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式太极拳的脚下功夫:脚心、脚掌、脚跟——郑曼青大师功夫论证

 思明居士 2024-11-03

杨式太极拳,作为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更是以其刚柔并济、连绵不断的拳风闻名遐迩。而在这套拳法中,脚下的功夫,尤其是脚心、脚掌、脚跟的运用,堪称其精髓所在,是习练者通往太极殿堂的必经之路。


###立身中正,力撑八面,杨式太极拳的风格奥妙在脚心贴地—— 脚踏实地,根基稳固
太极拳讲究“其根在脚”,这一理念在杨式太极拳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脚下功夫不仅是支撑身体的基础,更是力量传导的起点。在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中,无论是前进、后退还是侧行,都要求练习者做到脚心、脚掌、脚跟的密切配合,以实现力量的顺畅传递和身体的稳定控制。

郑曼青的【应敌诀】:太极拳应敌时,一搭手即沾住对手听其劲意,若虚,微向下抚履再微朋送,此时敌手必因自然反应而瞬间虚手变成实手,此即【一搭手即朋住对方直线】,全身中定,以观敌之反应,敌方欲动,我即将全身松至后脚 (或前脚) 涌泉一点上,由后脚涌泉推发劲至前脚涌泉 (或相反,视发或履) ,形于手指或履,或挤按,直接透过所朋住之直线,沉肩坠肘把劲沉入对方,则没有不被击出者,此得机得势之瞬间掌握,还在内力之浑厚与轻灵否?终结一句:【发落点对即成功。】

杨式太极拳杨澄甫立身挺拔,原因是脚心贴地,力撑八面——脚心作为与地面最直接接触的部分,其放松与贴合地面的程度,直接影响到身体的平衡与稳定。在习练过程中,练习者需有意识地让脚心微微内收,仿佛与大地融为一体,通过脚心的感知来调整身体的重心,使之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这种“脚踏实地”的感觉,不仅是太极拳外在表现的一部分,更是其内在精神追求的体现。


### 脚掌轻灵,步随身换,发劲在脚掌,涌泉如水负舟
脚掌在太极拳中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它不仅是连接脚心和脚跟的桥梁,更是身体移动和转换方向的关键。在杨式太极拳中,脚掌的轻灵与灵活至关重要。无论是出步还是收步,都要求脚掌先着地,然后逐渐过渡到全脚掌,这样既保证了步法的稳健,又实现了力量的缓冲与传递。轻轻荡来荡去,即拔其根,采浪花也,得机得势时,用意贯穿敌身看住落点,尽意一荡去,即发跌之也。昔时杨澄辅先师告之,起式打得好,即可应敌也,发劲亦一呼吸而已,吸自然提得人起,呼自能放得人出,一气(柔),一劲(刚),刚柔阴阳相济而已。

同时,脚掌的转动与变化也是太极拳步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转身、侧行等动作中,脚掌需要灵活转动,以配合身体的整体移动。这种脚掌的灵活转动,不仅增强了步法的连贯性和流畅性,还使太极拳的攻防转换更加迅速和精准。

【发劲诀】练发劲时,手不可缩回,彷佛有一筷子置于肘下与腹部之间,以免肘幌动,此不动手,发劲在脚之义也。次言对敌,一对敌即黏住对手直线一点,即可游刃有余,以不变应万变也,此为学太极拳学生所最难突破之一点,无法抓住重心实点也,若懂将劲 “向其实脚涌泉,用朋劲劲意 牢,未必为横臂之朋手,”——“任何手势皆可,以气支称,落于脚掌涌泉,我不费力,却能如水负舟,轻意微拔提敌根,此即抓住对手身体一线也,有此一线,再懂对待之理,发人易也。简言之,全身以涌泉为重心,藉丹田之气朋住,形成内外一气,以意听之,以劲问之,以腰权之,不丢不顶,如波浪起浮,相磨相荡,回荡即履之,四两破千斤也。”


### 脚跟沉稳,力达四梢,刚柔相济在脚跟
太极拳是活的不倒翁。在走化时,要像墙头草,任意随风摇摆。更要像荷花一样有出污泥而不染的风骨志节。在风光明媚的日子里,能保持着宁静高贵。在风雨飘摇中要有一份傲骨,在寒夜苦冷中,要保持自己不失真情。在小小池塘里,要有天仙般的美丽,在辽阔水面上,能迈开自己的胸襟。练拳者能明此理,才能练至,至大至刚。

脚跟作为支撑身体的主要部分,在太极拳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力量的源泉,更是身体稳定性的基石。练拳如在陆地游水。当空气如水。意到气到,时间久了,便会水到渠成。在杨式太极拳中,脚跟的沉稳与扎实是练习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之一。

