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郧》考证实录

 风霜雨雪368 2025-02-25

《郧》考证实录

      在海安不少史实性文章中有∶“鲁哀公十二年(前 483年)鲁哀公会卫候于郧(今立发桥,其时为发繇口),后建发繇亭于其上。”这样的说词,並正式写入《海安县志》。

      有些文章对此提出疑问。

      “郧”就是海安(抑或如皋、立发、发繇口)吗?

      春秋时海安(立发)已成为一个吴、鲁、卫、宋四国议政的政治中心了吗?

      为此,笔者参阅了不少史书资料,但年深月久、众说纷纭、难作定论。现将有关史料 罗列于下,供阅者自行判别。

  一.地理位置        

      大约8000年前,古长江口在今镇江与扬州蜀冈之间,今泰州及周围地域还是一片汪洋,长江口外只有江南古陆下沉后残留的几个高顶———狼山浅丘群和孤山,孤零零地露在水面上。江水流至入海口后,因水面骤然开阔,流速减慢,加之受海潮顶托,泥沙长年累月沉积,浅海海底逐渐增高,先在长江口外的浅海处形成水下三角洲。长江北岸的沙咀,受地壳上升的影响,很快便形成了一条长约200里、宽约50里、平均海拔7至8米的冈地,现在地理学界把它称做“扬泰冈地”。 如今扬州泰州大部分土地就在这个冈地之上,以后大海渐行渐远 ,海安中西部也开始成陆,春秋时海安只是海阳地濒临大海的一部分。

      春秋时海安一带的气候状况怎样呢?在《春秋左传》中多次提到鲁国(山东)过冬时,冰房得不到冰,《国风·召南》诗云“摽有梅,顷筐塈之。”《卫风》诗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梅和竹都是亚热带植物,那时在黄河流城随处可见,当时黄河流域天气确实比现在要暖和。还有《左传》里提到郯国国君到鲁国,与鲁昭公对话时有“玄鸟氏司分者也” 句,分即春分,玄鸟就是燕子,说的是当燕子到时即春分节气。春秋时燕子春分就飞到山东了, 而 现在春分时节燕子只能出现在上海,二地相距3.6个纬度,约400公里,由此可见,春秋时,黄河流域的气候和如今长江以南的上海气候相近,海安天气也比现今暖。而温度与雨水是呈正比关系的,温度高雨水亦多,江湖河海水位也高,湿润指数也与海潮泛滥频率与洪水发生频率一致。“迄至汉代,刘濞封为吴王时,这一带田地仍常被海水浸沒。因定名 海安  ,取其“永不扬波”之意,”(引自勁寒《海安古今谈》),这只是当时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的表现。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海安位于长江北岸,伸向海洋一角的前端部分,为荒蛮之地。周围无重鎮,既非交通要冲,亦无军事险要之利。距鲁、卫、宋国甚远,离吴都城也远,中间还隔着一条天堑长江,四国首要集中和大批侍从的居住吃食等条件无一具备。而且时间为秋季,正是台风、风暴潮活动季节。发繇口地处海边,无范公堤之类保护屏障。天时、地利都不理想,选其为会盟之地似乎有点不可思议。

  二.辞书字典

1.《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

○ 清代陳昌治刻本『说文解字』

【卷六】【邑部】郧  羽文切

从邑员声。从邑员声。从邑员声。zdic.net汉 典

汉南之国。从邑员声。玐中有郧关。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段玉裁(1735年~1815年)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字若膺,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人,龚自珍外公。乾隆举人,历任贵州玉屏、四川巫山等县知县,引疾归,居苏州枫桥,闭门读书。曾师事戴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之学。著有《说文解字注》、《六书音均表》  等 。  

