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望诊篇 《难经·六十一难》云:”望而知之谓之神。“ 望神 目光、面色、神情、体态,是望神的核心。 神的分类: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 精神状态,面色表现,两目表现,言语呼吸,形态表现。 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 表现: 神志清晰,面色荣润(心气足),含蓄不露。 目光明亮,语言清晰,体态自如。(肝肾精气足)。 反应灵敏,呼吸平稳,肌肉不消瘦。(肺脾精气足)。 得神说明精气充盛,体健神旺,是健康的表现;若病有神,表明脏腑功能不衰,正气未伤,病多轻浅,预后良好。 少神:精气不足,神气不旺。 表现: 两目晦滞,目光乏神,精神不振,思维迟钝,面色少华,色淡不荣,肌肉松软,动作迟缓,声低懒言,食欲减退。 少神多由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退所致,常见于轻病或疾病恢复期;素体虚弱者,平时多出现少神。 失神:即无神,久病虚衰,邪实神乱的重病患者。 久病虚衰表现虚: 两目晦暗,瞳神呆滞,精神萎靡,意识模糊,面色无华,晦暗暴露,形体赢瘦,反应迟钝,低微断续,言语失伦,毫无食欲。 失神提示人体精气大伤,脏腑功能严重受损,机能衰竭,预后不良。 邪实神乱表现实,神昏谵语或昏溃不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两手握固,牙关紧急。 假神:神气暂时”好转“的假象,古人称回光返照,临终征兆。 表现:原本目光晦暗,突然浮光暴露,本已神昏,突然神识似清,本为面色晦暗,突然颧红如妆,久病卧床不起,忽思活动,本不言语,突然言语不休,久不能食,突然索食。 神乱 焦虑恐惧,时时恐惧,焦虑不安,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常见脏躁,焦虑不安。 狂躁不安,胡言乱语,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由痰火扰神所致,常见于狂病。 淡漠痴呆,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由痰浊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常见于癫病,痴呆。 猝然昏倒,突然昏倒,口吐白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醒后如常,由脏器失调,肝风夹痰上逆,阻闭清窍所致,属痫病。 望色 常色,健康人面部皮肤色泽,精神气血津液充盈,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红黄隐隐:胃气充足,精气内含的表现。 明润含蓄:面部皮肤光明润泽,神采内含,说明人 体精气充盛,脏腑功能正常。 主色 人体生来所有,一生基本不变的肤色。 客色 因季节,气候,昼夜等外界因素变动而发生相应变化的肤色。春季面色稍青,夏季面色稍赤,秋季面色稍白,冬季面色稍黑。 病色,疾病状态时面部的色泽。晦暗枯槁,暴露浮现。 晦暗枯槁:面部肤色暗无光泽,胃气不能上荣。 暴露浮现:某种面色异常明显的显露在外。 善色 说明病变尚轻,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能上荣,多见于新病,轻病,易治,预后较好。 