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第十一章理气剂—行气—越鞠丸(芎术丸)

 幽默的数据线 2024-05-26 发布于甘肃

图片

第十一章 理气剂

理气剂是治疗气的病变。从气的病变分类来看,大的分类有气的不足、气机运行失调两个方面。虚证都是由于气的不足,当然这个气的不足,生化不足与消耗太过,都可能导致。气的运行失调,是各种原因导致气运行的一种障碍。

从分类来讲,气的不足包括气虚、气脱。气虚是消耗太过,或者是生化不足造成的,气虚到一定程度可以引起气脱,这就是一类比较危重的证候。气运行失调方面,有气陷、气逆和气滞这几种形式。气陷表面上看是气机下陷,当升不升,但其产生的原因仍然是气的功能衰退,和气虚有必然的联系,气虚到一定的程度造成气机的下陷。因为气本身有固摄作用,阳气有五大作用,《中医基础理论》里讨论到气有气化作用,有推动作用,有卫外作用,有固摄作用,有温煦作用这五方面。固摄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作用,不能固摄就要下陷,所以这是在气虚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造成的。气的运行失调有气逆和气滞,气逆反映出当降不降,气机上逆,反映在肺和胃居多:肺气上逆,胃气上逆。气滞是在局部运行时候,气机不畅或者是阻滞不通。气机阻滞,涉及肝气的郁滞,或者脾胃气机的郁滞。

按虚实来分,气不足的气虚、气脱以及运行失畅里面的气陷,都归于虚的部分。气逆、气滞,反映出实的方面。所以按虚实来分,气虚、气脱、气陷是虚证,气逆、气滞是实证。气虚要补气,气脱要益气固脱,气陷要升举。这三类治法在前面都讨论过了,在补益剂里边讨论气虚、气陷,在气脱方面,温里剂的四逆汤后面附方谈到参附汤,反映的都是对气脱的治疗,生脉散也可以用于气阴不足,气脱、液脱这类病证的治疗,主要在补益剂里面。

气机运行失调就是我们理气剂所讨论的内容,气逆要降气,气滞要行气。所以这一章方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行气,针对肝脾为主的气机郁滞。当然也包括了其他脏腑和其他部位,但以肝脾气机郁滞为主。气逆的气机上逆,那要降气,第二节降气,以肺胃的气机上逆为主。所以这一章分为两节。但要注意的是具体到病人身上,一些具体病证,气滞、气逆往往相互影响,不能决然分开。因此我们后面讨论方剂可以看到,有些以气机阻滞为主的方,可以有气逆的特点。而以气逆为主要病机的方,它也有气滞的一些表现。所以这两个不是决然分开的,只针对病机的侧重不同。

所以理气剂总的来讲有行气、降气两个方面和相应的脏腑关系,降气和肺胃有关,宣降肺气与和胃降逆为主要治法。行气和肝脾有关,这是主要的,所以行气疏肝,行气理脾,这是主要的治法,当然这些治法要兼顾形成气滞的原因,是因寒形成的,还是因热形成的。或者在气滞当中兼有气虚,兼有阴虚这些的不同,就和体质特点或者病证的性质有关。

图片

图片

第一节 行气

越鞠丸(芎术丸)

(《丹溪心法》)

【组成】

香附 川芎 苍术 栀子 神曲各等分(各6~10g)

【用法】

为末,水丸如绿豆大。(原书未著用法用量。现代用法:水丸,每服6~9g,温开水送服。亦可按参考用量比例做汤剂煎服。)

图片

图片

【功用】

行气解郁。

【主治】

六郁证。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

越鞠丸是代表方。学习这个方的意义,主要是理解朱丹溪六郁学说的精神,以及治疗这种郁证的代表性治法。朱丹溪的主要学术思想有两个,第一个是以前面大补阴丸这个代表方为代表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思想,要常补气阴,以滋阴降火的大补阴丸为代表。第二个是六郁的思想,以气血痰火湿食这六郁为代表的郁证,有关郁证的理论和治法,以越鞠丸为代表。这个方是治疗郁证的常用方,是个基础方,临床灵活运用,可以针对气血痰火湿食各类的郁滞。