     注曰 :   ,汉南之国。左傳桓十一年。郧人军於蒲骚。宣四年。若敖娶於郧。字或作云阝。杜曰。郧国在江夏云杜县东南有郧城。按二志江夏皆有云杜。今湖北德安府府城即故郧都也。汉水自西北而东南。德安在汉水北而云汉南者。汉之下游地势处南也。春秋時楚灭郧。故有郧公辛。从邑。员声。羽文切。十三部。汉中有郧关。地理志曰。汉中郡长利有郧关。史记货 殖传曰。南阳西通武关,郧关。按武关在今河南内乡县西百七十里。郧关在今湖北郧阳府西。张守节注货殖传曰。郧关当为洵关。在金州洵阳县。玉裁按。盖即今郧阳府旧上津县。唐室乱时用通贡道者。东南通今郧阳府。西通今陕西兴安府洵阳县。谓酈商傳之旬关即郧关可也。其关 隘延长。不当谓两地。郧关去郧国甚远。其字同耳。故别言之。

2.《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皇帝旨意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该书的编撰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1),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历时六年,因此书名叫《康熙字典》。由总纂官张玉书、陈廷敬主持,修纂官凌绍霄、史夔、周起渭、陈世儒等合力完成。 共收录汉字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

【酉集下】【邑字部】鄖

  

【廣韻】【韻會】【正韻】��于分切,音云。国名。

【說文】汉南之国。

【左傳·桓十一年】郧人军于蒲骚。

【註】郧国,在江夏云社县东南有郧城。又卫地。

【左傳·哀十一年】卫太叔疾死,于郧。又姓。

3.《辞源》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近代我国第一部大规模语文词书

   春秋国名 为楚所灭故地在湖北安陆

4.《王雲五大辞典》 193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郧〔地名〕

郧西〔地名〕县名,在湖北省

郧县〔地名〕县名,在湖北省

郧阳〔地名〕旧府名,在湖北省

5.《新华字典》1954年版、1987年版、1998年版。。。。。。 商务印书馆出版

       郧 

        郧县  在湖北省  

6.《现代汉语词典》2009年版  商务印书馆出版

        

        郧县  在湖北省  

7.《中华现代汉语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P.1044

       

         郧县  地名在湖北

         春秋时有郧国在湖北安陆或郧县, 为楚所灭。

         郧阳  明成化时分襄阳府置郧阳府治郧县,民国废府。

8.《现代汉语全功能词典》 

       yún (1)(名)郧县;地名;在湖北省。 (2)(名)姓。

9.《 高级汉语字典》

       Yún 繁体:郧 (1)古国名 [Yun state]

                     (2)在今湖北省安陆县。春秋时为楚所灭

                     (3)古地名 [Yun city]

                     (4)春秋卫地。故城在今江苏省如皋县

                     (5)春秋吴地,在今江苏省如皋县东

10.2012年在线《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出版

      

        古国名 在今中国湖北省安陆县

        古地名 在今中国江苏省如皋县东  

11.《古代汉语词典》2012年版 商务印书馆出版

      

        古国名 在今中国湖北省安陆县

        古地名 在今中国江苏省如皋县东  

12.《辞海》陆费逵、舒新城等编,中华书局1936一1937年出版,上、下二册。

       郧 或作云阝

         周时国名 春秋时灭於楚 (春秋左传桓+一年)

         古地名 春秋衛邑 (括地志)

         古地名 在今江苏省如皋县东 (春秋左传哀十二年)

     但是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辞海》2360页,郧第三注又改为:

         古地名。春秋吴地。在今江苏如皋市东。一说在今山东莒县南。《春秋》哀公十二年:“公会卫侯、宋皇瑗于郧。”

13.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上海商务印书馆于民国十九年出版 臧励龢主编对于郧有两个解释(1070页):

        

          周国名。灭于楚,在今湖北安陆县。

          春秋地名。在今江苏如皋县东。“春秋哀公十二年”公会卫侯、宋皇瑗于郧。〔杜注〕郧,发阳也。广陵海陵县东南有发繇亭。

14. 《中华大字典》中华书局出版  关于郧的注解为 :当今江苏如皋县东有会盟原,即其地。  

  三.文史考证  

1. 《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榖)梁三家,称为春秋三传。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所以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春秋》。

 《春秋左传》

      《春秋左传》又名《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实际上,成书时间当在战国中期。《春秋左传正义》由汉 杜预注   孔颖达等正义

