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四十集    郝万山讲《伤寒论》笔记

 任持自性 2024-10-04 发布于陕西

郝万山讲《伤寒论》笔记   四十集

                 阳明热证

张仲景阳明病概说,三条重点:

1、“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是阳明病提纲。

2、“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阳明病的外证,就是阳明里热里实证表现于外的证候。

3、“伤寒三日,阳明脉大”。是阳明病的主要脉象。

阳明本证中的阳明热证:

第一组证候,热在上焦:

第 221 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肥栀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煮栀子取二升半,去滓;内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快吐者,止后服。

热在上焦,阳明经脉有热不能用汗法、温针,“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 豉汤主之。”

成因:阳明脉有热,在里并没有实邪,误用下法导致里气空虚,使阳明经的热邪趁虚内陷胸膈。热陷胸膈郁热扰心就出现了心中懊憹。“舌上胎”有薄黄苔提示里有热。治疗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

太阳病篇就有一组栀子豉汤的适应证,在阳明病篇热证又有栀子豉汤证,这算太阳病的变证呢,还算是阳明病的热证 呢?如果病是由太阳来的可以看成是太阳病误治的变证 ,如果是由阳明经脉有热而来的可以看成是阳明的热证。也有人认为这是阳明经热误治以后的变证,不能归属于阳明热证。

既然热在上焦,在治法上当然和治疗太阳病变证中的热郁胸膈证一样,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

第228 条: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阳明经脉有热,下之是误下,其外有热,就是外面有身热,这个身热没有头项强痛不是太阳病,有手足温,因为阳明主四肢,脾也主四肢,所以邪在阳明可见手足温,手足温而渴者是邪在阳明,在太阴病篇提到“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所以手足四肢的证候,常常归属于阳明或者太阴。但是在这里手足温是阳明还是太阴呢?因为太阴病不发热。手足温伴有身热的病属阳明,手足温伴见口渴的是病属阳明。

“不结胸”,就是邪气没有和有形的病理产物相结, 而出现了郁热扰心的心中懊憹。同时还有饥不能食。胃有热则消谷善饥,像甲亢, 像某些糖尿病表现为多食。

胃有热则消谷善饥病例:治疗神经性多食证,病人食量惊人,是一种阳热的亢盛,舌红红的口臭喷人,治宜清胃热。用大剂量的白虎汤大剂量的苦寒药,清胃热以后,食量减少,胃慢慢回缩,恢复正常。

胃有热则消谷善饥。但是这里“饥不能食”的饥是有饿的感觉,是胃有热的表现。这个热不是胃中阳气真正的亢盛,是邪热,不能够消化饮食,所以不能食,病人就有一种嘈杂的感觉。

“但头汗出者”,是热郁胸膈,热不得外越,所以身上没有汗,但是阳热上蒸,可以见到头部出汗。

已经学过的方证中,有哪些证候可以见到“但头 汗出”:

湿热发黄证,湿热相合,热不得外越,阳热上蒸,见到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

大陷胸汤证,也就是大结胸证,是水热互结,热不得外越,阳热上蒸,可以见到 但头汗出;

太阳病篇的火逆证中谈到,火邪伤阴内热证,里有热要逼迫津液外越而为汗,但是因为阴已经伤了,化源不足,所以身上没有汗,残存的津液,被邪热上蒸,而见到头汗出。

现在遇到的热郁胸膈证,或者说热在上焦证,由于热郁胸中不得外越,身上没有汗,阳热上蒸,见到头汗出。

遇到头汗出的病人就要想一想了,《伤寒论》的但头汗出见于哪个方证呢,而我面前的 病人符合哪个呢?符合哪个就按照哪个证候去辨证、用方。如果都不符合,看后世有没有专门论述但头汗出这种证候的书,是怎么治疗的。我们就是这样来学习 《伤寒论》中的内容的。

阳明病热在上焦的证候,把第 221 条和第 228 条的症状综合起来,热在上焦,距热很近,所以用清热,宣透的方法,这叫清宣郁热法。

第二组证候,热在中焦,胃热弥漫证。

原文第176 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方: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白虎汤是辛寒折热的方子,脉浮滑的浮,就不是主表的浮脉,而是主热的浮脉。

