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老师: 第三部分,杜威说每个人和别人共同生活中得到的教育和有意识的教育年轻人,这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 他说:从间接的教育到正规的教育有着明显的危险。参与实际的事务,不管是直接或者间接的在游戏中参与,至少是亲切的、有生气的。在某种程度上,这些优点可以补偿所得机会的狭隘性。与此相反,正规的教学容易变得冷漠和死板——用通常的贬义词来说,变得抽象和书生气。
那么经验的形成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直接经验,叫做中学,交往中学。一种是间接经验,就是通过阅读和学校学习来学,通过书本来学,通过听课来学,这是间接经验。 在第二部分,他讲的,交往沟通本身的教育性,他其实讲的是在做中,交往中去学习。然后到这一部分,他又引入了间接的经验的学习,正规的学校学习。然后他比较这两者的优劣。 我们知道直接经验有缺点,就是效率不高。间接经验也有缺点,就是抽象与否,书生气。这是它的一个区别。 这个里面,有一句话很有意思, 他说:低级社会所积累的知识。就是一个以直接经验为主的社会里面,学校还没有出现以前,知识还没有被系统化传授之前,人们的知识是师徒制,是直接传递的。这是低级社会,它是付诸实践的;这种知识被转化为品性。这种知识,是道德的。 这句话是啥意思?知识跟道德有啥关系?我们经常讲“言传身教”,学校的学习类似于言传,生活中的学习,交往中的学习,或者是直接学习,类似于身教。那我们想象一下,后者是不是很容易被转化为品性呢,或者是后者,就是自带品性的。而前者没有。 你跟一群高尚的人在一起,你会无形中,通过交往,学到德性。别人跟你讲做人的道理,哪个会转化为品性? 有一年在成都的国培上,我做学术主持的时候点评过一篇文章叫《小英雄雨来》。当时是王文丽老师在上,课上的很好。我在讲学的时候,我讲了一段话。我说《小英雄雨来》这个文本是有漏洞的。 这个文本的漏洞在哪里?在于它的第二部分,雨来是不可能喜欢读书的。雨来喜欢读书,违背了雨来的性格逻辑。为什么呢?因为雨来是个调皮的孩子,这种孩子获取经验不是通过阅读,而是通过交往。雨来的学习方式更多的是直接经验,而不是间接经验。 雨来的顽皮,跟小朋友在一起打打闹闹,冲突,无法无天,去探险,这些东西恰恰培养了雨来的刚毅,责任感,让雨来在面对日本鬼子的时候,他更容易保持坚毅的品格,品性。所以,品性跟知识的获取方式是一致的,因为在间接经验当中,知识被符号化会丧失活力,无法运用,这是纸上谈兵的危险。
区别在于哲学家是据此生活,“我给别人讲的,我就据此生活”;而哲学教授是靠贩卖知识谋生。这是两类人。 我们现在的孩子不喜欢课,原因是什么?是知识脱离了孩子的生命、生活,知识本身被体制化了,变得没有生气了,变死了。孩子在背诵记忆,知识没有跟孩子生的生活打通,知识丧失了活性,没有办法变成孩子的力量。我们今天就是这样的,最后出来都是孔乙己。 我们要平衡,当我在讲到这两者之间平衡的时候,大家想到了什么?你是不是想到一个人,怀特海,浪漫、精确、综合。你会想到苏霍姆林斯基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理解了我们的德育,我们的班级,为什么要以师生关系和共同生活作为基础。生活跟关系被破坏了,我们的德育就被破坏了,我们的教育就被破坏了。所以德育也好,教学也好,来自于生活,又回归生活。 我们延伸一下,大家理解一下,比如我们今天语文老师多,我们单元备课,我们单元教学的问题在哪里?我是眼看着很多人在讲语文要素,讲单元教学,他讲坏了,讲错了,为什么?因为我们把目标聚焦到了语文要素上,我们没有把目标同时聚焦到人文主题上。 我们现在学校没有生活。就跟养鸭厂一样,弄个笼子,一人一个笼子,一个桌子,坐在那里,天天喂题,孩子哪有共同生活,哪有幸福可言?这样的孩子将来怎么可能有创造性?