       在全本《春秋左传》中共有六处出现“郧”字,其叙述内容和注疏如下∶

○桓公十一年∶郧人军於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郧国在江夏,云杜县东南有郧城。蒲骚,郧邑。绞,国名。州国,在南郡华容县东南。蓼国,今义阳棘阳县东南湖阳城。○郧,音云,国名。骚,音萧,又音縿。绞,古卯反。蓼,音了,本或作鄝,同。随、绞、州、蓼,四国名。夏,户雅反。郧,本亦作涢,音云。

○宣公四年∶初,若敖娶於云阝 。云阝,国名。○云阝,本又作郧,音云。

○襄公九年∶使皇郧命校正出马,工正出车,备甲兵庀武守。○郧,皇郧,皇父充石之后。

○定公四年∶楚子涉雎,济江,入于云中。王寝,盗攻之,以戈击王。王孙由于以背受之。中肩。王奔郧,钟建负季羋以従,由于徐苏而従。郧公辛之弟怀将弑王,曰:“平王杀吾父,我杀其子,不亦可乎?”辛曰:“君讨臣,谁敢仇之?君命,天也,若死天命,将谁仇?……” 郧,城邑名。

○哀公十一年∶城鉏人攻大叔疾,卫庄公复之。听使还。使处巢,死焉。殡於郧,葬於少禘。终言疾之失所也。巢、郧、少禘,皆卫地。 郧音云。少,诗照反。禘,大计反。

○哀公十二年∶公会吴于橐皋。橐皋,在淮南逡遒县东南。○橐,章夜反。一音托。逡音峻,又七伦反。遒音囚,又音巡。    秋,公会卫侯、宋皇瑗于郧。郧,发阳也。广陵海陵县东南有发繇亭。○繇音遥。    [疏]注“郧发阳也”。○正义曰:十七年传云孟武伯问於高柴曰'诸侯盟,谁执牛耳?’季羔曰'发阳之役,卫石魋’。指此会也。知郧即发阳,一也二名也。  

 《公羊传》 据说作者是战国齐人公羊高,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治《春秋》。

 哀公十二年

       公会吴于橐皋。 橐,章夜反,一音讬。

     秋,公会卫侯、宋皇瑗于运。 运,《左氏》作“郧”。

運(运)〈名〉

在线字典解释有6点:

    1. 运气,命运 [luck]

运穷福艾。——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2. 又如:运隆祚永(国运隆盛兴旺,帝统传世久远);运乖时蹇(运气很不好);运合中兴(气数到了复兴的时候);好运;走运

    3. 地之南北距离曰运 [northsouth distance]

勾践之地,…广运百里。——《国语》

  4. 春秋莒邑 [Yun town]。在今山东省沂水县东北五十里。也作“郓”

  5. 日月周围的光圈 [halo]

画隨灰而月运朔。——《淮南子·览冥》

其经运十,其别九十。——《周礼·春官·大卜》

6.  

 《谷梁传》  传说孔子的弟子子夏将这部书内容口头传给谷梁俶(亦名谷梁赤,字元始),谷梁赤将它写成书记录下来,

哀公十二年

        公会吴于橐皋。 橐皋,某地。 橐,章夜反,一音讬。

      秋,公会卫侯、宋皇瑗于郧。 郧,某地。 郧音云。  

2. 《史记》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诞生于公元前1世纪中国西汉时候,它记载了从中国上古开始到西汉时期,长达3000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太史公自序》称《史记》是继《春秋》而作。

《史记》卷三十一 吴太伯世家第一

      ○遂以其部五千人袭冒楚,楚兵大败,走。於是吴王遂纵兵追之。比至郢,五战,楚五败。楚昭王亡出郢,奔郧。郧公弟欲弑昭王,昭王与郧公奔随。而吴兵遂入郢。子胥、伯嚭鞭平王之尸以报父雠。