恶色 说明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多见于久病,重病,病难治,预后不良。 五色主病,根据患者面部青、赤、黄、白、黑五色变化,侦察疾病的方法。 《灵枢·五色》云:”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亦云:”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 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面色淡青或青黑者。多属阴寒内盛,疼痛剧烈,可见于寒盛所致骤起脘腹疼痛患者,如寒滞肝脉。 突见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凉脉微,多属心阳不振,心脉闭阻之象,可见于胸痹,真心痛等患者。 久病面色与口唇青紫者,多属心气,心阳虚衰,心血瘀阻或肺气闭塞,呼吸不利。 面色青黄,多属肝郁脾虚,血瘀水停,可见于鼓胀或肋下癥积。 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者,多属惊风或欲作惊风之象,可见于高热抽搐患儿。 赤色:主热证,亦可见真寒假热之戴阳证。 满面通红,目赤,为实热证;午后两颧潮红,为虚热证;久病重病患者面色苍白,时而颧赤泛红如妆,游移不定,为戴阳证。 黄色:主脾虚,湿证。 患者面色发黄,多为脾虚失运,气血生化不足;或湿邪内蕴,脾失运化。 面色黄而枯槁无光,称为萎黄,多数脾胃气虚,气血不足,脾胃虚衰,无以运化水谷精微,气血化生无源,机体失养所致。 面色黄而虚浮者,称为黄胖,属脾虚湿蕴,因脾失建运,水湿内停,泛溢肌肤所致。 面目一身俱黄者,称为黄疸,其中黄而鲜明如橘皮色者,称为阳黄,多由湿热蕴结所致;黄而晦暗如烟熏者,称为阴黄,多因寒湿困阻而成。 白色:主虚证(血虚,气虚,阳虚)寒症,失血。 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为血虚证,失血证。 面色白为阳虚证,面色白虚浮为阳虚水泛。 面色苍白(白中透青),亡阳证,或阴寒凝滞,血行不畅之实寒证或大失血之人。 黑色:主寒证,剧痛,瘀血,肾虚,水饮。 面黑暗淡或黧黑(无阳光)为肾阳虚。 面黑干焦(有火)为肾阴虚。 面色紫暗黧黑,伴有肌肤甲错,多属瘀血。 眼光周围发黑,多属肾虚水饮内停,或寒湿带下。 望形态 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体强:形气有余,气血充盛。 体弱:形气不足,气血不足。 形体胖瘦 形体肥胖,肌肉坚实,食欲旺盛,形气有余(胖而能食)。 形体肥胖,肉松皮缓,食少懒动,动则乏力气短,形盛气虚(肥而食少)。 肥人多痰湿。 行瘦食多:中焦有火。 行瘦食少,舌淡便溏,中气虚弱。 久病卧床不起,骨瘦如柴,精气衰竭。 消瘦伴五心烦热:阴虚内热。 瘦人多火。 望态 坐形: 坐而喜仰,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多见咳喘肺胀,水饮停于胸腹所致肺实气逆。 坐而喜俯,少气懒言,多属体弱气虚。 卧不得坐,坐则神疲或昏眩,虚:为气血俱虚,或夺气脱血;实:肝阳化风。 坐时常以手抱头,头倾不能昂,凝神熟视,为精神衰败。 卧式: 卧时常向外,躁动不安,为阳证,热证,实证。 卧时喜向里,喜静懒动,为阴证,寒证,虚证。 