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葛升胃阴,柴胡劫肝阴。也就是所谓的“竭胃汁”,但 粉葛不会。而说葛根解酒,指的是粉葛。但是, 葛根汤用的是柴葛,而柴葛解肌汤用的是粉葛,葛根芩连汤用的是粉葛。 而说柴胡劫肝阴,是因为所谓的“疏肝”,就是“泻肝”,肝为刚臓,其用在筋,所以服柴胡剂后,骨骼肌放松,经脉疏通,通了,就不会觉得忽冷忽热了。与桂枝的“解肌”不同,桂枝是“不容则痛”,再说下去,就扯到“柴胡桂枝汤”了,各位聪明的读者自己悟去。[doge] 很简单,左关按下去空的,不能单用柴胡。右关按下去空的,也不能单用葛根。总是要配伍的 回复 @不换金正气水 : 是因为左关为肝,肝血虚故不能用柴胡发散?既然发散药不能要,此类病人是不是风药都不能用,用也得搭配滋润地黄类呢,麻烦指教下 回复 @bili_66513875341 :对啊,理论依据?都是从实践中来的,左关按到底一下没了,用当归白芍,或者甘麦大枣。右脉按到底空了,脉偏数细用叶氏养胃汤,脉软用甘草生姜大枣。 按脉用药比问主诉准得多得多 回复 @bili_66513875341 :左脉无力而细于右脉,需要发散就用风中润药,防风秦艽蝉蜕僵蚕之类,配伍滋阴要看虚空在哪里,在尺用生地,在关用甘麦大枣、当归白芍。寸很少空,寸空了其他部必空,还是先治关尺 感觉这么解释也行,我的感受是解肌的原理是因为桂枝从脉,而柴胡是通过三焦,素问中五脏别论中讲脉与三焦都属于奇恒之腑,走的路径不一样吧。还有就是柴葛和粉葛确实有区别,我的是上提用粉葛,下沉用柴葛,这里的上提和下沉还没有想明白[笑哭]。 本经说葛根“起阴气”实际上就是把小肠养分提升起来,如果肠胃虚的话需要同时补津液。葛根汤为什么不是在麻黄汤基础上加葛根,而是在桂枝汤基础上加麻黄和葛根,还不是桂枝汤安中养液嘛。柴胡两个功能,升清和排泄,好的营养通过肝输送到上焦,垃圾通过胆囊排泄到肠道,所以柴胡才有通便作用。小柴胡汤有补有泻,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纯泻。 我琢磨着,寒热往来不是分发作有时和发作无定时吗。无定时是少阳证用柴胡,有定时是疟疾当用除疟发泄表里之法。温热病属外感,擅用柴胡有引表入里之弊,我临床见了好几个小感冒乱吃小柴胡导致加重病情的了。温热病最擅伐阴,柴胡发散肝气使肝不得敛藏,阴者,静则神藏燥则消亡。 柴胡证脉弦,也就是血液充实。血虚用柴胡要加补药,比如小柴胡,或者合四物汤当归芍药散等,但是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这种纯泻柴胡剂不能用。 回复 @愿闻其详中医 :弦脉多实证,水管里水少管子能硬鼓鼓的吗?濡脉(即软而细的脉)才是阴虚脉。再复习一下脉学吧 之前无知,不知道柴胡伤肝阴,本来就肝阴不足,还喝小柴胡疏肝。现在肝血亏虚,肝气不固,夜间多屁,嗳气,有方法补救吗?请教下前辈。 叶天士的话是有前提的,抛开这个前提不谈,只谈柴胡如何,葛根如何,都是片面的 寒热往来不一定柴胡症 三个小汗方就用麻桂剂 血虚阴虚的人吃了柴胡对症还好 一不对症 很是难受 和药用部位也有关系,叶天士那个时代用柴胡叶用的多,现在北柴胡用的柴胡根多 小柴胡汤万金油也[doge] 吃了通脉四逆汤和五石散在那装阴虚火旺,显得道行很高。 简单来说,徐灵胎评价叶天士治疟不用柴胡,觉得叶天士用的不对,莫枚士反驳徐灵胎。 1.小柴胡伤寒原文说的是形似疟,说明不是用来治疟的,徐灵胎所谓正疟,站不住脚 2.莫枚士举例像千金方里治疗疟的方,大部分都不用柴胡,不用柴胡治疟,古来有之 3.寒热往来的情况多得很,除了小柴胡,还有很多其他情况,比如里热,比如痰,你用柴胡剂用就误治 以上就是莫枚士反驳徐灵胎的观点。莫枚士总体是很尊敬徐灵胎的,对于经方的研究也很深,比如他的著作《经方例释》,都提现了他的理解。但是反驳的时候也很直接 还有其他可以说的点 1.夏日暑证致疟的多得很,都用柴胡剂吗,显然不可能。 2.叶天士不是不用柴胡,只是治温热病时基本不用,治肝还是有用的时候。临证指南医案里疟门80来个医案,就1例用了柴胡,说明在叶天士看来,治疟不一定非要用柴胡,但是必须用也不会不用,而是考虑比一般人细。我们作为后学,难道不该反思叶天士用药之精准,然后从中学习,而不是所谓一句,此老与柴胡为仇就完了。不用柴胡就能治,为什么非要用柴胡呢。应该思考柴胡到底适用于什么样的疟,而不是一看到寒热往来就是小柴胡,伤寒论治寒热往来都不止小柴胡。 