      ○十三年,吴召鲁、卫之君会於橐皋。

       〔注版本一〕《左传》鲁哀公十二年夏,(鲁)公会吴于橐皋 秋,卫侯会吴于郧。是所会不同时不同地。“橐皋”,音tu$g1o,今安徽巢县西北柘皋镇。郧,今山东莒县南。

       〔注版本二〕吴王与鲁、卫会,非同时事。夏会鲁哀公于橐皋,秋会卫出公于郧。详见《左传·哀公十二年》。

       〔注版本三〕集解服虔曰:“橐皋,地名也。”杜预曰:“在淮南逡遒县东南。”索隐哀十二年左传曰:“公会吴于橐皋。韂侯会吴于郧。”此并言会韂橐皋者,案左传“吴征会于韂。初,韂杀吴行人,惧,谋于子羽。子羽曰'不如止也’。子木曰'往也’”。以本不欲赴会,故鲁以夏会韂,及秋乃会。太史公以其本召于橐皋,故不言郧。郧,发阳也,广陵县东南有发繇口。橐音他各反。逡遒,上七巡反,下酒尤反。

  《史记》 卷四十 楚世家第十    

      ○昭王亡也至云梦。云梦不知其王也,射伤王。王走郧。□ 正义走音奏。  郧音云。括地志云:“安州安陆县城,本春秋时郧国城也。”  

3. 《长短经》是唐代学者赵蕤 编写的一本纵横学著作,亦称《反经》。为历代有政绩的帝王将相所共悉,被尊奉为小《资治通鉴》。作者赵蕤也因此显名于世,时人称“赵蕤术数,李白文章”。毛泽东也说《资治通鉴》是权谋,是阳谋,《长短经》是阴谋,是诡谋。《长短经》全书集诸子百家学说,叙历代更迭史实,核心是“论王霸机权,正变长短之术”,作者揉合儒、道、兵、法诸家思想,汇集王霸谋略,形成这么一部文韬武略的谋略全书。书中所引的前代著述经史子集几乎无所不包,兼具了文学、史料、镜鉴三重价值。

     译注者东篱子在〔察相第六〕中对这句话“卫侯会吴于郧。吴人藩卫侯之舍。”作的注释为“卫出公与吴国在鲁国的郧邑(今山东莒县南)会见。吴国人包围了卫出公住宿的地方。”

4.《罗泌路史》《路史》之名取自《尔雅》的训路为大。所謂路史,即大史也。

      作者罗泌 1131—1189) ,字长源,号归愚,南宋孝宗时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自幼力学,精习诗文,一生不事科举。泌尝惜孔子“删书”断自唐尧,后世史书极少言皇古之事,遂博采各种典籍,于乾道年间著成《路史》。  

     路史卷二十六     

         

        员、△同妘也,妘 姓三祖。亦作伝、傊、云阝、郧。又用△、雲。晋志云∶“雲子。古之雲梦。”“盟会图” 云∶“雲,子国,在安州”。 春秋,郧人楚灭之,封△辛为郧公。今安之安陆有郧乡、郧水、郧城、郧公庙。周为郧州。

        郧:

        一作覭,吴地发扬也。(杜云郧发扬也,桓王十二郧将与趙楚败之)今海陵。(今太州治县西南有发繇口。)

         发繇 :

        海陵东南有发繇口,哀十二年之发扬也。

 5.《东周列国志》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东周列国志》所叙述的历史事实,均取材于《战国策》、《左传》、《国语》、《史记》四部史书。

《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二回

      “夫差乃使太子友同王子地,王孙弥庸守国,亲帅国中精兵,由邗沟北上,会鲁哀公于橐皋,会卫出公于发阳。遂约诸侯,大会于黄池,欲与晋争盟主之位。”

6.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王夫之《稗疏》以为,此地僻在江海之隅,方春秋时,为蹄轮之所不至,必非会盟之所.

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琅邪姑幕县南四十里有郧亭,姑幕今莒州,乃吴鲁所繇通之径. 依王说则在今山东莒县南.

据传文“侯伯致礼,地主归饩”,会所自不在吴国,莒县不属吴.