蜷卧缩足,喜加衣被,为虚寒证。 仰卧伸足,掀去衣被,为实热证。 咳喘倚息不得卧,卧则气逆;为肺气雍滞,心阳不足,水气凌心或肺有伏饮。 立姿: 站立不稳,伴眩晕,为肝风内动或脑有病变。 不耐久站,站立时常欲依靠它物支撑,为气虚血衰。 两手护腹,俯身前倾,为腹痛之证。 形态 以手护腰,亮腰曲背,行动艰难,为腰腿疼。 行走之际,突然止步不前,以手护心,为脘腹痛或心痛。 行走时身体震颤补丁,为肝风内动。 异常动作 颤动:唇、脸、指、趾颤动。外感热病,动风先兆或筋脉失养。 手足蠕动:手足时时掣动,动作迟缓无力。脾胃气虚,气血生化不足,筋脉失养或阴虚动风。 手足拘急:手足筋肉挛急不舒,屈伸不利。寒邪凝滞或气血亏虚,筋脉失养。 四肢抽搐:四肢筋脉挛急与驰张间作。肝风内动,筋脉拘急。 角弓反张:颈项强直,脊背后弯,反折如弓。肝风内动,筋脉拘急。 循衣摸床:神识不清,不自主地伸手抚摸衣被。病重失神。 猝然跌倒: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痫病。 舞蹈病状:儿童手足伸屈扭转,挤眉眨眼。先天禀赋不足或气血不足,风湿内侵。 望头面 正常囟门:呈菱形,12-18个月闭合,后囟呈三角形,出生后2-4个月闭合,小儿哭泣时囟门暂时突起为正常,6个月以内囟门微陷属正常。 病理囟门 囟填,囟门突起,实证,温病火邪上攻,脑髓有病,颅内水液停聚。 囟陷,囟门凹陷,虚证,吐泻伤津,气血不足,肾精亏虚,脑髓失充。 解颅,囟门迟闭,肾气不足,发育不良,多见于佝偻病患儿。 望发 色泽: 发黄干枯,稀疏易落。精血不足。 小儿头发稀疏黄软,生长迟缓。先天不足,肾精亏损。 少白头伴有耳鸣,腰酸。肾虚。 少白头伴有失眠,健忘。劳神伤血。 小儿发结如穗,枯黄无泽。疳积。 脱发 突然性片状脱发,脱落处显露圆形或椭圆形,光亮头皮而无自觉症状。斑秃,多为血虚受风所致。 青壮年头皮稀疏易落,有健忘,眩晕,有腰酸膝软等表现。肾虚。 头发已脱,头皮瘙痒,多屑多脂者。多为血热化燥所致。 望面 面形异常 面肿 颜面浮肿,发病迅速,为阳水。多为外感风邪,肺失宣降。 颜面浮肿,兼见面色白,发病缓慢,为阴水。多为脾肾阳虚,水湿泛滥。 颜面浮肿,兼见面唇青紫,心悸气喘,不能平卧,多为心肾阳虚,血行瘀滞,水气凌心。 腮肿 痄腮(耳垂)一侧或两侧腮部以耳垂为中心肿起,边缘不清,局部灼热疼痛的状(大头瘟,流行性腮腺炎)。外感温毒邪所致,多见于儿童,属传染性疾病。 发颐(耳前)颧下颌上耳前发红肿起,伴寒热,疼痛(化脓性腮腺炎)。为阳明热毒上攻所致。 面削颧耸:又称”面脱“,面部肌肉消瘦,两颧高耸,眼窝,颊部凹陷,多因气血虚衰,脏腑精气耗竭所致,为失神表现。 口眼斜:口目歪斜不能闭合,又称为”面瘫“,若单见口眼歪斜,患侧面肌痴缓,肌肤不仁,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目不能合,口不能闭,不能皱眉鼓腮,口角下垂,偏向健侧,名为”口僻“,为风邪中络所致;若口眼斜兼半身不遂,多位肝阳化风,风痰阻闭经络所致。 望五官 望目—目色 目赤:双眼或单眼白晴红赤,俗称“红眼”“火眼”,目赤伴见肿痛,多属实热证。 白晴发黄:多为黄疸。 目眦淡白:属血虚、失血、血少不能荣目。 目胞色黑晦暗:多暑肾虚。 黑晴灰白混浊:为目翳,外障眼疾。 望目形 胞脸肿胀:是指上胞下脸肿胀不适。目胞浮肿,为水肿;胞脸红肿,眼脸起疖肿,状如麦粒,红肿痒痛,为针眼。 眼窝凹陷:吐泻伤津,若久病,重病为脏腑精气衰竭,难治。 眼球突出:眼突而喘,属肺胀,因痰浊阻肺,肺气不宣,呼吸不利;眼突颈肿,为瘿病,因肝郁化火,痰气壅结。 