《伤寒论》中主热的浮脉:“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确切的方证,现在遇到的是第三次。

浮主里热,而且里热没有和有形邪气相结,里热是弥散的它才能鼓动气血,使血管扩张,使气盛血涌,表现出轻取即得的脉象,但是重按滑数有力,仲景就把这种脉叫做浮滑,也提示 了里有热。

脉浮滑提示热邪弥漫周身,充斥内外,这种证候叫做胃热弥漫证。

 接着下面两个证候,“表有热,里有寒”,这显然是错简,里有寒不应当用白虎。“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无寒,里有热。”这正是白虎汤的适应证,用白虎汤辛寒折热。

《伤寒论》中白虎汤适应证的脉象,一共出现 过两种,1、脉浮滑见于176 条,2、“伤寒,脉滑而厥者, 里有热,白虎汤主之。”见于《伤寒论   厥阴病篇》第350 条。涉及到白虎汤适应证脉象的两条原文,一个是脉浮滑,一个是脉滑。脉滑是里有热,没有提到白虎汤的适应证是脉洪大。现代讲方剂的时候说白虎汤的适应证是身大热,口大渴,汗大 出,脉洪大,白虎汤方原出《伤寒论》,在《伤寒论》中没有这么说,这是我要提醒大家的。脉洪大在 《伤寒论》中不见于白虎汤的适应证,而见于白虎加人参汤的适应证。

白虎汤是辛寒折热的,是辛寒清热的代表方,药物由知母、石膏、甘草、粳米组成。

粳米是旱稻子,粳米有养胃的作用,大米 也有养胃的作用,稻米是水里生长的,从性味和作用来讲有一点利尿作用。在热盛津伤的证候下,再用一点利尿作用的大米,在理 论上是不合适的,当然在实践上利尿作用微乎其微暂可代替。

白虎汤适应证另外一条:

第219 条:三阳合病,腹满, 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 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这里三阳合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阳明热盛。腹满是阳明有热,热壅气机。不一定见到腹满就判定是里实。气机不利,壅塞气机的时候,也可以出现 腹满。“身重,难以转侧”,身重是热邪壅滞经脉的气机。

“口不仁”是口中发木,食不知味。“面垢” 是面部没有光泽,如蒙油垢,像脸很脏一样。这两个症状,是阳明之热循经上扰的表现。

【PS任应秋:“口不仁”,即口腔的一切运动和感觉都迟钝,如言语不利,不知食味等都是。“面垢”,为皮脂腺分泌的亢进,因而面垢晦,即俗所谓的“油妆”,为阳明病、温热病最习见的面色。

“谵语”,因为阳明经的经别上通于心,当阳明 之热循经上扰心神的时候,出现心主语言的功能失常导致谵语。“遗尿”是热盛神昏的表现。

治疗:三阳合病,阳明热盛,“若自 汗出者,白虎汤主之。”如果又有里热逼迫津液外越的自汗出,那么阳明胃热弥漫的临床特征明显是偏重的,就用白虎汤来治疗。【PS陈修园:苟非自汗出,恐表邪抑寒,亦不敢卤莽而轻用也。】

 “发汗则谵语”,概括伤寒论的别本《金匮玉函经》应当是“发汗则谵语甚”。热盛的证候,误辛温发汗会更伤津助热,谵语就会加重。

“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热盛的证候,里无实邪,如果误下,阴竭于下,阳脱于上。

为什么说阳脱于上呢?主要是额上生汗就是额头部汗出如油,凝而不 流,这是阳气上脱的表现叫做脱汗。临终的病人阳气脱的时候,脑门上一粒一粒 的汗珠,流不下来,就好像生根一样。

“手足逆冷”是阳气虚衰,四末失温的表现,所以“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是指的三阳合病、阳明热盛的时候,不能用辛温发汗, 不能用苦寒攻下,只能用白虎汤来清热。

PS胡希恕:合病与并病不一样,同时发病者,谓之合病;一个病先发,而后转属到旁的病,前一个病还有,后一个病又见了叫并病。三阳合病者,就三阳同时有病,同时发病。虽然这么说,但这一段指着下面证候说的。