7. 《海安考古录》

      1856年(咸丰丙辰)章承荣《海安考古录》序言,未提到“郧”和“发繇口” 之历史往事。

     《海陵丛刻》

   民国八年韩国钧为《海陵丛刻》题跋,亦未提到“郧”和“发繇口” 之历史往事。

8. 《孔子文化大典》  山东省孔子文化研究会编写,《孔子文化大典》是当今国学方面最权威、最有价值和方便查考的工具书

     ○吴鲁卫宋郧地之盟        

     魯哀公十二年(前483),在吴国召集下吴、鲁、卫、宋几国在郧地(今山东莒县南)举行会盟,结...盟约若可以重温,若然亦可以変寒废止。由此,吴人不再言温盟之事。隨後吴召集卫国参加诸侯会盟。

9. 《左传译注 李梦生著  上海古藉出版社  1998年版

李梦生,著名出版家,1952年生,江西南昌人。 曾任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现任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总编辑、编审,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郧在今江苏如皋县东,或云在山东莒县。

10.《立发桥碑文》清同治元年立,如皋人顾元辂跋,碑文为:

     “立发桥,在如皋县北四十五里,春秋时为发繇口。鲁哀公十二年,公会卫侯于郧,建发繇亭于其上,即此地也……”

    《立发桥碑文》民国四年如皋人沙元炳撰,文曰

     ○ 曰惟立发,古称发扬。鲁卫会郧,云是斯地,春秋时有也。

 11.《 史记集解三家注索隠正义》 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贞,著《史记索隐》 ,与南朝时期的宋国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合称“史记三家注”。

     司马贞在《史记索隐》卷十 中说:

      ○ 廣陵縣東南有發繇口

     裴骃 (公元430前后)其著作《史记集解》是不朽的史学著作, 为现存最早的《史记》注本。 其在吴太伯世家中对郧的解释为:

      發陽也,廣陵縣東南有發繇口

四.传说

1 据海安王其银《“立发成陆”、“郧”的存在与诸候会盟》一文说:“郧国遗民在吴国发动下参加了复国斗争, 不久楚败吴,郧民随吴军东撤,后被安置到立发. ”   

2. 有如皋朋友说:当吴破郢时,一部分郧人曾在吴的发动下,进行复国斗争,后来吴国退出楚境,便随之迁于今江苏如皋县东的立法埧,仍称郧,成为吴的臣民,战国中期,地仍入于楚。楚人为了防止郧再次反抗,将其南迁至今湖南茶陵县西的云阳山南,去开发森林地带,南邻有云峰山,山下有云湫河(在酃县西部),都因云阝人迁此而得名,唐初于此置南云州。

3.   据《嵊泗文史资料》第1辑, 一些郧人被迁移到浙江北部海边-个现属嵊县的小岛。

五.讨论

1.绝大部分字典辞书上,没有“郧”为江苏 如皋东之注释。尤其是《康熙字典》和《辞源》这二大经典字典。为什么辞书编者们视《左传》不见,而弃注发阳呢?而上海辞书出版社的《辞海》,原本无“山东莒县”的注释,2009年版《辞海》反而增添了“一说在今山东莒县南。”字样。可见历史各朝史学家和辞书学者们,对杜预所注均存有疑义。

2. 据《春秋左传》所记,哀公七年

    “秋,伐 邾,及范门(邾郭门也 ),犹闻钟声(邾不御寇)。大夫谏,不听,茅成子请告于吴(成子邾大夫茅夷鸿),不许,曰:鲁击柝闻于邾(言以谏近),吴二千里,不三月不至,何及于我?且国内 岂不足(言足以距鲁)?”

      邾国 ,是今天山东省境内的一个先秦古国,故址在今邹城市周围地区。离吴很远,古称二千里,吴兵奔救邾国,按春秋时交通速度,需三个月的时间。

      我们再来看各国国都离海安(立发)有多远:

       鲁国都曲阜(今山东曲阜)     575.7公里(1151.4里)

       宋国都睢阳(今河南商丘)     572.2公里(1144.4里)

       卫国都帝邱(今河南濮阳)     814.8公里(1629.6里)

       吴国都吴(今江苏吳县)       184.8公里(369.6里)

       吴鲁会槖皋(今安徽巢湖柘皋) 354.7公里(709.4里)

