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辨脉法(解读与评析)

 武宗 2024-09-03 发布于北京

Chinese Medicine

中国·华医方(TCM)

医病更医心·治病治未病

问:脉象有阴阳之分,这是什么意思呢?

答:一般来说,脉象表现为大、浮、数、动、滑的,这属于阳脉;脉象表现为沉、涩、弱、弦、微的,这属于阴脉。凡是阴病见到阳脉的,表示病情有好转的可能;而阳病见到阴脉的,则可能病情危重。

问:脉象有阳结和阴结之分,这怎么区分呢?

答:如果脉象浮而数,患者能正常饮食但却不大便,这是实热证,称为阳结。大约十六天后病情可能加重。如果脉象沉而迟,患者不能饮食,身体感觉沉重,大便却硬结,这是虚寒证,称为阴结。大约十四天后病情可能加重。

问:有些病人会感到一阵阵地发冷恶寒,然后又发热,这是为什么呢?

答:这是因为阴脉或阳脉的不足。如果阴脉不足,阳气就会趁机侵入阴分,导致恶寒;如果阳脉不足,阴气就会趁机侵入阳分,导致发热。比如说,寸口脉微弱就是阳不足的表现,这时阴气会上入阳中,使人感到恶寒。而尺脉弱则是阴不足的表现,这时阳气会下陷入阴中,使人发热。

阳脉浮而阴脉弱的,是血虚的表现。血虚则筋脉失养而拘急。脉象沉的,是营气不足的表现。脉象浮而汗出如流珠的,是卫气衰弱的表现。营气不足的人,如果用烧针治疗,会导致血流不畅,反而引发更严重的发热和烦躁。

脉象蔼蔼如车盖的,是阳结的表现。脉象累累如循长竿的,是阴结的表现。脉象瞥瞥如羹上肥的,是阳气微弱的表现。脉象萦萦如蜘蛛丝的,是阳气或阴气衰败的表现。脉象绵绵如泻漆之绝的,是失血的表现。

脉象缓而时一止复来的,称为结脉。脉象数而时一止复来的,称为促脉。阳盛则脉象促,阴盛则脉象结,这些都是病脉。

阴阳相搏的脉象称为动脉。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如果身体发冷、恶寒的,这是三焦受伤的表现。如果数脉出现在关上部位,上下无头尾,如豆大且厥厥动摇的,这也是动脉的表现。

阳脉和阴脉都浮大而濡软的,且阴脉与阳脉力度相等的,称为缓脉。脉象浮而紧的,称为弦脉。弦脉的形状像弓弦一样,按之不移。紧脉则像转动的绳索一样无常。

脉象弦而大的,弦表示寒气重,大则表示血虚。寒气重则表现为寒证,血虚则表现为虚证。寒虚相搏的脉象称为革脉。革脉在妇人可能导致半产或漏下,在男子则可能导致亡血或失精。

问:有些病人在发病时会战栗汗出,然后病情就缓解了,这是为什么呢?

答:这是因为脉象浮而紧,但按之反芤,说明病人本身体质虚弱。所以发病时会战栗,由于脉象浮,所以应当通过汗出而使病情缓解。如果脉象浮而数,按之不芤,说明病人本身体质并不虚弱。如果病情要自行缓解的话,只会通过汗出而已,不会出现战栗的情况。

问:有些病人在没有战栗的情况下,通过出汗就缓解了病情,这是为什么呢?

答:这是因为病人的脉象大而浮数,所以知道他会通过出汗来缓解病情,而不需要战栗。

问:有些病人在没有战栗,也没有出汗的情况下就缓解了病情,这是为什么呢?

答:这是因为病人的脉象微弱,这可能是由于之前发汗、呕吐、泻下或失血导致的。这些情况都会使体内的津液减少。但现在病人的阴阳已经自行调和,所以病情会自愈。因此,他既不需要战栗,也不需要出汗就能缓解病情。

问:伤寒病已经三天了,病人的脉象浮数而微,身体感觉凉和,这是为什么呢?

答:这是因为病情即将缓解。通常会在夜半时分缓解。如果脉象浮而缓解的,病人会出汗;如果脉象数而缓解的,病人会恢复食欲;如果脉象微而缓解的,病人会大量出汗。

问:想要知道病人的病情是否好转,应该如何通过脉象来判断呢?

答:可以观察寸口、关上、尺中这三个部位的脉象。如果脉象的大小、浮沉、迟数都相等,即使病人还有寒热的症状,也说明他的脉象阴阳平和,即使病情严重也会好转。

问:如果在立夏时节,病人的脉象洪大,这是正常的脉象吗?