腹满、谵语、遗尿属于阳明。小便失禁是因热,这种情况很多。

“身重,难以转侧”,身重得厉害难以转侧是体有湿,应该列于“太阳篇”,就是湿热的情况,是在表,太阳证。

“口不仁”,口舌干燥,不知五味。“面垢”,不是不洗脸,而是脸看着污垢,这个属于少阳,少阳证。

表、里、半表半里的证候交错互见,所以叫三阳合病。一来就是这个病,就是温湿病。

阳明是热盛消耗人的体液,阳明病法 多汗。一方面多汗一方面小便利,这时身上液体相当少了,所以大便干燥,是为“系在太阴”。那么这个是有热,水火相斥,内里有热,把湿尽量往外排斥,可能排斥到体表,没等大汗出,阳明病是蒸蒸汗出啊,但还没到那个地步,所以身上沉,这里头有停湿。那么这个时候一般应该用白虎汤。】

白虎加人参汤的适应证,叫做胃热弥漫,津气两伤证。

《伤寒论》中,白虎加人参汤适应证的临床表现一共有五组:

第一组证候, 热:

热结在里,表里俱热(第168 条)。热源不在表而在体内。是弥散周身充斥内外的。

无大热,但是有心烦(第 169 条)。无大热主要是汗出太多,汗出以后把肌肤的热给散出去了,摸上去表面上没 有多少热。可是在内里有心烦,只要有心 烦、烦燥这种里热盛,有舌红,大烦渴不解这种里热盛的特征,不一定有多么高的体温,都可以用白虎加人参汤。

第二组证候,汗:

“大汗出后”(第 26 条)太阳病篇变证的热证提到了大汗出,这是热迫津液外越的表现。

第三组证候,渴:

“大烦渴不解”(第 26 条)。

“大 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第168 条),《伤寒论》里从来没有一个条文描述口渴是这么严重的。

“口燥渴”(第 169 条)。

“渴欲饮水”(第 170 条)。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第 220条)。

《伤寒论》 398 条中涉及到白虎 加人参汤适应证的条文,一共有 5 条提到了口渴。 说明口渴这个症状真的是大烦渴不解,口大渴。

为什么白虎加人参汤的适应证口渴这么严重?

热盛伤津,引水自救,内有所缺必外有所求是生理需要。热盛伤津之后引水自救,可是喝完水又不解渴,这是热盛耗气,气不化津。喝完水,由于气被伤,不能够把水液变成人体所需要的津液,所以 仍然是大烦渴不解,这就是白虎加人参汤证。之所以出现大烦渴不解的病机所在。

第四组症状,脉洪大:

脉洪大(第26 条),洪大脉来盛去衰。来的时候汹涌澎湃,脉既宽又大,那是热邪盛,热盛鼓动气血,邪气盛的表现。退的时候退得很快,已经是气阴不足。所以洪大脉实际上不是邪气的鼎盛,而是邪气盛的同时,已经伴有了气血衰的表现,所以它都是去衰,没有根底。因此真正的洪大脉,不应当见于白虎汤的适应证,而当见于白虎加 人参汤的适应证,因为白虎加人参汤的适应证才是热盛而津气两伤,符合邪盛而正气已经有所虚衰的病机。

《伤寒论》中真正见到以上四大症状的是白虎加人参汤证,而不是白虎汤证。

第五组其它两个症状:时时恶风(第168 条);背微恶风寒(第169条)。

在热盛的证候中怎么出现了虚像呢?时时恶风是白虎加人参汤证热迫津液外越有大汗出,汗出肌腠疏松, 不胜风袭。汗孔都开了,风一吹当然怕风了。

背微恶风寒是热盛耗气,气不固表。后背是人体的表,后背和手脚是反映人体阳气是不是虚衰的最敏感部位。后背时时恶风,反映了气伤,气不固表的特征,当然也有汗出 肌腠疏松,不胜风袭的因素在内。

这就是《伤寒论》中涉及到的五组白虎加人参汤证的全部临床表现,以及病机。

原文太阳病篇第26 条,讲义第49 页,“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方: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 人参二两   粳米六合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凛冷,亦不可与服之,与之则呕利而腹痛。诸亡血虚家,亦不可与,得之则腹痛利者,但可温之,当愈。”