在出步时,脚跟要先行着地,然后逐渐过渡到全脚掌;在收步时,脚跟也要先离地,再带动整个脚掌离地。这种脚跟的沉稳与扎实,不仅保证了步法的稳固性,还使力量能够顺利地从脚跟传导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太极拳,是动于静中求。外国人,曾在初时称它为影子拳。说对了一半。因它是把自己身体,变为敌人的影子。令他永摸不着,也丢不离。是舍已从人之意。

强者先为守势,弱者取攻势,守者使左右落空略带牵采者得也。攻者以拨靠发放,必须知法,不可自落虚空为得也。太极拳须分一阴一阳之为道,守势为第一。譬如一阳一阴便成为天地否。地天为泰,能守方可言攻,现在要求进步,必须从守方面著手,等於水火既济。(郑曼髯 乙卯春日)


此外,脚跟的沉稳还体现在其对于身体重心的控制上。在太极拳中,重心的转移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脚跟的沉稳与扎实,练习者可以更加精准地控制身体的重心,使之在移动和转换中保持平衡与稳定。同时,脚跟的沉稳还有助于提升练习者的下盘力量,使其在攻防转换中更加稳健有力。
### 综合运用,身心合一
在杨式太极拳中,脚心、脚掌、脚跟的运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太极拳脚下功夫的完整体系。在习练过程中,练习者需要做到脚心内收、脚掌轻灵、脚跟沉稳,以实现身体的平衡与稳定;同时,还需要注重脚与手、腰、身等部位的协调配合,做到“上下相随”、“内外合一”。

一为使「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及控制在我,相沾越轻越妙。粘劲不重於四两。二为「出奇不意」「不遑应付」及增强劲力,出击距离越短越好,不多一寸,在空间时间上力求绵密正确,毫厘不差,所谓丝丝入扣也。三肢体常保松灵,但重心沉落一足,立地生根,(藏於九地)*善守者(孙子兵法)而化打自如,劲自足心起,必须向下踩,如海浪卷至,(动於九天)*善攻者,即中,四正,四隅,或九重天。四切保重心,一动全动,心手足意气劲,内外全到,方能发挥尽致。具体来说,在出步时,练习者要先以脚心引领,使脚掌轻轻着地;然后随着身体的移动和重心的转移,脚跟逐渐着地并扎实支撑身体;同时,手、腰、身等部位也要随之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动作。在收步时,则要先将脚跟轻轻抬起,再带动脚掌离地;同时保持身体的平衡与稳定,为下一个动作做好准备。
通过这种综合运用和协调配合的方式,练习者可以逐渐掌握太极拳的精髓所在——身心合一。在这种状态下,练习者的身体将变得柔软而富有弹性,力量将变得顺畅而连绵不断;同时,其心灵也将得到净化和升华,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 结语
总之,杨式太极拳的脚下功夫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脚心、脚掌、脚跟的密切配合与协调运用,练习者可以逐渐掌握太极拳的精髓所在——身心合一。初松一气往下沉,水火既济暖温温!次松散气行皮毛,疙瘩温热窜全身,软硬交战有痛楚,静待功成解烦忧!再松开始软酥酥,酥软交战味嚼蜡,酥手及肩下涌泉,轻无松软好舒爽!<太极证松歌之二>酥手情境只轻利,松脱方能松乾净,修到此地踏入门,恍然大悟听劲来。

郑曼青太极修练分三阶,三阶再细分三级脱手境地达三阶,三阶一级细品尝滋味酸溜功渐深,上身头脸毛竖起全身力道渐放掉,方悟大师字珠玑。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付出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更需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悟太极拳

生:推手的重要性如何呢?师: 非常重要,不经推手,你就不会有进步。但是注意,我现在告诉你,你最好与一小孩相推。

同一有技巧的大人相推他会用力,你也就会跟著用力。与小孩相推时把他看作是大人。与大人相推把他看作是小孩。这话听起来茅盾其实并不。小孩会提供你一个松的练习伙伴。当你从他的「可松性」中获益时,你可把他看作与你相同,假装他是大人。这就把练习提升到「用」的方面来。现在反过来讲。为甚么要把大人看作是小孩呢?这只是一种轻视的方法,以使我们却除怕意,但这亦不意为这种「勇气」可以真的战胜怕惧。我们在却除惧怕时也去掉傲气。的奥妙所在,并享受到它所带来的身心愉悦和健康长寿的福祉。

(引用郑曼青文字,是网上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