误,或补全了篇目脱漏。

再次,对具体正文文字的标点、删改、增补和校勘记的修订(此类实例较多,不一一列举)。修正了点校本中的一些标点错误,对正文文字进行了删改、增补。改写或删除了有些原校勘记。原校勘记有误者,予以改写;无须出校记者,予以删除。增补了更多的校勘记,凡底本有讹脱衍倒者,均改正增删,一律出校记说明;凡有版本异文,而无法判断正误者,列出异文校记说明。

从《宋书》的流传与整理校勘的纵向发展来看,修订本《宋书》与之前刊刻整理各版本的学术精神、史学传统一脉相承。从北宋嘉祐年间《宋书》的刊刻,到殿本《宋书》的整理校勘,到张元济先生百衲本的整理校勘,到王仲荦先生的整理点校,再到修订本全面吸收已有成果、集古今众本的优点和当今研究的成果于一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尽可能地接近原貌,接近历史的真实,所体现出的就是求真务实的史学精神。世代相继,不断完善,延续着我国的优秀史学传统。只不过,每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的学术制高点,从殿本到点校本,再到修订本,都是如此。修订本所代表的是当今时代《宋书》整理的最高水准,也为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阅读和研究提供了最可信、最标准的本子。

(作者杨晓斌,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章原载于

《光明日报》2018年08月08日 16版)

图片

图片

《宋书》——(全八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精装)

作者:[梁]沈约撰

王仲荦点校  丁福林主持修订

出版时间:2018年6月

书号:9787101107012

装帧:32开  纸面布脊精装(硬精)

定价:480元

编辑推荐

1.唯一一部较为完整流传至今的关于刘宋王朝的史书。

2.南朝文学名家沈约所撰,保存大量原始史料。

3.集合学界四十年研究,《宋书》原点校本全新修订升级本!

4.限量精装本,每套均有收藏纪念号,附藏书票!

图片

内容简介

《宋书》一百卷,包括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南朝梁沈约撰。记述了自东晋后期刘裕兴起、刘宋立国至灭亡前后七十多年的历史。沈约(四四一—五一三),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梁天监十二年(五一三)卒于官,年七十三,谥曰隐。

中华书局点校本《宋书》,由王仲荦先生点校,傅璇琮先生编辑整理,1974年10月出版。点校本《宋书》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好评和广大读者的欢迎,成为近半个世纪以来最为通行的《宋书》整理本。

点校本《宋书》的修订,在原点校本基础上,遵循适度、适当修订和完善的原则,统一体例,弥补不足,以商务印书馆百衲本为底本,以中华再造善本影印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宋刻宋元明递修本、明南监本、北监本、毛氏汲古阁本、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为通校本,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宋刻宋元递修残本为参校本,重新校勘。充分运用本校、他校,审慎使用理校。全面检核了点校本以“不主一本,择善而从”原则对原书所作的改动,并根据修订本的校勘要求,作相应调整。无误者保留,可补充者酌情增补,失误欠妥者删除改写,失校者新撰校记,标点分段明显欠妥者加以更正,其余皆依从原点校本的处理。又吸收了点校本《宋书》出版以来,学界和广大读者的点勘意见,列入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原点校者:

王仲荦(1913—1986),浙江余姚人。曾任上海太炎文学院、中央大学、山东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山东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史学会理事长。专于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主持“南朝五史”(《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南史》)的点校整理工作。著有《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北周六典》《北周地理志》等。

 《宋书》修订主持人:


丁福林,男,江苏丹徒县人,1947年7月生,1979年考入南京师范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师从著名学者段熙仲先生,攻读中文系两汉魏晋六朝文学专业研究生。1982年硕士毕业,任江苏镇江师专教师,1995年任教授。2001年转入盐城师范学院,2013年退休。主要从事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和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承担过《宋书校议》《南齐书校议》《鲍照集校注》《江文通集校注》等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经费资助项目,以及多项江苏省教委科研立项课题。
在《文史》《中华文史论丛》《文学遗产》《中国史研究》以及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江海学刊》《南京师大学报》《上海师大学报》《辽宁大学学报》等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多篇被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所复印转载。出版专著和参编著作多部。 

目录

书影彩页

整理人员名录

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缘起

点校本宋书修订前言

点校本宋书修订凡例

宋书目录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组织机构

内页欣赏

图片

图片

(统筹:陆藜;编辑:思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