有三大: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脉洪大,是白虎加人参汤的适应证。

讲义105 页,原文第170 条,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这是讲的白虎汤和白虎加人参汤的使用禁忌,表寒未解不可以过早用白虎。无汗不可用白虎。无汗是寒邪闭表,过早用石膏清里热,容易冰伏在表的寒邪,使寒邪更加闭郁,使阳气更加内郁,使病情复杂化或发生恶化。

“有汗不可用麻黄,无汗不可用白虎”是古人归纳的一个使用禁忌。

“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强调了白虎加人参汤适应证中必须有渴欲饮水的症状。

【PS刘渡舟:本条论述白虎汤的禁忌证和使用白虎汤的原则。

脉浮主表,与发热无汗并见,是为太阳伤寒,而恶寒身疼等表实证自在言外。邪在表当治以汗法,此时即或兼见烦渴等里热之证,亦应表里两解,或先解表后清里,而不可先以白虎汤清其里热,这就是“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的用意。这是因为白虎汤是甘寒清热的重剂,表寒证用之,每可冰伏表邪,郁遏阳气,甚或引邪内陷而病必不除。过去在临床上就曾有过这样的教训。

曾诊治一邻居患者周某,女,感冒发热不退。初诊辨证未确,就使用辛凉重剂的银翘散加石膏。服药后病反不解,而发热更甚。再诊仍不醒悟,反认为石膏剂量犹轻,而又继续加大药量,结果不仅热仍不退,反而出现了神昏谵语之证。后来患家另请一位老医生诊治,经详细检查并问清病情之后,指出此病得之石膏用之太早,使邪气冰伏不得透出,急以鸡冠血合黄酒、蜂蜜让病人饮服,然后盖被取汗。果然服后汗出,胸前见有大片针尖大小的皮疹,而内陷之邪得以透发,则热退神安。从这一案例,足以说明表邪不解,过早使用石膏的危害,结合本文体会,更可加深理解。

下段的“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则说明里热已成,表证已解,而出现津气两伤的证候,则应治以白虎加人参汤。亦可以理解为见渴欲饮水,无表证,即使不见大热、心烦之证,亦可用白虎加人参汤。现在临床上治疗糖尿病,患者口干渴较甚而饮水颇多,但身上并不发热,而投以白虎加人参汤取得效果,这样的用法,可能就源于此。

第 169 条: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无大热”由于汗出太多,肌表的热被散掉,摸上去好像没有大热,但是有口燥渴,有心烦,提示里热盛。“背微恶寒”是热盛耗气,气不固表,又有汗出,肌腠疏松,治用白虎加人参汤辛寒折热,兼益气 生津。

【PS刘渡舟:阳明热甚、气阴两伤证治。阳明之热邪,有偏盛于表者,有偏盛于里者,亦有表里俱盛者。本条所论乃阳明热邪偏盛于里,里热较盛而体表之热较逊,故谓“伤寒无大热”。但无大热仅是相对之词,说明肌表热势不甚。口燥渴是热伤津液的反映,为白虎加人参汤证的辨证眼目。胃络上通于心,阳明邪热扰心,故烦。“背微恶寒”与上条“时时恶风”的病机相同,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由于背为阳之府,是阳气会聚的地方,故当热迫汗出,津气两伤,卫阳失于固密和温煦职能时,则背部恶风寒最为明显。这里的恶寒乃恶风的互词。治疗仍以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津为宜。

本证因有“无大热”和“背微恶寒”之证,而易与少阴阳虚证混淆,故在临床辨证时应注意鉴别。少阴阳虚证虽也见背恶寒,但必是口中和而不燥渴,并见厥逆脉微等虚寒证象,与本证截然不同。

168 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 这是白虎加人参汤证甚至白虎汤证的热型:热结在内, 弥漫周身,充斥内外,表里俱热。“时时恶风”是汗出肌腠疏松,不胜风袭。“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一是津伤,内有所缺,必外有所求引水自救;二是气伤,气不化津,用白虎加 人参汤来治疗。

讲义106 页,第 222 条,“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是接在讲义 103 页第 221 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第 221 条是阳明经脉有热,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是热在上焦。第 222 条 “若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这是阳明经热误下以后,使热入中焦,这两条原文是连在一起的,阳明经热,误下以后,热入中焦,并且热邪弥漫,津气两伤,而出现了口渴饮水,口干舌燥的证候。

