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166条  瓜蒂散 诸解

 任持自性 2024-06-26 发布于陕西

《伤寒论》166条  瓜蒂散    诸解

郝万山讲【伤寒论】

学习笔记  三十七集补充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方: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方有执:

头不痛,项不强,言太阳经中无外入之风邪,以明非中风也。寸 候身半以上,微浮,邪自内出也。胸中痞硬,痰涎塞膈也。气上冲咽喉者,痰涌上逆,或谓喉中声如曳锯是也。寒,以痰言。

瓜蒂苦寒,能吐顽痰而快膈,赤小豆酸平,善涌风涎而逐水,香豉能起信而潮汐,(Ps:?)故佐二物而主治,稀糜则又承载三物者之舟航,此所以为吐虚风虚寒之对药也。

柯琴:

此阳明涌泄之峻剂,治邪结于胸中者也。 胸中为清虚之府,三阳所受气,营卫所由行。寒邪凝结于此,胃气不得上升,内热不得外达以致痞硬。其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寒格于上也。寸脉微浮,寒束于外也。此寒不在营卫,非汗法所能治,因得酸苦涌泄之品因而越之,上焦得通,中气得达,胸中之阳气复,肺气之治节行,痞硬可得而消也。瓜为甘果,而熟于长夏,清胃热者也。其蒂,瓜之生气所系也,色青味苦,象东方甲木之化,得春升发之机,能提胃中阳气,以除胸中之寒热,为吐剂中第一品。然其性走而不守,与栀子之守而不走者异,故必得谷气以和之,赤小豆形色象心,甘酸可以保心气,下行而止吐,取为反佐,制其太过也。黑豆形色象肾,性本沉重,糜熟而使轻浮,能令肾家之精气交于心。苦甘相济,引阳气以上升,驱阴邪而外出。胃中之浊气出于口。作为稀糜,调服二味,虽快吐而不伤神,奏功之捷,胜于汗下矣。

《内经》:

寒湿之气,留于胸中,湿气在上,以苦吐之。以苦为主,是以瓜蒂为君;赤小豆味酸涩,酸苦涌泄为阴,分涌膈实,必以酸为佐,是以赤小豆为臣;香豉味苦寒,苦以涌泄,寒以胜热,去上膈之热,必以苦寒为辅,是以香豉为使。酸苦相合,则胸中痰热涌吐而出矣。《伤寒明理论》卷4

张锡驹:

此一节,所以结结胸之义也。病如桂枝症,如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是也;头不痛,项不强,不病太阳之经也;寸脉微浮者,太阳之气浮于外也;胸中痞硬,邪逆于中也;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邪欲从太阳之气而上越也。此不涉太阳之表气,不干太阳之经脉,唯在于胸,故曰此为胸有寒也。寒逆于胸,太阳之气不得从胸以出,高者越之,故宜吐之。瓜性蔓延直上,瓜甜而蒂苦,豆乃水谷,一取其色赤,一取其色黑,乃从下而上,由阴而阳之意也,用为吐剂,宜矣。

曹颖甫:

桂枝证,发热、恶风、有汗,但头不痛,项不强。项不强可知非卫强营弱之证,非开泄肌理之汗所能奏效。惟寸脉微浮,则病气犹属太阳,太阳之表气,内应于肺,肺主皮毛。表寒内陷胸中,则寒痰凝结而为痞硬。痰涎阻遏,阳气欲达,乃冲激咽喉,喘促不得息。此与小青龙汤证略相似,而未尝咳吐,痰涎有欲出不得之势,故曰胸中有寒。有寒者,有寒痰也。寒痰阻塞胸膈,非急为之倾吐,则喘息不平。故特用瓜蒂之苦泄以涌其寒痰,香豉以散寒,赤小豆以泄湿,一吐而冲逆止矣。惟亡血家及体虚之人,则为禁例。盖恐亡血家一吐之后,引动咯血,旧疾复发,虚羸者不胜震荡,正气将益不支也。须知吐法在《伤寒论》中,惟此一条,仲师不得已而用之,故方治后又垂戒如此。

《医宗金鉴》:

胸中者,清阳之府。诸邪入胸府,阻遏阳气,不得宣达,以致胸满痞硬。热气上冲,燥渴心烦,欲嗢嗢吐,脉数促者,此热郁结也。胸满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手足寒冷,欲吐不能吐,脉迟紧者,此寒郁结也。凡胸中寒热,与气与饮,郁结为病,谅非汗下之法所能治,必得酸苦涌泄之品因而越之,上焦得通,阳气得复,痞硬可消,胸中可和也。瓜蒂极苦,赤豆味酸,相须相益,能疏胸中实邪,为吐剂中第一品也。而佐香豉汁合服者,藉谷气以保胃气也。服之不吐,少少加服,得快吐即止者,恐伤胸中元气也。此方奏功之捷,胜于汗下。所谓汗、吐、下,三大法也。今人不知仲景、子和之精义,置之不用,可胜惜哉!然诸亡血、虚家,胸中气液已亏,不可轻与,特为申禁。