     如鲁、卫、宋国君各自从国内赶到海安(郧)与吴会盟,单用在来回路途的时间,就要半年了。 北人不善行舟,故出行以人步行或车戓牛马。而且邗沟开通后,由于 扬州地势唐宋以前南高北下,故邗沟底高,淮河底低,邗沟水北流入淮,为防邗沟水尽泄入淮,影响航运,故于沟、河相接处多设埝,因此舟船由北向南行驶也很慢。鲁宋卫三国人员即使南下,从水路走可能性亦不大。

     而春秋时的交通工具主要是牛車,孔子周游时就是坐着牛車。

整部《春秋》经书里不见一个”骑”字,那时马不用来骑的,只驾车,而且只用在兵车上。据司马法说: ”兵车一乘,有马四匹,甲士十人,步兵十五人。甲士穿盔戴甲,三人立车上,左者用弓箭,右者用矛,中立者驭马,其余甲士步行。步兵十五人随车后。每五乘兵车配一辎重车一乘,辎重车为牛车,有火夫十人,看守五人,马夫五人,打柴挑水五人,共二十五人。”

     驿站: 是古代接待传递公文的差役和来访官员途中休息、换马的处所 。辽宁地区出现文字记载的驿站是在唐朝。宋代人著的《五经总要》中曾提到过唐代的营州道上有设的驿站。驿站按照朝廷所规定的标准供应给过往官员的食宿和车马。

     春秋时代尚未有驿站这-新生事物,鲁宋卫吳的国家首脑外出远行,恐怕都要带些随从和保卫甲士吧,来去近半年,住宿吃用各种给养补充都是个大问题

     即使走陸路,春秋时期各国车宽窄不一,道路宽窄也不一。另外春秋时各国利用險要地形筑城廓,分裂疆土阻礙交通。 因此,陆上交通也是很不方便的!

     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才统一为六尺,同时全国修筑驰道,交通才方便起来。  

3.  在春秋时期的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在楚的东面的确有一叫“郧” 的国家。古郧国为姬姓“武王之穆”的小诸侯国,西周初期所封,起先地处淮汝地区,即今河南省平顶山市的宝丰县一带,在历史上属于“汉阳诸姬”。随着春秋战乱纷起,郧国逐渐南迁,其在史籍《左传·桓公十一年》中有杜预之注:“郧国在江夏云杜县东南”,即其地理位置在沔阳一带(今湖北仙桃)。不过,在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年间由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以及在唐宪宗李纯元和八年(公元813年)由宰相李吉甫编纂的方志《元和郡县志》中则认为,古郧国在今湖北省的孝感市安陆、京山一带。至今,安陆地区仍有郧乡、郧亭、郧公庙、郧城等遗迹。周简王姬夷三年左右(楚共王熊审八年,公元前583年),楚共王开始首先北上攻击“汉阳诸夏”中比较强大的庸国(妘姓鄠国)、姜姓麇国,一举灭之。在这种情形下,紧邻庸、麇二国的郧国立即有所反应,迅速联合了姬姓随国、偃姓绞国、偃姓州国、已姓蓼等小诸侯国组成联军,并先期将本国的军队驻扎在靠近楚国边境的蒲骚(今湖北应城),试图以攻为守,抢先向楚国发起攻击。然而,联军中的随、绞、州、蓼等国各怀鬼胎,都想要别国首当其冲,结果在郧国与楚国接战时,皆迟迟不发动合击,至使郧军寡不敌众,迅速被楚军击溃,郧国即被楚国所灭。按时间推算,郧国是在鄠国(庸国)之后随即被灭。既然郧国己为楚所灭,为何后又出现“巢、郧、少禘,皆卫地” 的说法,刚过一年“郧”就成了吴地,而位置到了长江北侧的海边。同一部左传,六处出现“郧”, 注说为四处不同的地方,使人难以置信。左先生为何不在原文中稍作 区别呢?   

      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422年),姓丘,名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为炎帝后裔,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渊博。任鲁国左史官,编修国史,历时30余年,《春秋左氏传》定稿。

     杜预(222-285),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及《春秋释例》等。

      孔颖达生于 574年,隋大业初,选为明经,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 入唐,任国子监察酒。曾奉唐皇命编纂《五经正义》, 卒于 648年 。

      从左氏定稿到杜预作集解,其间相隔至少650年。再到孔颖达正义,期间又相隔300多年。他们二位又参阅了那些史藉,来分辨这六个“郧”的正确定义呢?