白虎加人参汤,就是白虎汤加一味人参所组成。汉代所用的人参作用,介于西洋参和东北人参两者之间,既有养阴生津的作用,又有益气的作用,所以白虎加人参汤在这么热的 情况下,用汉代人参不会助热,只会益气生津,它的功效是清热,辛寒折热而益气生津。现代临床根据情况,气伤明显的,用现 代的人参;津伤明显的用西洋参;既想补气又想生津的两个参同时用。

白虎汤,在《伤寒论》中主张是夏天用比较合适,立夏后立秋前用,这个时候自然界气候很热,不怕它伤中焦的阳气,剂量大一些没有什么关系。立秋以后到立春以前,特别是冬天特别寒冷的时候,用白虎汤要慎重一些,因为季节寒冷,在辨证上要准确,在用量上不要太多。

白虎汤加人参汤医案:

有一段时间,我和一个老大夫在对面桌上班。有一天就看见对面那 个老先生给病人开了白虎加人参汤,并和六味地黄丸合方。我一看老师用了白虎加人参汤,我想他肯定有四大症状吧。然后就问 病人:

我说你发烧吗?

 这个病人莫明其妙,我不发烧。

 我说你出汗吗?

 我不出汗,脉也不洪大。

 我说你口渴吗?

 他说,我是糖尿病,我有点口渴。

 病人拿着老师的方子走了以后,我就问老师,四大缺三大,何以用 白虎?老师就愣住了,说什么四大缺三大。

 我说咱们用白虎加人参汤,不是要四大症状都具备才能用吗,他只有一个口渴您怎么给他用呀?老师说,我用它是因为这个病人具有胃热 而津气两伤的临床表现,他没有力量,他喝那么多的水,所以我没有观 察他的四大症状是不是都具备,是抓病机用方。

 我就看老师给这个人用这方子,几乎每次来都不怎么换药,吃了两 三个月以后,把所有的其它的降糖药都停了,血糖正常了,尿糖阴性了。

 我说老师我跟您学了一招儿,他说学了什么,我说用白虎加人参汤 和六味地黄丸治疗糖尿病,老师很严肃的说,我没有这么教你。我 那个时候心想这个老师真保守呀。

过了些日子,看到日本的一个报道,用白虎加人参汤按照原来的药物组成,对糖尿病的动物模型有很好的降 血糖效果,我就拿这个报道给老师看。

我说,老师,您怎么说您不是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糖尿病呀,你看日本都做了动物实验了,白虎加人参汤就是可以治疗糖尿病,老师摇摇头,我没有这么教你。

我那个时候还是觉得这个老师很保守,我说他有病例,我这儿有别人的动物实验,怎么白虎加人参汤就不能治疗糖尿病呀。

又过了几天,我在叫号,叫完号之后,因为我的左后侧是门,我觉得进来的不是一个人,回一看,吓我一跳,一个特别消瘦的病人,两人 搀着她,慢慢地走进来了。我之所以吓一跳的原因,这个病人两眼沉陷, 鼻骨高耸,嘴唇菲薄,露着两排白白的牙,两个腮帮子的肉全没有了。 最让我可怕的是,她不是那种苍白的面色,苍白的面色咱们知道是重病, 她那面色像古铜色一样。所以我的感觉是我们解剖室的那个东西站起来了。我当时就想站起来,有点毛骨悚然,可是我又坐下了,我想我是大夫呀,怎么这么沉不住气呀。她坐在我旁边。我说你怎么不舒服?嘴唇都是薄薄的,都干裂了。我渴。第一句话。

 旁边那个人提着那么大暖壶,比我们这个暖壶还要大,我没有见过 那么大的暖壶,给她倒了一杯子水,咕咚咕咚喝完了,我还没有来得及 问第二句。

 我渴。

 你看,主诉就是渴。我那个时候的知识,三十年前吧,我就想到糖尿病。

我说你尿糖是阳性还是阴性,血糖怎么样?

我不是糖尿病,你看,我查过了,我不是糖尿病。

 我说那你查过内分泌吗?

我不是尿崩证,我刚从反帝医院来。

 反帝医院是哪个医院呀?是文化大革命中给协和医院取的名字。协和的名字不是美国给取的吗,文化大革命中你们不知道协和医院叫反帝 医院,说我刚从反帝医院来,我不是尿崩证,你看她清楚得很。

 我说哪你是什么病呀?

