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说说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二段的画线句” 3、“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划线句子很有表现力,请你结合上下文对它做简要的分析。” 上述4个问题,大家是不是很熟悉呢? 没错,这些问题其实就是我们五年级上学期开始,经常考察到的一个阅读题型——修辞手法的作用。 这个题型看似简单,但是代入到特定的情境或者句子中之后,很多同学就会一头雾水。这个时候如果只是套用答题模板,写出的答案就会很生硬。我们要先理解句子内容,再运用积累的知识点作答。 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 比喻: 比喻是把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找出它们的相同点进行比喻,这样我们能更直观地理解作者的意思,让句子更有趣,更有画面感。 举例:《白鹭》这篇文章中,“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就是用比喻(暗喻)手法,强调白鹭不仅外形精致,还充满了诗意。 2. 拟人: 赋予“非人物”的事物一些人的动作、语言等,让它们好像会说话、有感情,这样我们读起来更有共鸣。 举例:《采菱》里,用拟人的手法,让菱角有了人的情感,形象地描绘了菱角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菱角的喜爱。 3. 夸张: 故意把事情或事物的程度说大或者缩小,让句子更有冲击力,让读者印象深刻。 举例:《桂花雨》里,“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用夸张手法强调了桂花香气的浓郁,让读者仿佛能闻到那香气。 4. 排比: 让3个或者3个以上结构差不多的句子排排站,让句子读起来像唱歌一样有节奏,更有力量。 举例:《白杨》的开头,“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这三个“没有”排在一起,突出了戈壁的荒凉,也显得白杨树更顽强。 5. 设问: 先提个问题,然后自己回答,这样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跟着作者的思路走,让文章更有起伏。 在阅读理解中,遇到设问句,我们就要分析作者想强调的内容,或者想引导我们思考的问题。 6. 反问: 用问句的方式来表达一个肯定的答案,语气更强烈,感情更丰富,能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意思。 在阅读理解中,遇到反问句,我们就要分析作者想强调的肯定观点或情感。 修辞手法作用的答题方法 网上关于修辞手法作用的答题模板有很多,但其实按照我的方式,只需要记住这12字即可。熟悉之后再通过自己的理解灵活添加或删减内容。 注:最后一步“找作用”,其实就是该修辞手法本身的作用,直接根据语境套用相应的内容即可。 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喻:让内容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拟人:有利于调动想象,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夸张: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排比: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设问:提醒人们思考,或突出某些内容。 反问: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某种感情基调。 分析修辞手法的范例 按照“12字”答题方法作答 题目一:读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1、《白鹭》这篇文章用了不少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排比和对比。这些手法让文章更有趣,让读者的阅读体验更丰富。 请分析文章中“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 (1)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2)把“白鹭”说成“一首精巧的诗”,(3)让我们能感觉到白鹭不仅外形美,还很有诗意。(4)这种比喻也显示了白鹭在作者心中的美好形象,让文章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更强。 (1)找出修辞手法(找修辞) (2)说明把什么比作什么(找对象) (3)找出比喻对象在句子中体现的特点(找特点) (4)思考作者的表达意图(找情感/找作用) 题目二:在《秋天的怀念》中,作者写道:“秋天的落叶轻轻飘落,仿佛在诉说着离别的忧伤。 ”请问这句话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 (1)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2)将落叶赋予了人的情感,使它们好像能够“诉说”。(3)也写出了落叶的愁绪(4)这样的描述不仅让落叶的形象更加生动,也加深了读者对秋天离别情感的共鸣。 题目三:在《夏日炎炎》中,作者描述:“太阳炙烤着大地,仿佛能将铁熔化。”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如何增强表达效果? 答案: (1)这句话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2)通过夸大太阳的热量,(3)来强调夏日的酷热。(4)这种夸张的描述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夏天的炎热,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题目四:在《时间的价值》中,作者提到:“时间是生命的刻度,是历史的见证,是未来的钥匙。”这句话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它的效果是什么? 答案: (1)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2)通过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3)强调时间的重要性。(4)这种排比的使用让句子节奏感强烈,加强了对时间价值的强调,使文章的表达效果更加突出。 题目五:在《知识的力量》中,作者问道:“知识能改变命运吗?当然能,它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它的用意何在? 答案: (1)这句话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2)通过提出问题并立即给出答案,(3、4)引起读者的注意,并引导读者思考知识的重要性。这种设问的使用使得文章的论点更加鲜明,增强了说服力。 题目六:在《环保的重要性》中,作者反问:“我们难道能忽视环境的恶化吗?”这句话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它如何影响读者的感受? 答案: (1)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2)通过提出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3)强调环保的重要性。(4)这种反问的使用让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加深了对环保问题的认识和紧迫感。 记住这12个字, 做好修辞手法作用的题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