      《左传三传》说到“秋,公会卫侯、宋皇瑗于郧” 時,口徑一致 ,说“郧”在鲁国境内或宋卫-帶,应是比较合理的解释。 “吳与鲁宋卫会于郧”之说,是鲁史六七百年后,杜预孔颖达一家之言。

4. 海安立发桥二碑文均为里人所撰, 显然是以春秋左传正义为本,且多颂扬之语。而 “吴凿邗沟导淮注海,径口北趋,兹为要会。”(章季之先生把这句话翻译了一下:“春秋时,吴国曾开凿邗沟,导淮入海,经发繇口向北流注,从此立发这个地方便成为交通要道了” 。)之说明显有误。 邗沟,又名渠水、韩江、中渎水、山阳渎、淮扬运河、里运河。鲁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在今江都筑邗城, 从长江边广陵之邗口向北,经高邮县境的陆阳湖与武广湖之间,再向北穿越樊梁湖、博支湖、射阳湖、白马湖,到山阳池经末口入淮河。 这条航道,大半利用天然湖泊沟通,史称邗沟东道。扬州地势唐宋以前南高北下,故邗沟底高,淮河底低,邗沟水北流入淮,为防邗沟水尽泄入淮,影响航运,故于沟、河相接处设埝,因地处北辰坊,故名北辰堰,后称之为“末口”。

       在五、六千年前,南通除如皋、海安西北部外,大部地区还是茫茫海域。从汉代以后到公元11世纪,南通地区形成过程中,先后有扶海洲、胡逗洲、东布洲等沙洲与大陆连接,18~20世纪初,又有一批沙洲连上了大陆。四次大规模的沙洲并接,南通境域才基本形成。而通扬运河始建于西汉文景年间(公元前179~前141),其前身是西汉吴王刘濞(西汉诸侯王,前215-前154), 开凿的一条西起扬州茱萸湾(即今湾头镇)、东通海陵仓(今泰州)及如皋蟠溪的一条运河。当时开挖这条运河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便利运盐,所以后来称之为盐运河。经历代改建和延伸而达南通。清宣统元年(1909)改称通扬运河。

       因此, 春秋时尚未有通扬运河之前身,如皋立发桥碑文上 “吴凿邗沟导淮注海,径口北趋,兹为要会。”之说, 是没有根据,也是不可能的。 而春秋时的发繇口所处的位置, 说是南北交通要道, 亦夸大其词。

      而吴王夫差“亲帅国中精兵,由邗沟北上,会鲁哀公于橐皋,会卫出公于发阳。”似乎到橐皋和发阳,应由邗沟北上,这又和“在吳國召集下吳、魯、衛、宋幾國在鄖地(今山東莒縣南)舉行會盟, ” 的说法好像一致了。但橐皋在安徽巢湖市境内,今肥东县龙城乡龙城村,如由邗沟北上,並不顺路。

5.  史学之祖《史记》卷三十一 (吴太伯世家第一)中,没有哀十二年“秋,卫侯会吴于郧。公及卫侯、宋皇瑗盟,而卒辞吴盟。”内容。只说“十三年夏,(鲁)公会吴于橐皋”, 对其注解还有三个版本,其一把 郧解为“郧邑(今山东莒县南)”,其二解为“郧,发阳也,广陵县东南有发繇口。”,其三不予明解。可见历朝史学家们也无有定论。

6.  现今不少文章中写道∶“鲁哀公十二年(前 483年)鲁哀公会卫候于郧(今立发桥,其时为发繇口)”。当时既然己有名为“发繇口”。为何在《春秋》中不用“发繇口”,而写成“郧” 呢?从公元前21世纪起的唐、虞、夏、商,禹“平水土分天下为九州”。 如皋、海安就成为“禹贡扬州之域”,以后长期从属于扬州、泰州。在扬州、泰州府志上,应有见到“郧”和“发繇”之记载,但很遗憾没有看到有人摘引。最早见到记入地方志,是在清代的如皋县志中,为什么不是很早的扬州、泰州府志和广陵县志呢?  