 她说反帝医院说我是神经性多尿证,让我不喝就行了,说着她眼圈 就红了,但是流不下眼泪,伸出舌头是光红无苔,而且舌面是光光的。

 我说那你这个病怎么得的?

 哎,别提了,去年我们那个地方把所有的机关干部都调到一个地方,垒一个大坝,要修一个水库,满山遍野都是人,我是个女同志,平常在 机关就喜欢喝水,没有想到我们到那儿之后,带去的水全喝光了,后勤 跟不上,根本没有别的地方有水喝,我就忍这个渴,又憋了一泡尿。满 山遍野都是人,又没有厕所,男同志转过身就可以,我实在不好意思, 我就忍着渴,憋着尿。回到家里我不知道先喝水好还是先撒尿好,我端 着杯子就上茅房,上边喝下边撒,一边喝一边撒,我就完全离不开那个 地方。

 我想我们完全可以想像得到这种状况下这个人是什么样子。这一夜 就一点儿也没有睡觉,一边喝水,一边撒尿。从此以后,饭就吃不下去 了,就靠喝水活着,体重就由164 斤,找我看病的时候剩下70 斤了,你 想想她消瘦到什么地步。这么重的一个病,我想到了白虎加人参汤,可是那个动物实验呢, 白虎加人参汤能够降血糖,降动物血糖。我想人家血糖本来正常,吃完 这个方子血糖低了怎么办?

 这个时候,我就向我对面的老大夫求救。对面老师早就看出来我开不出方子来了,老师毕竟是老师,他已经在那儿写药了,写完我一看,白虎加人参汤,再加桑螵蛸、益智仁,再加麦冬和五味子。这不就是白 虎加人参汤、生脉饮,还有桑螵蛸、益智仁,缩泉丸那两个药嘛。

我开不出方,老师开出来了,我当然很恭敬的把老师的方子给病人 了,我说,你看我们的老大夫给您开的方子,你吃吃这个方子吧。

病人下楼之后,我就给对面那个老大夫说,我说老师呀,动物实验 说白虎加人参汤能够降血糖,这个病人吃了,她已经这么瘦了,不会使 她血糖降低吧?又是瞪了我一眼,你是中医大夫还是西医大夫?

这个时候我听出来老师是对我说的话不满意,可是我又不敢多说。

我自个沉不住气,我下楼了,我们的药房在一楼,我看病人在凳子上坐着,她那些家属在排队买药,我就坐在病人旁边,我说你口袋里时常预备几块糖,吃了我们的药呢,有心慌心跳,有出冷汗的时候,您就拿块糖吃。她说大夫我口特别渴,从来不想吃糖。我说尽管如此,你要预备几块,她还真听我的话,买了几块水果 糖,那个时候只有水果糖,她揣在兜里。

 七天以后,病人来了,还是那两人陪着,往那儿一坐,那天老大夫 没在。她说大夫呀,我在我们那个地方,大概吃药吃了两麻袋了也忍不 住渴,现在吃了你们这个药之后,能够忍二十 分钟不喝水,对我来说这就是进步。我说有效的话,那我们再继续吃吧,我就原文照抄。

我说你这一个星期,有没有出现心慌心跳、出冷汗、手脚发颤的现象?她突然想起来我那天说过这个话,她说没有,从来没有。

这个病人,就这样在北京住了三个月,基本上就这方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变化,中间偶尔有感冒的时候稍稍给她调调方,后来陪着她的人走了,这个人的面色逐渐转得红润,舌逐渐有点苔,吃饭也逐渐增多了,喝水也逐渐减少了,她非常高兴就走了。

等后来我们那位老大夫再来的时候,我告诉她,我说那个病人不是 糖尿病,我们用白虎加人参汤治好了。

 他说我从来没有告诉你白虎加人参汤可以治糖尿病,我之所以可以用于那个神经性多尿证,之所以可以用于糖尿病,是因为病人有胃热而 津气两伤的病机。

 这个时候,我才明白,老师为什么不说他教我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糖尿病。

应当注意,在临床上用方的时候要抓病机,用中医辨证论 治的思路来用经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