《古方选注》:

瓜蒂性升,味苦而涌,豆性酸敛,味苦而泄,恐其未必即能宣越,故复以香豉汤,陈腐之性,开发实邪,定当越上而吐矣。

经云: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宜瓜蒂散之类吐之。

《医方集解》:

治卒中痰迷,涎潮壅盛,颠狂烦乱,人事昏沉,五痫痰壅上膈,及火气上冲,喉不得息,食填中脘,欲吐不出,量人虚实服之。吐时须令闭目,紧束肚皮,吐不止者,葱白汤解之,良久不出者,含砂糖一块,即吐。丹按:张子和不用豆豉,加人参、甘草,齑汁调下。吐不止者,用煎麝香汤,瓜苗闻麝香即死,所以立解。

恽铁樵:

“顺生理为治”一语是也。凡病为日浅,正气未虚,邪热内攻,胃不能容,生理起反应而呕者,皆可吐也。其要点在病须阳证,正气未虚,否则禁吐。此为鄙人历数十次经验,无一或误者。用以治婴儿之病,奏效尤捷,而无流弊。

陈慎吾:

“气上冲咽喉不得息”是正气想把邪气由上头冲出来,越冲越呼吸不了,因为邪气在那堵塞住了。可是气还是要上冲,这时候拿瓜蒂散帮助一下就能冲开了。瓜蒂是紧靠甜瓜的那个把儿,越是生瓜的越好,瓜一熟了就不行了,因为生瓜那个力量全在瓜蒂上,熟瓜那个力量已经到了瓜上了,瓜蒂的力量就没有了。瓜蒂一定要用生瓜的,不等它熟就给它掰下来,还得用当年的,隔年的不要用。所以这个药在药铺里去买就不如自己存储一点。把这个瓜蒂存储起来压成面子塞在容器里,不要叫它跑味。

瓜蒂散有两味药,一个瓜蒂,一个赤小豆。赤小豆味甘酸性平,可以利湿去热,治水肿,也能够排痈脓、脓血。力量跟桔梗相似,但是不一样,桔梗以行气为主,赤小豆是行水,药很平稳,没有毒,桔梗有一点小毒。赤小豆配伍瓜蒂可以保护胃,因为呕吐很容易伤胃。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瓜蒂跟赤小豆,两个等份,这个一两,那个也用一两,这个用一钱,那个也用一钱。“各别捣筛”,它就不是合在一块捣筛,合在一块捣筛有一个毛病,筛起来之后容易捣碎的那个就下来的多,不大容易捣碎的那个下来的就少,剩的渣滓就多了。“各别捣筛”呢,这个捣这个,那个捣那个,筛完了之后成了细末的时候你再约,约完了两个一配那是一般多。和的时候一定要和匀,要不然这边净是瓜蒂,那边净是赤小豆,那吃下去没效。“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一合香豉不到一钱,用一钱就行。“用热汤七合”就是能够泡过来。“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去了滓,和这个药面。药面用一钱匕是三分,最多不超过五分,三分至五分。甘遂也是这个分量,一般都是三分,最大的分量不超过五分。吃完药之后一定要吐,“不吐者,少少加”。

吃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假如要是吃了之后有点吐血怎么办呢?这个时候赶紧预备点麝香,几厘就行了,有个三五厘的麝香,吃下去之后就不吐了。因为麝香专克瓜蒂。一般瓜园子主人最怕带麝香的人走进去,一园子瓜长得挺好的,你带麝香在里面走,瓜秧就全死了。这药也有相生相克。

刘渡舟:

本条论述胸中痰实证治。

“此为胸有寒也”,自注之词同时阐明病机。“寒”有两个意思,一是泛指邪气,主要指阴寒之邪;二是指“痰”邪而言。汉代没有“痰”字,《金匮要略》所谓之“痰饮”原为“淡饮”。淡饮者,淡薄之饮也。魏至梁代的陶弘景写《神农本草经别录》,才首见痰字。由于痰饮亦属阴邪,故这里的“寒”可以说具有双重意思。

痰作为病理产物,“脾为生痰之源”多因脾虚失运而生;作为致病因素,可以流注于人体各个部位而为病。特别是痰实邪气最易上伤阳位。在人体来说,下为阴上为阳,胸居阳位,为上气海,是阳气会聚之处。卫阳之气出于下焦,开发于上焦,即由胸中开发,以温分肉、熏肌肤、肥腠理、司开合。若胸中有痰实邪气阻遏,则胸阳不能正常宣发,因而出现发热、汗出、恶风等营卫不和类似桂枝汤证的证候。而真正的桂枝汤证,不仅有太阳之气上冲的表证,而且还应见太阳经脉不利之证。足太阳经脉从头至足,循行于项背,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即桂枝汤证当见头项强痛,寸关尺三部脉俱浮等。而今虽“病如桂枝证”,但“头不痛,项不强”,只寸脉微浮,说明并非真正的桂枝证。《濒湖脉学》云:“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寸脉候胸中、上焦。风痰邪气聚于上焦胸中,正气抗邪有上越外出之机,故寸脉见浮象。寸脉微浮,言外之意,关尺之脉则见沉象。这是由于上焦为痰实阻滞,阳气不能下达,中下焦阳气闭塞,故关尺脉沉。痰阻胸膈,气机不利,故胸中痞硬,正气拒邪于外,胸中痰气上逆,所以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而有欲吐而不能吐之状。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高者,因而越之”的治疗法则,本证应因势利导,用瓜蒂散吐之。吐出胸中痰实邪气,则胸阳得伸,其病自愈。