答:是的,这是立夏时节的正常脉象。如果病人身体感到疼痛沉重,应该发汗治疗。如果发汗后第二天身体不再疼痛沉重,就不需要再发汗了。如果病人自然出汗,那么病情就会在第二天缓解。这是因为立夏时节的洪大脉象是时令脉象,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其他季节也可以依此类推。

问:想要知道病人的病情何时开始,何时会好转,应该如何判断呢?

答:比如,如果病人在夜半时分开始发病,那么他的病情通常会在第二天的日中时分好转;如果病人在日中时分开始发病,那么他的病情通常会在夜半时分好转。这是因为日中时分发病,夜半时分阴阳相交,病情就会缓解;夜半时分发病,日中时分阳气旺盛,病情也会缓解。

问:如何通过寸口脉象来判断病情的表里、脏腑以及寒热呢?

答:寸口脉象浮表示病情在表,沉表示病情在里,数表示病情在腑,迟表示病情在脏。比如,如果脉象迟,就说明病情在脏。

问:如果趺阳脉象浮而涩,少阴脉象如常,这表示病情在哪里呢?应该如何治疗呢?

答:这表示病情在脾,通常会出现下利的症状。这是因为趺阳脉象浮而涩说明脾气不足,胃气虚弱。而少阴脉象如常说明这是正常的脉象。如果趺阳脉象反而滑而数,就说明病情严重,可能会出现屎脓的症状。

问:如果寸口脉象浮而紧,这表示什么病情呢?应该如何治疗呢?

答:这表示病情是由风邪和寒邪引起的。风邪会伤害卫气,寒邪会伤害荣气。荣卫都受到伤害,就会出现骨节烦疼的症状。这时应该发汗治疗。

问:如果趺阳脉象迟而缓,这是正常的脉象吗?如果趺阳脉象浮而数呢?这表示什么病情?应该如何治疗呢?

答:趺阳脉象迟而缓是正常的脉象,说明胃气如常。但如果趺阳脉象浮而数,就说明病情不是由本病引起的,而是医生误用下法导致的。这时荣卫内陷,脉象先微后浮,病人会出现大便硬、气噫等症状。这是因为数脉动脾导致脾气不治,大便硬结。现在脉象反而浮起,数脉变得微弱,说明邪气独留于内。病人会感到心中饥饿,但由于邪热不杀谷,所以会出现潮热、发渴等症状。如果数脉不时出现,就可能会生恶疮。

老师说:如果病人的脉象微而涩,这说明是医生治疗不当导致的。可能是过度发汗或频繁使用下法导致的病人失血。这时病人会先感到恶寒,然后发热,且没有休止的时候。即使在夏天最热的时候,病人也想穿厚衣服;在冬天最冷的时候,病人却想脱光衣服。这是因为阳气微弱导致恶寒,阴气虚弱导致发热。医生过度发汗使阳气微弱,又频繁使用下法使阴气虚弱。在五月的时候,阳气在表,胃中虚冷,由于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所以病人想穿厚衣服;在十一月的时候,阳气在里,胃中烦热,由于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所以病人想脱光衣服。又因为阴脉迟涩,所以知道病人已经失血了。

脉象浮大而心下部位反而硬实,且有热邪深入脏腑的情况,此时应攻邪而不宜发汗。如果热邪在腑,则不宜利尿太过,因为利尿过多会导致大便硬结。出汗多则热邪随汗而解,出汗少则排便困难。脉象迟缓的,说明正气尚未恢复,此时还不宜攻邪。

脉象浮而洪大,全身出汗如油,喘息不止,无法饮水,身体感觉麻木不仁,时而安静时而烦躁不安,这是生命垂危的征象。如果不知道哪个脏腑先受损害,可以观察症状:如果出汗后眼睛周围湿润,喘息不止,这是肺先衰竭的征象。如果阳气独留,身体如烟熏般枯槁,直视摇头,这是心衰竭的征象。如果唇色反青,四肢习惯性地抽搐,这是肝衰竭的征象。如果口周围皮肤黧黑,出冷汗且汗色发黄,这是脾衰竭的征象。如果大小便失禁,言语狂妄,眼睛直视,这是肾衰竭的征象。

如果不知道脏腑的阴阳哪一方先衰竭,那么阳气先衰竭而阴气后竭尽的,人会死亡,且身色必青;阴气先衰竭而阳气后竭尽的,人也会死亡,且身色必赤,此时腋下温暖,心下部位热。

寸口脉象浮大,但医生反而用了下法,这是治疗上的大忌。脉浮表示血虚,脉大则表示有寒邪。寒气与血虚相搏,会导致肠鸣。如果医生不明白这一点,反而让患者喝冷水,使大汗出,水与寒气相搏,患者就会出现危险。趺阳脉象浮,表示虚证,浮虚相搏,会导致胃气虚竭。如果脉象滑,就会出现呃逆的症状。这是医生的过错,因为医生错误地判断了虚实,采用了不恰当的治疗方法,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如果脉象浮且鼻中干燥,就一定会流鼻血。