目态 瞳孔缩小:多因肝胆火炽,劳损肝肾,虚火上扰,见于中毒。 瞳孔散大:多属肾精耗竭,见于危重患者,是濒死前征象之一。 目晴凝视:固定前视者,称瞪目直视;固定上视者,称戴眼反折;固定侧视者,称横目斜视。目晴凝视多属肝风内动之征。常伴神昏、抽搐。 嗜睡露晴:入睡后眼睛未闭合外露,多因脾虚清阳不升,津液大伤,胞脸失养,启闭失常所致,多见脾胃虚衰吐泻伤津患儿;也有正常外露俗称“羊眼”。 胞脸下垂:指上脸下垂,难以抬举,轻者半掩瞳孔,重者全遮黑瞳,垂闭难张;此分先天和后天,双眼上脸下垂多为先天禀赋不足,脾肾亏虚,睑肌失养所致;单眼上脸下垂者,多因脾气虚衰,脉络失养,肌肉松弛所致。 望耳 耳之色泽 润枯:正常人表现耳廓色泽红润,气血充足的表现;耳廓焦黑干枯,多属肾精亏虚。 颜色:耳廓淡白,多属气血亏虚,耳轮红肿,多属肝胆湿热或热毒上攻;耳轮青黑多属阴寒内盛,小儿耳背红络,耳根发凉,多为麻疹先兆。 耳之形态 耳廓形大:耳廓外形厚而大,属形盛,肾气充足;耳廓肿大,伴见色红,为邪气实,多属少阳相火上攻。 耳廓瘦小:耳廓瘦小而薄,属先天亏损,肾气不足,耳廓瘦削干焦,为正气虚,多为肾精耗损肾阴不足,耳廓萎缩为肾气竭绝。 耳轮甲错:耳轮肌肤甲错,多属久病血瘀。 耳内病变 耳内流脓:耳道内流出脓液,其色或黄或青,其质或稠或稀。称为”脓耳“。 发作急骤,脓液黄稠,耳痛剧烈,属实证,多因风热上扰或肝胆湿热所致; 流脓日久,脓液清稀,耳痛较缓者,属虚证,多因肾阴虚损,虚火上炎所致。 耳道红肿:耳道局部红肿疼痛,突起如椒目状,为“耳疖”,多因邪热博结耳窍所致。 望鼻 鼻之色泽 润枯:鼻端微黄明润,见于新病,为胃气未伤,属病势较轻,见于久病,为胃气来复,属病势向愈,鼻端晦暗枯槁,为胃气已衰,属病重。 颜色:鼻端色白,气血亏虚;色赤肺脾蕴热;色黄为湿热;色青为阴寒腹痛;小儿山根青筋,多因肝经气滞寒凝,肝脾不和、乳食积滞所致。 鼻之形态 鼻头肿胀:若属红肿或生疮,并感疼痛,属邪热盛。常见胃热血热。鼻及鼻周围皮色暗红或血络扩张,伴丘疹,脓包或鼻赘,称为“酒渣鼻”多因肺胃蕴热,瘀血凝滞所致。 鼻柱溃陷:多见于梅毒,鼻柱塌陷,眉毛脱落,麻风恶侯。 鼻翼扇动:鼻孔两翼呼吸急促而扇动,称为“鼻扇”,多属肺热,见于哮病,肺气不宣,呼吸困难的表现。 鼻内病变 鼻流清涕:恶寒发热,鼻塞。风寒表证;若常流鼻涕,量多,经久不愈,多为“鼻鼽”,阳气虚弱所致。 鼻流浊涕:恶寒发热,咽痛,多数风热表证;若常流浊涕,量多不止,气腥臭,常伴头痛,鼻塞,嗅觉减退,为“鼻渊”,多因外感风热。 鼻腔出血:鼻腔出血称为“鼻衄”,多因风热犯肺、燥邪伤肺所致;出血多色红稠多因胃火炽热;血色淡红稀,因脾不统血,血不循经所致; 鼻内赘生物:鼻腔内长无痛感肉状物,为“鼻痔”,撑塞鼻孔,气息不通,多因湿热邪毒壅结鼻窍所致。 望口与唇 望口:心在液为汗,肺在液为涕,脾在液为涎,肝在液为泪,肾在液为唾。 口角流涎:小儿多因脾虚湿盛,成人多因中风口歪不能收摄。 口疮:口腔内膜出现黄白色如豆大,表浅的溃疡点,多因心脾积热,阴虚火旺所致。 鹅口疮:小儿口腔,舌上出现片状白屑,状如鹅口,感受邪毒,心脾积热。 口之动态 口张:口开而不闭,属虚证,状如鱼口,但出不入,肺气将绝。 口噤:口闭难开,牙关紧急,属实证;多因筋脉拘急所致,如痫病,惊风,中风破伤风。 口撮:上下口唇紧聚,不能吸允,小儿脐风。 口振:战栗鼓颌,口唇振摇,疟疾初起。 口动:口频繁开合,不能自禁;胃气虚弱之象。口角掣动不止,为动风之象。 望唇 唇色红润:正常人的表现,胃气充足,气血调匀。 唇色淡白:血虚或失血。 唇色深红:热盛。 唇色青紫:阳气虚衰,血行瘀滞,瘀血证。 