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常一副中药不能超过11味

 老鹰666 2024-05-27 发布于重庆

来自:部落

古人用药,通常一副中药控制在十一味左右,总重量大概在100克左右,也就是每味药的平均用量在10克左右。中医讲,“药过十三,其性不沾”,意思是说如果一副药里药味过多,有可能会因药物药性的相互冲突,而影响到临床疗效。但是在古方中也有比较大的方子,如鳖甲煎丸、薯蓣丸等,药物都超过了20味。另外,古方中也有药味比较少的方子,如芍药甘草汤、甘草干姜汤、栀子豉汤等就都是两味药组成,少到不能再少。所以临床处方用药,具体应用多少种中药,需要在辨证基础上,根据患者具体的病症来定。

此外,由于中医门派较多,比如经方派、时方派等等......,所以受个人学术思想影响,一副方剂的药味多少也是不尽相同的。一般来讲,时方派的药味比较多,而经方派的药味比较少。用药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药,什么是毒。如果药味多到人体不能运化,下药与投毒无异。如果用药,一剂之内不可超过11味药,人命关天,莫拿患者试药!超过十一味药的方子,即使能治病也会伤身损命!

《黄帝内经·素问》最早提出一个标准:“治有缓急,方有大小;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也就是说,'十三味'为制方之上限。但实际上,治病拟方所面对的大多数患者中,常证为多,异证为少,要留出阴阳两极,故十一味药为最大制方。也有人提出,性味相近的药可以近似看做一种功效,所以多开几味无妨,而事实不是这样。“百二十而终天年数” 人在自然环境中的“天命”寿数是120年,也就是“真元”寿数是120年。人是通过经络运行而维持生命的,有病服药之后,又通过运化药气作用于经络和五脏六腑 ,来增减“体内气火”的,每味药都需与身体五脏六腑相对应,故中药超十一味,多出的药味必扰“真元”, 故 “超过十一味药的方子即使能治病也会伤身损命!”

药是悬索刀,外药开天窍,内药经络掏。中医认为药是拴在绳索的刀子,这绳子拴上刀子恐怕非一般人所能耍好!现在卖药“取财”的“中医”可能根本就没被这样教导过,不知道药就是刀。遣药组方以什么为基础?是以药?回答是错的!是以人为基础,是在对人充分认识的基础上。不识人,不能做到“识身”,不“得养生图” ,如何能使用好药?

人是整体运化药物而不是微观的某个“组织器官”在运化药物,人体运化药物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就像人能扛起的重物重量是有限度的一样。人体在不损耗真元的情况下最多能扛起11味药。如果一味药是一把刀,一剂药是一根绳,一根绳上拴上好几十把刀,在人体内耍,会是什么结果?一根绳子上拴的刀越少才越容易控制, 人体与药物的最佳匹配是11种药,超出的药物就是重复或多余的,而多余药物要耗损人体真元。

铲土用锨,凿岩用钎,傻子才会拿锄头搬山。用药看似简单,实则最吃中医功夫。某些自以为是的背方者用药, 面面俱到, 君臣佐使头头是道,但就是没效果。为什么?都知道用锄头掘不了岩石,用药也是一样道理。药的选择,犹如在选工具,用错了药(其实很多人不是选错,而是不懂药),就等于拿锄头凿岩,药不中病;又如用锄头松土,土松石沉,和害人又有多大区别?用药规矩,非急症莫用刀!也就是说不得已时方用药,非急症可先考虑其他治法。

如果是求医问药者,得到一个超过20-30味药的方子,恭喜你,你可能是遇到了庸医!其实中医用药是有规有矩的,只是现在有些人为了“取财”而坏了规矩!现在卖药“取财”的“中医”根本就违反了用药法则!不是治病,只为“谋财”。在他们看来,只有方子够大,财才越多!至于绳上拴的几十把刀在患者体内“舞动”的后果,他们当然不会去考虑。借口也很好:老师就是这样教的,有错吗?
《素问·至真大要论》曰:“君一臣二,制其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也就是说,三味药的方子是小方;九味药的方子是中方;十三味的方子是大方。所以,仲景之方,一般都在11味以下,而且经方疗效还出奇的好。一副方子,味数太多就如同一锅乱炖,你很难分清君臣佐使,用药层次或者方义。

千百年来,经方因药简效宏,而备受历代医家和病家之推崇。但凡事也有例外,医生每天所应对的病症千变万化,倘偶遇疑难异症,处方依然被方制所左,不敢越半步雷池,亦不足取。中医用方,贵在圆机活法,尊古而不泥古。在方制内,变是一种常态;但遇疑难怪病,在方制外就要寻求某种突破,而突破是一种非常态。

在中医古方中,疗效比较好的'大方子'也是有的。比如鳖甲煎丸、薯蓣丸,用药都在20味以上;大活络丸擅治内外妇儿各种杂证,功能广泛,疗效显著。其方出自清代医家徐灵胎的《兰台轨范》,用药竟多达50味,很可能是名方中用药味数的天花板。所以,中医用药是有'制'的,遵'制'守'法',你不会铸成大错。中医不能惴惴不安,要耐得住寂寞,不能总把自己当作'不一样的烟火',去乱试药乱'突破'。任性也需要底气,否则你不是在'积业',便是在'欺师灭祖'!

当一个医者经历的病人多了,自然就有了自己用药的逻辑和感悟,其从医历程大致是:年轻时处理常见病,往往遵制守法,随着阅历加深,所开方子的药味越来越精少。中年后所遇疑难病症,逐渐增多;往往守法却不遵制,所拟方子药味不定,少至数味,多至几十味,但却总能紧扣病情,因为谁都知道,疗效才是硬道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