3.叶天士运用小柴胡的结构来治疟,早就说烂了。仔细对比一下青蒿鳖甲汤就是小柴胡翻版,吴鞠通早就说过了,这种才是善用经方者,而不是就照着原方用就叫厉害了。 莫枚士《研经言》:叶案治疟,不用柴胡,徐评非之。解之者曰:治伤寒少阳正疟用柴胡,治秋间寒热类疟不用柴胡。泉应之曰:否,不然。《素·疟论》以夏伤于暑为端,而余疟附焉,是秋间寒热之为正疟,经有明文。《病源》、《千金》皆本经说。《外台》既列《病源》之论,而所集方不下千首,鲜用柴胡者。可见谓秋间之寒热,不用柴胡则是,而指为类疟则非。仲景于少阳篇明言往来寒热,形如疟状。“如疟”二字,正类疟之谓。少阳症之为类疟,出于仲景亲口,今反指为正疟何耶?但诸医犹止误于论症,徐氏则并论治亦误。何以言之?伤寒邪从表入,其里无根,以柴胡提之则出;夏秋之病,新凉在外,而蕴暑在中,其里有根,若以柴胡提之,则外邪虽解,而内热即升,横流冲决,不可复制,往往有耳聋、目赤、谵语神昏、汗漏体枯,延成不治者,不得不以徐说为淫辞之助也。噫!亦究古训而已矣。 简单来说,徐灵胎评价叶天士治疟不用柴胡,觉得叶天士用的不对,莫枚士反驳徐灵胎。 1.小柴胡伤寒原文说的是形似疟,说明不是用来治疟的,徐灵胎所谓正疟,站不住脚 2.莫枚士举例像千金方里治疗疟的方,大部分都不用柴胡,不用柴胡治疟,古来有之 3.寒热往来的情况多得很,除了小柴胡,还有很多其他情况,比如里热,比如痰,你用柴胡剂用就误治 以上就是莫枚士反驳徐灵胎的观点。莫枚士总体是很尊敬徐灵胎的,对于经方的研究也很深,比如他的著作《经方例释》,都提现了他的理解。但是反驳的时候也很直接 还有其他可以说的点 1.夏日暑证致疟的多得很,都用柴胡剂吗,显然不可能。 2.叶天士不是不用柴胡,只是治温热病时基本不用,治肝还是有用的时候。临证指南医案里疟门80来个医案,就1例用了柴胡,说明在叶天士看来,治疟不一定非要用柴胡,但是必须用也不会不用,而是考虑比一般人细。我们作为后学,难道不该反思叶天士用药之精准,然后从中学习,而不是所谓一句,此老与柴胡为仇就完了。不用柴胡就能治,为什么非要用柴胡呢。应该思考柴胡到底适用于什么样的疟,而不是一看到寒热往来就是小柴胡,伤寒论治寒热往来都不止小柴胡。 3.叶天士运用小柴胡的结构来治疟,早就说烂了。仔细对比一下青蒿鳖甲汤就是小柴胡翻版,吴鞠通早就说过了,这种才是善用经方者,而不是就照着原 方用就叫厉害了。 伤寒论疟疾分好几种,忽冷忽热、潮热(脉弦数)、潮寒(脉弦迟),忽冷忽热的用小柴胡,潮热用白虎加桂枝,潮寒用柴胡桂枝干姜。还有一种是淤血证的寒热用鳖甲煎丸,方中也有柴胡。柴胡证一定是阴有余(脉弦)才用,劫阴是属实的,因为柴胡能把血液中的血细胞裂解并以胆汁排出血液系统,但一般是些老化的细胞,血本不足或长期服用,肯定伤阴,血多(脉弦)的没问题。但小柴胡泻中有补,比其他柴胡汤温和的多。 把脉就知道该不该用了,左脉弦滑,你单用柴胡就不行,还得加清肝胆利尿药。90%脉象都能直击病所,剩下10%,按脉开方无效的,就反治,左脉按右脉治,右脉按左脉治,浮脉按沉脉治,沉脉按浮脉治。还不效,虚脉按实脉治,实际脉按虚脉治,但用量要少要探。 大师,能讲讲中医怎么治疗血精吗,被此病折腾很久不痊愈。 倪海厦讲过,而且现在信息社会,网上也能搜到医案 灸关元是不错的办法,但是如果你打算用药 应该把自己症状描述清楚,我坚信不可能只有一个血精的症状,中医忌讳凭一个症去判别开方 有可能是湿热造成的,之前碰到一例前列腺病患者,小腹会阴坠胀牵扯到大腿根疼,伴有血精,用了清热造湿利尿,活血逐瘀的药就慢慢好了,不过他那个症状出现的时间不久,还是要看具体情况判断。 症状就是有血精,还有时常睾丸和上部都涨疼,尿尿时常最后有血带出。 回复 @玩过潮 :肝火旺,脾湿弱,相火不能下行,则入膀胱。治法应去湿柔肝泻火。 有可能是湿热造成的,之前碰到一例前列腺病患者,小腹会阴坠胀牵扯到大腿根疼,伴有血精,用了清热造湿利尿,活血逐瘀的药就慢慢好了,不过他那个症状出现的时间不久,还是要看具体情况判断。 回复 @万水东流 :寒疝腹痛,当归四逆汤,木桶可以清热利湿 回复 @愿闻其详中医 :弦脉多实证,水管里水少管子能硬鼓鼓的吗?濡脉(即软而细的脉)才是阴虚脉。再复习一下脉学吧 之前无知,不知道柴胡伤肝阴,本来就肝阴不足,还喝小柴胡疏肝。现在肝血亏虚,肝气不固,夜间多屁,嗳气,有方法补救吗?请教下前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