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认为,当一个经历过反复挑战的人,开始相信他无法控制自己目前的处境时,就会发生习得性无助,他会放弃做出改变尝试接受自己的命运。 习得性无助的概念是由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和史蒂文·迈尔(Steven F. Maier)提出。
这个时候,拉起蜂音器没有施加电流的情况下,小狗仍然会痛苦地打滚,而在笼门已经完全打开的情况下,也丝毫没有想要逃离的想法,仿佛是接受了现实。 这就是经典的习得性无助实验——当动物反复受到感到厌恶的刺激,又无法逃脱时,就会发生习得性无助。 最终,动物将停止逃避刺激,并表现得好像它完全无能为力,无法改变这种情况。 即使有逃跑的机会,这种习得性的无助也会让它们没有任何逃跑的行动。 虽然这个概念与动物心理学和行为密切相关,但它也可以适用于许多涉及人类的情况。 当人们觉得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处境时,他们可能会开始以无助的方式行事。这种无所作为摆烂的行为可能导致人们忽视缓解或改变现状的机会。 例如,在工作或学校表现不佳,即使付出了很多努力,也没有好的结果和表现,于是选择了接受命运的安排,陷入了习得性无助。 出现习得性无助的原因习得性无助通常是经历压力或创伤的结果。 人们可能会觉得他们对这种情况几乎没有控制权。 由于缺乏控制,人们可能会感到无助和没有动力采取行动。 现实生活中,可能导致习得性无助的常见原因包括:虐待、童年忽视、事情太过困难、家庭暴力、自然灾害。 习得性无助形成的三个要素是偶然性、认知和行为。 偶然性是指事件与行为之间存在关系,认知是指人们如何看待这些关系,行为是指他们通过观察行动与事件之间的关系而采取的行动。 习得性无助通常起源于童年时期,不可靠或反应迟钝的父母可能会造成这些感觉。 这种习得性的无助可能在早期就开始了。 例如,在一些慈善机构环境中长大的儿童即使在婴儿期也经常表现出无助的症状。 当孩子们需要帮助但没有人来帮助他们时,他们可能会觉得他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不会改变他们的处境。 反复的经历加剧了这些无助和绝望的感觉,可能导致他们长大成人,最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无法改变他或她的问题。 儿童习得性无助的一些常见症状包括:未能寻求到帮助、挫折、放弃、缺乏努力、自卑、被家长控制、动力不足、拖延。 习得性无助也可能导致焦虑、抑郁或两者兼而有之。 当孩子们觉得他们无法控制生活中的过去事件时,他们就会觉得未来的事件同样无法控制。 因为他们相信他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不会改变事件的结果,所以孩子们经常认为他们甚至不应该费心去尝试。 学业上的挣扎也可能导致习得性的无助感。一个努力做得很好但仍然表现不佳的孩子最终可能会觉得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成绩或表现。 由于他们所做的任何事情似乎都没有任何区别,他们将停止尝试,他们的成绩可能会受到更大的影响。 这些问题也会影响孩子生活的其他方面。 他们在学校的糟糕表现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不对或有用,因此他们可能会失去在生活其他领域尝试的动力。 习得性无助和心理健康习得性无助也可能导致焦虑感,并可能影响广泛性焦虑症(GAD)等疾病的发作、严重程度和持续性。 当你经历慢性焦虑时,你最终可能会放弃寻求解脱,因为你的焦虑情绪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无法治愈的。 因此,正在经历焦虑或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可能会拒绝可能有助于缓解症状的药物或疗法。 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习得性无助会变成一种恶性循环。当遇到焦虑或抑郁等问题时,人们可能会觉得无法采取任何措施来缓解这些情绪。 然后,人们无法找到可能有帮助的选择,这会导致更大的无助感和焦虑感。 习得性无助会对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经历过习得性无助的人也可能会出现抑郁症状、压力水平升高以及照顾自己身体健康的动力不足。 不是每个人都对经历有相同的反应。 有些人在面对无法控制的事件时更容易体验习得性无助,这通常是由于生理和心理因素造成的。 例如,由无助的父母抚养长大的孩子也更有可能经历习得性无助。 如果你觉得习得性无助可能会对你的生活和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请考虑进行专业的心理治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