瓜蒂散用瓜蒂和赤小豆各“一分”,“分”是等量不是剂量单位。瓜蒂又名苦丁香,味极苦,涌吐力最强,为催吐之要药;赤小豆味酸苦,能行水消肿,与瓜蒂相伍有酸苦涌泄之功;香豉清轻宣泄,载药上浮,以其煮汤合散,有助涌吐之力。

本方涌吐之力甚强,故使用时应得法,注意事项:

第一,凡催吐药物服后,可鼓动全身阳气浮动上冲,故可见头目眩晕、汗出等反应。应令病人勿动,或闭目以待之,并应选择避风安全处,以免跌仆或汗出受风。

第二,在吐之前,可用宽布腰带勒紧腹部,借增腹压而助其涌吐。

第三,若确有痰实,但服药后不吐反见心烦难以忍耐者,可以用物探喉以催吐,或少进白糖,以促其吐。得快吐乃止,不可多服。若因药力不足,可稍稍加量。

第四,若痰实吐出,大邪已去,而吐势不止,可以葱白煎汤饮服而抑制其吐。

第五,吐法势猛,虽能去邪,也易伤正,特别容易伤胃气与津液,故久病、年老、体弱者不可与之。“诸亡血虚家,不可与”。

汗、吐、下三法。病在表者,汗而发之;病在上者,因而越之;病在里者,下夺而竭之。张子和《儒门事亲》论汗吐下之法很为全面。朱丹溪,曾用吐法治疗小便不通,是开上窍以导下窍之法。汪昂:“今人惟知汗下,而吐法绝置不用,遇邪在上焦及当吐者不行涌越,致邪塞而成坏证,轻病致重,重病致死多矣。时人背弃古法枉人性命可痛也”。

胡希恕: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桂枝证指哪一方面呢?就是指的气上冲。桂枝汤主要治气上冲。

“寸脉微浮”:病在上,寸脉也浮,结胸寸脉浮;桂枝汤证寸脉必浮同时气上冲。

桂枝汤证是太阳病一定有头项强痛,“头不痛、项不强”。这个病是什么病呢?“胸中痞硬”,病在胸中。“胸中痞”可以理解,“硬”不好理解,反正就是胸憋得厉害,胸有肋骨,怎么能摸着它硬啊?当然在心下摸,心下这块儿可能也硬,换言之,水往上攻得厉害,感觉胸憋闷得厉害,按着心下这个地方也可以硬。

“气上冲咽喉”,感觉气往上冲得厉害,所以说“证如桂枝汤证”。


“不得息者”呼吸都困难:一个是胸中痞硬;一个是气上冲咽喉,两方面造成的。胸中痞相当甚,会呼吸困难;“气上冲”,堵着咽喉,也不得息。

这说明什么问题?病由下往上,必然有愠愠欲吐,要吐而不得吐。断语“此为胸有寒也”。这个寒指着水饮说的,就是水饮要从上边出去。“当吐之,宜瓜蒂散”。

病往上来,是病机,就是在生理机能上有这种机制,想要从口腔把它吐出来。但自身能量达不到,要吐而不得吐,所以胸中痞硬,气感觉往上冲而致不得息。用吐法是最适合病机了,所以用瓜蒂散。

瓜蒂是苦寒祛水的药,所以也治浮肿,苦寒有涌吐的作用,上面吐,也能催水于下,但主要是涌吐。赤小豆也祛湿,与苦寒药搁在一起也有养正的作用。


“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捣成药面子,把它调匀,“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把豆豉用碗,七分满、八分满这样子,把它煮成稀粥的样子。“去滓”,然后澄出去,把滓子不要,“取汁和散”,用豆豉的汁合面儿药,“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要是不吐,把面子药再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所以吐也最伤人不过了。


豆豉是解烦,心中温温欲吐也烦,并不是个吐剂,不吐者少少加,是加面药。栀子豉汤,注家看有香豉,也说它吐,栀子豉汤不是吐的,就从这儿他是弄错了,看这个方子里头有香豉,在栀子豉汤里也有香豉,他一看这也是吐药。栀子豉汤临床上我一直常常用,没吐过一回,豆豉不吐,它就治虚烦,心中懊恼。这个方药他看用香豉了,所以他说助吐,不是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