口唇青黑:寒盛血瘀,痛极血络瘀阻所致。 口唇樱桃红色:煤气中毒。 口唇干裂:燥热伤津或阴虚液亏。 口唇糜烂:脾胃积热上蒸。 唇内溃烂,其色淡红:虚火上炎。 舌边生疮,红肿疼痛,为心脾积热。 人中满唇反,久病而人中沟变平,口唇翻卷不能覆齿,称”人中满唇反“。脾气将绝,属病危。 望齿与龈 望齿:齿为骨之余,肾主骨生髓。 牙齿形色 牙齿洁白润泽坚固,肾气充足津液未伤。 牙齿干燥,胃阴已伤。干燥轻。 牙齿光燥如石,阳明热盛,津液大伤,干燥稍重。 牙齿燥如枯骨,肾阴枯竭,精不上荣,见于温热病的晚期,严重。 牙齿枯黄脱落,久病骨绝。 齿焦有垢,胃肾热盛,气液未竭。 齿焦无垢,胃肾热甚,气液已竭。 牙齿动态 牙关紧急口噤:风痰阻络或热急动风。 咬牙齘齿:热盛动风,痉病。 睡中齘齿:胃热、食滞或虫积,正常人。 望牙龈 牙龈色泽 牙龈淡红而润泽,胃气充足,气血调匀。 牙龈淡白,血虚或失血。 牙龈红肿疼痛,胃火亢盛。 牙齿形态 齿衄:齿缝出血,痛而红肿:胃热伤络;齿缝出血,不痛不红微肿:气虚或肾火伤络。 牙宣:龈肉萎缩,牙根暴露,牙齿松动:肾虚或胃阴不足。 牙疳:牙龈溃烂,流腐臭血水:外感疫疠之邪,积毒上攻。 望咽喉 肺与喉、鼻相连,故称“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外窍。 健康人咽喉色淡红润泽,不痛不肿,呼吸通畅,发音正常,食物下咽顺利无阻。 咽部深红,肿痛明显:实热证,肺胃热毒壅盛或风热邪毒。 咽部淡红漫肿,疼痛轻微:痰湿凝聚。 咽部嫩红,肿痛不显:阴虚证,肾水亏少,阴虚火旺。 咽喉形态 乳蛾(扁桃体炎),一侧或两侧喉核红肿肥大,形如乳头或蚕蛾,表现或有脓点,咽痛不适为肺胃热盛,邪客喉核,虚火上炎,气血瘀滞。 咽喉腐烂,溃烂成片或凹陷为肺胃热毒壅盛;腐烂分散浅表,肺胃之热尚轻;溃腐日久,周围淡白或苍白,虚证。 喉痈(咽喉炎),咽喉部红肿高突,疼痛剧烈,吞咽、言语困难、身发寒热,为脏腑蕴热,复感外邪,热毒客于咽喉。 成脓,红肿高突,有波动感,压之柔软凹陷为已成脓;压之坚硬,尚未成脓。 伪膜:咽部溃烂处表面所覆盖的一层腐,形如白膜,若伪膜松厚,容易拭去,去后不复生,为肺胃热浊上壅于咽,证较轻。伪膜坚韧,不易拭去,重剥出血或剥去很快复生为重证,多为白喉,因肺胃热毒伤阴,烈性传染病。 犬吠样咳嗽:白喉。鸡鸣样咳嗽:白日咳。 望颈项 外形 瘿瘤(甲状腺肿瘤),颈前结喉处有肿块突起或大或小,或单侧或双侧,可随吞咽而上下移动为肝郁气结,痰凝血瘀,或水土失调,痰气凝结。 瘰疬(颈部淋巴结结核),颈侧颌下,耳后皮膜外,有肿块如豆,累累如串珠,为肺肾阴虚,虚火灼液,结成痰核,外感风火时毒,气血壅滞于颈。 动态变化 颈瘘(鼠瘘),颈部痈肿,瘰疬溃破后,久不收口,形成管道,为痰火久结,气血凝滞,疮孔不收而成。 颈痈(项痈)项部或颈部两侧焮红漫肿,疼痛灼热,甚至溃烂流脓者,为风热邪毒蕴蒸,气血壅滞,痰毒互结于颈所致。 项软,颈项软弱,抬头无力,小儿项软,为先天不足,肾精亏损;后天失养,发育不良,可见于佝偻病患儿;久病,重病颈项软弱,头垂不抬,眼窝深陷,为脏腑精气衰竭之象,属病危。 气管偏移,气管不居中,向一侧偏移,多为胸膈有水饮或气体,或因单侧瘿瘤,肿物等,挤压,牵拉气管所致,可见于悬饮气胸,石瘿,肉瘿,肺部肿瘤等病。 颈脉搏动,在安静状态时出现颈侧人迎脉搏动明显,为肝阳上亢或血虚重证。 颈脉怒张,颈部脉管明显长大,平卧时更甚,多见于心血瘀阻,肺气壅滞以及心肾阳衰,水气凌心的病人。 项强(脖子硬),项部拘紧强硬。 项部拘急牵引不舒,兼有恶寒,发热,风寒侵袭太阳经脉;项部强硬,不能前俯,兼壮热,神昏,抽搐,多数温病火邪上攻,或脑髓有病。 