各种脉象浮数的情况下,应当有发热的症状,但如果反而感到恶寒、颤抖,并且身体有疼痛的地方,但饮食正常,这可能是体内有脓肿的情况。脉象浮而迟,面部热赤且战栗的,六七天后应当会通过出汗而缓解病情。如果反而发热的,病情缓解就会迟缓。脉象迟表示阳气不足,不能发汗,患者身体必定会发痒。

寸口脉象阴阳都紧的情况下,一般是清邪侵入上焦,浊邪侵入下焦。清邪侵入上焦的称为“洁”,浊邪侵入下焦的称为“浑”。阴气被邪侵入,必定会导致内部颤抖;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所以邪气能够侵入阴分。阳气被邪侵入,必定会出现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等症状,这是因为阳气被雾露之气所伤,所以称为“清邪中上”。浊邪侵入下焦,阴气受损,会导致足膝逆冷、大小便失禁等症状。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功能混乱,内外不通畅,上焦郁积不畅,脏腑之气相互熏蒸,导致口烂食断。如果中焦得不到治疗,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浊气上升,荣卫不通畅,血液凝滞不流动。如果卫气先通畅的,小便会赤黄,与热邪相搏,热邪游走于经络之中,出入脏腑之间,热气所过之处就会形成痈脓。如果阴气先通畅的,阳气会厥微,阴气无法发挥作用,外邪就会趁机侵入体内,通过打喷嚏的方式排出体外,此时声音会嗢咽塞塞的。寒邪与热邪相互追逐,热邪拥塞于内,血液凝滞而自下流出,形状如豚肝。如果阴阳都厥逆的,脾气会孤弱无力,五脏的液体会下注于下焦,导致下焦不能闭合,清便下重而排便困难,肚脐周围筑筑湫痛,此时病情危重,生命难以保全。

【评 析】

《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之巨著,其辨脉法不仅在中医学术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历经千百年,被无数医家所研究、应用,并不断完善与发展。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历代医家对《伤寒论》辨脉法的评论,以揭示其深厚的学术价值及在临床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张仲景,被誉为“医圣”,他在《伤寒论》中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外感病的辨证论治原则,并开创了独特的辨脉法。他明确指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一原则不仅强调了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也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张仲景详细论述了浮、沉、迟、数等多种脉象及其对应的病机和治法,为中医脉诊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晋唐时期,医家们对《伤寒论》进行了整理与发展。王叔和作为《伤寒论》最早的整理者之一,他在搜集整理张仲景遗论的过程中,保留了张仲景的平脉法和辨脉法,使得这些宝贵的辨脉经验得以流传后世。而孙思邈则在晚年深入研究《伤寒论》,他按照太阳病、阳明病等六经分类条文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他在脉象研究上也颇有建树,将脉象与病证紧密结合,进一步丰富了中医脉诊理论。

到了宋金时期,医家们对《伤寒论》辨脉法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成无己首次全面注解《伤寒论》,他将脉诊与经论相结合,使脉诊理论更加系统化,为后世医家提供了更为清晰的脉诊思路。朱肱则在《南阳活人书》中倡经络说,他深入探讨了三阴三阳的本质问题,并将脉象与经络学说相结合,进一步拓宽了脉诊的应用范围。

明清时期是《伤寒论》研究的鼎盛时期,众多医家对辨脉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对奇经八脉的循行、病理及治法进行了全面总结,虽然他的研究并未直接涉及《伤寒论》的辨脉法,但他对经络学说的深入研究为脉诊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同时,伤寒学派的兴起也为《伤寒论》辨脉法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柯琴、尤怡等医家都对《伤寒论》的辨脉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他们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进一步丰富了中医脉诊理论。

在现代医学背景下,医家们继续对《伤寒论》辨脉法进行深入研究。他们不仅验证了《伤寒论》中脉象与病证关系的科学性,还探索了脉象与现代医学指标之间的关联。同时,现代医家还注重将脉诊应用于临床实践中,通过脉诊判断患者的病机、指导用药和评估疗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研究不仅为中医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方法论指导,也在临床实践中展现了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原创推荐

中医养生交流群

中医交流群

加入

微信扫码入群

华医方

中华行医方,大医精诚心。博览极致医源,秉持仁心,开创医识新篇。我们专注于中医国粹传承与传播,涵盖医方、药膳、推拿、针灸、养生等,医病更医心,治病治未病。

关注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