7.  会盟是古代诸侯间会面和结盟的仪式。春秋时代,一些较小的诸候国为了抵御大国侵略,联合作战而会盟。 在春秋左传中“秋,卫侯会吴于郧。公及卫侯、宋皇瑗盟,而卒辞吴盟。” 如果郧地是海安立发,早在吴灭邗国时,海安立发己为吴地,在吴控制下。而鲁、卫、宋三国居然敢在吴地会盟,而不和吴结盟,于情于理都不通。其实左传中在哀公十一年记事中早就明确的说了∶“城鉏人攻大叔疾,卫庄公复之。听使还。使处巢,死焉。殡於郧,葬於少禘。终言疾之失所也。巢、郧、少禘,皆卫地。” 郧是卫地!鲁、卫、宋三国在卫地郧会盟,“卒辞吴盟”就非常合乎情理了。

8. 传说:吴军在秦楚联军的打击下败退,吴国便将郧国的遗民,东迁至发扬,故发扬又名为郧。是吗?

      湖北十堰学界张培玉等先生研究分析认为: 郧民曾二次西迁,“郧先在安陆,后迁竟陵。”“古郧子国,是安陆县城,郧城、涢水、涢山,又皆由此得名。其后郧灭于楚,楚迁之于竟陵,犹迁权,迁罗之比。”继安陆郧灭第一次西迁(或谓北徙)之后,郧人再次西迁。吴楚之战后期,麇城决战,吴军败退,“斯时,原迁驻竟陵郧乡之郧人,又一次国破家亡,为避战乱,觅一安全之所,于是又一次顺汉水北迁到地近秦国的绞国,而与原迁绞之郧人会合。这就是以后郧关即郧乡的来历。”虽然湖北学界还有本地土著说、云阝(郧)国南迁说、郧人回归“故土”说、始皇强迁说等等,但无“郧人东迁”的说法。

      公元前506年吴师入郢,《左传·定公四年》 “冬,蔡侯、吴子、唐侯伐楚。舍舟于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可知:吴师乘舟入淮,在吴、楚边境上的豫章入淮处舍舟登岸,自豫章攻入楚地,一直打到汉水,才与楚国的主力部队夹汉而陈。杜预注言“豫章,汉东江北地名。” 孔颖达疏言:“《汉书· 地理志》:豫章,郡名,在江南”。 《土地名》云:“定二年,楚人伐吴师于豫章,吴人见舟于豫章,而潜师于巢,共军楚师于豫章。又伯举之役,吴人舍舟于淮汭,而自豫章与楚师夹汉, 此皆在江北淮南。盖后徙在江南之豫章。”谭其骧先生认为“豫章”在商城至六安之间,此说应最为贴切。

       到定公五年九月,“吴师败楚师于雍澨,秦师又败吴师。吴师居麇,子期将焚之,子西曰:'父兄亲暴骨焉,不能收,又焚之,不可。’子期曰:'国亡矣!死者若有知也,可以歆旧祀,岂惮焚之?’焚之,而又战,吴师败。又战于公壻之溪,吴师大败,吴子乃归。”公壻之溪位于今湖南岳阳以东。

      吴师败归路线该怎样走呢? 来时在“豫章入淮处舍舟登岸”, 但败军之 师似乎不大可能从容的先北上到豫章,再乘舟原路返回。( 姑且不考慮原乘舟船,十多个月了仍安在)。而且越乘吴国内空虚之机又侵入吴境,加以阖阊弟夫慨返吴自立为王,吴师先败麇城,接着公壻之溪再敗,回师必定急迫仑促,怎可能有心情有实力携带许多郧人东迁。再说 郧地本在長江边,如郧民东迁的话,沿江东下可直达吴地,既快又安全。吴师根本没有必要带着大批郧民北上,冒楚秦军追击之险,过义阳三关,至豫章入淮处登舟,沿淮出海东下,安郧民于发阳。“吴战败后仍原路返回,支持过吴军的郧国遗民只能安排在长江口北岸的发繇口(立发)一带” 的说法实在不合情理,难以令人相信。

(原载《海安网》《新浪博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