项强不适,兼头晕,阴虚阳亢或经气不利。 睡眠之后,项强而痛,无其它不适,为落枕。 望四肢 外形四肢萎缩,四肢或某一肢体肌肉消瘦,萎缩,松软无力,为气血亏虚或闭络闭阻,肢体失养。 肢体肿胀,四肢红肿疼痛者,热壅血瘀;足部或下肢肿胀,兼全身浮肿,为水肿;下肢肿胀,皮肤粗厚如橡皮,丝虫病。 小腿青筋,小腿青筋暴露,形似蚯蚓,为寒湿内侵,络脉血瘀;膝部红肿热痛,屈伸不利,热痹,风湿郁久化热;膝部肿大而股大腿胫小腿消瘦,称为”鹤膝风“(结核性关节炎),为寒湿久留,气血亏虚。 下肢畸形,直立时两踝并拢而两膝分离,膝内翻(O形腿);两膝并拢两踝分离,为膝外翻(X形腿); 踝关节固定内收,足内翻;踝关节固定外展位,为足外翻。以上均属先天不足,肾气不充或后天失养,发育不良。 异常动态 肢体痿废,四肢肌肉萎缩,筋脉弛缓,痿废不用(痿病,中风)为精津亏虚或湿热侵淫,筋成失养;若双下肢痿废不用,为截瘫病人。 手足拘急,手足筋肉拘紧挛急,屈伸不利,为寒邪凝滞,气血亏虚,筋脉失养。 手足颤动,双手或下肢震颤,镇摇不定,不能自主者,血虚筋脉失养,饮酒过多。 四肢抽搐,四肢筋脉挛急与驰张间作,舒缩交替,动作有力,为肝风内动,筋脉拘急。 手足蠕动,手足时时掣动,动作迟缓无力,似虫之蠕行,为阴虚动风。 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病人神识不清时,不由自主伸手抚摸衣被,床沿,或伸手向空,手指时分时合,为病重失神。 望躯体 扁平胸,前后径小于左右径的一半,为肺肾阴虚,气阴两虚。 桶状胸,前后径与左右径几乎相等,为久病咳喘,肺气不宣。 鸡胸,前后径长而左右径短,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 漏斗胸,胸腹下段及与其相连的两侧肋软骨向内凹陷,先天发育不良。 肋如串珠,肋骨与肋软骨连接处变厚增大,状如串珠,肾精不足,后天失养。 胸不对称,一侧胸廓塌陷,肋间变窄,肩部下垂,肺痿,肺部手术后;一侧胸廓膨隆,肋间变宽或兼外凸,为悬饮,气胸。 乳痈,妇女脯乳期乳房局部红肿热痛,破溃流脓,为肝气郁结,胃热壅滞,或外感邪毒。 望腹部 腹壁膨隆,仰卧时前腹壁明显高于胸趾连线,为四肢消瘦,鼓胀,周身水肿,水肿。 腹部凹陷,仰卧时前腹壁明显低于胸趾连线,形体消瘦,脾胃气虚或吐泻太过;腹皮甲错,深凹着脊,脏腑精气耗竭。 腹露青筋,腹大坚满,腹壁青筋怒张,肝郁血瘀(鼓胀重症) 望腰背部 外形 脊柱后突,脊骨过度后弯,致使前胸塌陷,背部突起,肾精亏虚或后天失养或脊柱疾患。 脊柱侧弯,脊柱偏离正中线向左或右歪曲,为先天不足肾精亏损发育不良,或一侧胸部患病。 脊疳,极度消瘦,脊骨突出如锯齿状,为脏腑精气极度亏虚。 动态,腰部拘急,腰部疼痛,活动受限,转侧不利,为寒湿内侵,跌扑闪挫,血脉瘀滞。 望二阴 望前阴 阴囊肿大,男性阴囊或女性阴户肿胀,为水肿病,疝气,肝经湿热下注。 阴部湿疹,男子阴囊或女子大小阴唇起疹,瘙痒灼痛,湿润或有渗液,为肝经湿热下注,阴虚血燥。 子宫脱垂,妇女阴部中有物突出如梨状,脾虚中气下陷。 望后阴 肛裂,肛管的皮肤全层纵行裂开,伴多发性小溃疡,排便时疼痛流血。 痔疮,肛门内,外生紫红色柔软肿块,突起如痔。 肛瘘,肛痈成脓自溃或切开后,久不敛口,外流脓水,形成管腔。 脱肛,直肠粘膜或直肠反复脱出肛外,轻者便后缩回,重者不能回缩。 肛痈,肛门周围局部红肿疼痛,状如桃李,破溃流脓。 望皮肤 皮肤发赤,皮肤突然鲜红成片,色如涂丹,边缘清楚,灼热肿胀者,为丹毒;发于头面,抱头水丹;发于小腿足部,流火;发于全身,游走不定,赤游丹。