图片

图片

病机分析:

郁证的郁,它反映的是一种气血痰火湿食郁滞而有气机不畅,往往还不是一种不通,气机运行可以说不通,或者是不畅,这是程度区别。所以很多郁证在临床上反映出来的是功能方面的病变为主,有很多器质结构上查不出问题,它在气血津液郁滞不畅这种阶段。实际上很多病证当中,都有个从功能变化到实质结构变化的过程。所以戴元礼说什么叫郁呀?郁,积聚而不得发越,就是这些气血痰火湿食积聚了,不能发越,郁是不能通畅的意思。并不是说到达癥、积这类有形的产物,它只是一种基础物质郁滞不畅阶段。

从越鞠丸证的形成来看,往往多和情志因素有关,也是现代多见郁证的一种病因特点。所以这个方应该说它的现代运用意义还是很大的。越鞠丸的名称为什么叫越鞠?历来有两种看法,有一类认为,越鞠是从两个药物来的,“越”是指的这方里的栀子,栀子又称越桃,所以它别名又叫越桃。这方里的川芎又叫鞠芎,越桃、鞠芎各取一个字,叫“越鞠”,这是一种说法。但是更多人认为它是从功效来命名的,“越”是个发越的意思。戴元礼本身就是朱丹溪的学生,他说这个郁证是一种积聚而不得发越,这个方能够发越、疏通。“鞠”是一种不通的意思,从文字上讲它是不通、不畅的意思,所以“越鞠”就是发越不通不畅。针对郁证,气血痰火湿食六郁来讲,越鞠就是反映这种功效,鞠这个字本身就有郁结、不畅、不通的意思。经常有人把这个字还当做名字,吴鞠通不就这个“鞠”吗?吴是他的姓,鞠通,“鞠”是不通不畅,“鞠通”把不通的给通了,那就“吴鞠通”了。所以这个越鞠就是发越,不通、不畅的能够把它疏通了,从功效出发。所以从方名也看得出这个方体现的功效。

这个方主治的证候是郁证,这类六郁证的形成,应该说七情,情志所伤往往是第一位的。其他饮食失节、寒温失宜等,这类因素影响到气机,饮食可以阻滞气机,寒邪收引影响气机,温热可以伤气,就导致了六郁证。而六郁呢,气血痰火湿食,这六个郁,各自专有所指,但彼此又相互影响。气郁指气机阻滞,对这个方证它的病位在哪里?有些参考书、教材认为病位主要在脾胃。这是由于朱丹溪自己说过,六郁核心是在脾胃,在中焦,郁在中焦。而且当中的症状、临床表现,多数也是在中焦。六版教材定义在肝脾这两个系统,五版教材则回避了这个问题,没有具体说哪个系统。对越鞠丸的认识,朱丹溪强调的是主要表现在脾胃,郁的重点在中焦,越到后来大家越强调肝和脾胃这两个系统,以肝脾的气机郁滞为主,然后继发引起其他的各类郁证,但其他血类郁证也可引起气郁。总之,后来都定位在肝和脾胃。这六郁的相互关系,朱丹溪说六郁之中气郁为先,因为气的运行非常重要,气行则血行,气血如果不正常运行,郁而可以化火。如果气滞不能很好运化,可以产生湿,湿聚就可以成痰。气机阻滞,运化无力,饮食减少,引起食郁。所以气郁是引起其他各类郁证的一个原因。反过来,其他各类郁证,也可以阻滞气机,造成气郁,所以它们相互影响。

教材从他原书里选了一些代表性症状,临床上不一定要局限、拘泥于这些症状。比如气郁,胸膈痞闷,那脘腹呢?肝脾是关联的,也会引起胀闷。血郁,当然原书没有直接提到刺痛,实际上气滞到一定程度,可以脘腹、胸胁刺痛。原书只提到胀,但是临床以血瘀为主的话,疼痛往往是刺痛。火郁,这种肝郁化火,肝脾、肝胃不和,就产生口苦、吞酸,反映出热的特点。这个湿郁,湿邪阻滞气机,水湿不得运化、输布,胸闷,湿聚以后可以成痰,泛恶呕吐,这是痰湿的一个表现。食郁,饮食减少,嗳腐不消化的东西。所以这是一些比较典型的代表性症状,拿来反映六郁。

图片

图片

方义分析:

越鞠丸五个药治六郁,香附针对是气郁,它有行气解郁作用;川芎能够活血止痛,针对了血郁;栀子清热,清热泻火,针对火郁;苍术能够健脾燥湿,因为湿聚成痰,通过健脾燥湿,湿去有助于痰消。所以他没有专门用治疗痰郁的药,认为痰湿本是同类,用苍术一个药针对代替了。食郁,用神曲来消食。那作为临床用的时候,是不是这五个药?原书当然没有写,哪个用多少,各等分,是不是就各等分去用呢?实际上是很多方写各等分的,是提示你要灵活运用。

历来对这个方君臣佐使的讨论,没有得到一个很好的统一,有三种提法,都有道理。比如有一类说这个方里面,川芎、苍术应该作君药,为什么呢?这是根据朱丹溪说越鞠丸亦名芎术丸,根据这个,就说朱丹溪可能认为这两个药是主要药物。因为历来以药物命名的往往是说明作者、制定者比较重视这两个药在方中的地位。但是根据朱丹溪强调六郁之中气郁为先,这个又不符合。所以又一类的提法,是香附为君,因为它行气解郁为主,以它为君,其他的灵活运用来作为臣药、佐药。也就是说以气郁为主,同时又反映出其他的兼夹证候当中哪个突出,那再用哪一个作为臣药,再其次是作为佐药,根据君臣佐药的不同地位来确定用量,这是第二种看法。第三种看法,如果是气郁,那就香附作君,这个方本身是最基本结构,还可以增加一些行气药物,如行气疏肝这类药。如果说血郁,那香附和川芎联合作君。其他的药要根据这种血郁基础上又兼有什么表现,比如化热没有,脾胃状况等来确定,总之香附和川芎在血郁上联合作君。比如火郁的话,香附和栀子联合作君。湿郁、痰郁的话,香附和苍术联合作君。食郁,那香附和神曲联合作君。我看这个有点像什么呢?像我们国际上的联合国,香附就是个常任理事国,其他非常任理事国,那是轮流来的。就是香附作君药从不换,其他药跟香附联合当。像联合国五个大国是常任理事国,其他每次经常要变,其他经常要到期更换。所以这一个君药的选择,我觉得是比较合适的,就是说六郁之中气郁为先,治郁证,行气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在气血痰火湿食当中,六郁之中跟气郁的关系都非常密切,气郁可以引起诸郁,其他的郁也可以引起气郁,是有这个原因。

图片

图片

辨证要点:

胸膈痞闷,这是气郁。由于气郁日久还可以引起血郁,这里我们用了胸腹刺痛和胀痛,饮食不消这个作为以气郁为主,兼有其他的一个代表。

图片

图片

随证加减:

用药要根据六郁不同状况可以来调整。比如说气郁为主的话,香附量就增加,相应增加行气之品,如木香、枳壳、厚朴。香附主要是归肝经,再增加一些行气药针对脾气,体现肝脾同治,调理肝脾气机。血郁的话,川芎量增大,还可以增加桃仁、红花、赤芍,这里常用的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是活血方里经常配伍的基本结构。如果湿郁的话,增加苍术用量,还可以用茯苓、泽泻,这就是燥湿利湿药相结合。火郁,在栀子基础上我们经常配黄芩、黄连,增加清热泻火作用。痰郁,在这个方基础上加瓜蒌、半夏作为代表,还要结合证候偏寒偏热,半夏治寒痰为主,如果治疗热痰、燥痰这里边还要相应的配伍其他药,瓜蒌擅长清化痰热,化痰而不燥烈。食郁,用神曲,加山楂、麦芽这些。这就是六郁当中灵活运用这个方大致的变化方法。

图片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