发于上部多由风热化火引起,发于下部多因湿热化火,亦有因外伤染毒引起。 皮肤发黄,面目,皮肤,爪甲俱黄,为黄疸;黄色鲜明如橘皮色,属阳黄;为湿热蕴蒸,胆汁外溢肌肤而成。黄色晦暗如烟熏色,属阴黄,因寒湿阻竭,胆汁外溢肌肤所致。 皮肤发黑,面,手,乳晕,腋窝,外生殖器,口腔粘膜弥漫性棕黑色改变,为黑疸(劳损伤肾);周身皮肤发黑,为肾阳虚衰。 皮肤白斑,四肢,面部等出现白斑,大小不等,边界清楚,病程缓慢者,白驳风(白癜风),为风湿侵袭,气血失和,血不荣肤。 皮肤病症 颜色:斑为深红色或青紫色;形状:斑片状斑块,平摊于皮肤,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多因外感温热邪毒,热毒窜络,内迫营血或脾虚血失统摄,或阳衰寒凝血瘀,或外伤血溢肌肤。 颜色:疹为红色或紫红色;形状粟粒状疹点,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因外感风热时邪,或过敏,或热入营血。 疹类 麻疹:疹色桃红,形似麻粒,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延及颜面,躯于四肢,疹发透彻后按出疹顺序消退,多见外感时邪疫毒所致,属儿科常见传染病。 风疹:疹色淡红,细小稀疏,瘙痒不已,时发时止,因外感风热时邪。 瘾疹:皮肤上出现淡红色或淡白色丘疹,大小形态各异,瘙痒,搔之融合成片,高出皮肤,发无定处,出没迅速,时隐时现,为外感风邪或过敏所致。 水疱 水痘,呈椭圆形,顶满无脐,晶莹明亮,浆液稀薄,皮薄易破,大小不等,分批出现,多因外感时邪,内蕴湿热。 白㾦,晶莹如粟,高出皮肤,根部肤色不变,内含浆液,擦破流水,多发颈胸部,四肢偶见,面部不发,消失时有皮屑脱落,多因湿郁肌表,汗出不彻。 热气疮,口唇,鼻孔周围,面颊及外阴等皮肤粘膜交界处,出现针头至绿豆大小簇集成群的水疱,灼热瘙痒,溃后结痂,因外感风温热毒,湿热下注。 缠腰火丹,腰部皮肤鲜红成片,有水疱簇生如带状,灼热肿胀刺痛,因肝经湿热熏蒸。 湿疹,周身皮肤出现红斑,迅速形成丘疹,水疱,破后渗液,出现红色湿润之糜烂面,湿热蕴结复感风邪。 疮疡 痈,红肿高大,根盘紧束,燃热疼痛,未脓易消,已脓易溃,疮口易敛,为阳证,湿热火毒蕴结,气血壅滞。 疽,局部有粟粒样脓头,燃热红肿胀痛,易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患部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难消,难溃,难敛, 溃后易伤筋骨,有头疽,阳证,外感热邪火毒;内有脏腑蕴毒无头疽,阴证,气血亏虚,阴寒凝滞。 疔,患部形小如粟,根深如钉,漫肿灼热,麻木疼痛,多发于颜面和手足,因竹木刺伤,或感受疫毒,疠毒,火毒等邪。 疖,起于浅表,形小而圆,红肿热痛,容易化脓,根浅,脓出即愈,因外感火热毒邪或湿热蕴结。 痤疮,颜面,胸,背等处生丘疹如刺,可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多因肺经风热阻于肌肤,或脾湿蕴热,或风寒与阳热相搏。 舌诊 舌的形体结构 舌上为舌面,舌下为舌底,舌体前端称为舌尖,舌体的中部称为舌中,舌体的后部、人字形界沟之前,称为舌根,舌体两侧称为舌边。 ![]() ![]() ![]() 本文作者|沅意 感谢关注 点赞 转发 在看 学会中医,造福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