就是我们首先要有共同生活。共同生活具有价值观的倾向性,精神生活的倾向性。我们可以把学校里面的共同生活,更多的理解成精神生活。 那么一个班级,一所学校,你的公共生活,你的精神生活,包含了哪些东西?比如说从消极方面来讲,师生关系。这个消息不是贬义词,消极是基础层面的意思。师生关系,同学之间的关系。积极的方面,比如说是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共读,共写就是一间教室的公共生活。大家一起来讨论,而不是积累好词好句,写读后感。 大多数事情程序化的,不用消耗大家的精力,但是少数事情你要抓住契机,让它变成班级发生的机会。这样的话呢,班级发生的事情可能是不好的,但是你利用它让所有孩子得到了成长,你就把危机转化成了契机。这就是共同生活。 主持马老师: 感谢魏老师! 魏老师好,马老师好。我今天听这个听得非常兴奋,因为魏老师讲到的这几个点,把我们之前的很多,对新教育也好,对全日制美的课程也好,包括我们学到的整本书的共读,自由写作,这些课程就是又加深了一次对这些课程的理解。 之前我们拿到这些课程的时候,就像是一个间接经验,就是我们拿到的是一个符号,一个概念。我们看到的自由写作,我们看到的整本书共读,我们看到的晨诵,经过今天这样一说的话,如果我们没有去经过我们的实践,甚至有可能是一次又一次的实践,这些东西就没有成为我们的直接经验。 接下来我想问一个问题。我昨天和雨萱她们在讨论的一个话题,我们现在在学习的这个过程,包括我们现在两年多以来,从苏霍姆林斯基,到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包括在这期间跟着魏老师读了一大批的这个书,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就有一个极大的困惑,就是我们是不是也迈过了直接经验这一层,而直接到了那种,获得别人告诉我们的间接经验。 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特别是我这两天又在在读那个干老师的《教育成全生命之美》的这本书,里面就提到了,儿童的这个认知的童年期,他就是对天地万物的这种浪漫的感知,那么他绝对不应该过早的用科学的概念来取代。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就感觉到我自己的学习好像就是没有那么快的,或者说我并不是说很着急的去转换,就是好像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多东西都比较混沌。 举个例子来说,自由写作。我自己做了两期,上一个学年的跟孩子们一起做了一期。我没有真切的感受到那种共同生活,但是你说完全没有,也不是,就是也跟几个孩子之间,有一个小群体之间也形成了这种共同的,他能够表达他自由意志,我们之间有很好的这个师生关系。但是想要达成这种比较理想状态下的那种共同的生活,我觉得还是有距离。 然后今年我在实现自由写作课程的时候,之前我又带上了整本书的供读,那这一届的学生的,这样我们这个上学期是写了一个学期,然后这个学期是第二个学期。第二个学期我就有意识的去渗透班级里面共同的发生了共同事件的一些话题,那么经由这些话题再抵达他们的自由写作,好像这种感觉要比上一届又更深入了一些。 是这样的,逃不掉的。其实你对共同生活一旦真正理解了,你做整本书共读,自由写作,包括整本书共读的读写结合,你就活了。因为你头脑里面很多语文教学的东西就会清楚了。 马老师: 这个共同生活就是在做中慢慢建立起来的。就像咱们在这个咖啡馆里面共读,咱们这种共同生活也不是一开始就已经建立的,也是在逐步的形成中。 对,因为大家一旦我们共读过足够多的书,我们去共同语言了。有很多概念已经成为我们下一步读的一个先前经验,一个背景。
后来为什么杜威他会在中国,他会遭受到批评就觉得作为过于儿童为中心,过于活动化,然后过于重视儿童当前的经验。我觉得那是,因为杜威他没有,就是因为教育的发展,他到现在为止他都在一个发展的过程中,所以后来我觉得其实杜威,在中国落实的这个问题,其实我觉得,现在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更好的解决办法的。
因为他首先我觉得它最宝贵的地方就是打破了行为主义的这种束缚,这是我当时读的。 那我也知道,因为我也在一线代课,所以我知道我们当前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就是教育变得越来越狭隘,越来越丧失了生命力,丧失了知识诞生时候的那种活泼的场景。 所以这个时候,当社会,社区,家庭,他根本就没有共同生活,那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学生厌学,心理问题频发,我我们就很郁闷,我们会觉得这理论和现实之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鸿沟,所以我觉得确实就是我们的,我们被异化,我们在体制之中,我觉得这是一个因素。 当时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的时候,我觉得这本书很好,然后我是怎么去理解它的?我就用了两年的时间,把整个中国史和世界史,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里面的那种理论方法,把这个课整个背下来了。之后,我知道这是一种浪费,但是同时我也知道这是一种营养。 因为当我背下来之后,我就有资格和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去对话了。我就知道他哪里是在我们的教学中,他的优势是什么,但是同时他遮蔽了什么。我觉得就是我们就是在用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躬身承担的这样的一个过程,在慢慢的做。 我们和魏老师一起做学校的时候,我们本来想着我们想用课程去改造一个学校,后来发现限制性的因素太多了,我们改变不了一个学校,后来我就觉得那就改变一个教研组吧,后来也发现改变不了的。 最后,我发现,当扎根教室的时候,就是自由写作了,演讲课程了,还有就是带着孩子读书,还有真正的每一节课,认认真真的对待每一节课。课程落地,精准反馈,就是让孩子提升这种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就忽然觉得,其实先改变自己,我们真的可能就是理想,有时候很宏大,但是在改变自己,改变身边的遇到的这个非常珍贵的伙伴,还有我们遇到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就是一种共同生活。 我们简化一下,就是这个问题。当然我们的过程当中省掉了背景,否则共同就没完没了了,对不对?但后面,一旦杜威跟其他人开始对话,我们就会深入到背景,必要的时候就把背景能够拎上来。 马老师: 读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这一个版本,我读了几遍,第一章没有怎么读懂。然后今天听解读之后,也有一些打通,觉得在第一章的理解上面,还是会知道他讲的大概是一个什么东西。 我自己以前在教书的时候,因为本身是一个社恐,不是很善于表达的,那我就会特别强调,我讲给学生的东西,必须我先理解,要打动孩子的东西,必须打动我。如果没有打动,没有搞明白,我就花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材。当我真正的理解了以后,我再跟孩子上的时候,我就是自由的。这个时候孩子一听,那大家可以围绕着知识,就像教学勇气里面讲的,大家围在篝火的周围,那这也是一种共同生活。 吴老师: 魏老师还讲到,就是说教学的起点是人文主题,终点也是人文主题,现在很多的教研,会忽略这一块,会更多的把这个目标聚焦在知识与能力这一些方面,然后去做一些研讨,教研方面就是往这个方面去走。人文主题,至少我们在公开课上面看到的就是这种人文主题的涉猎,就会呈现的比较少,那么这一块去怎么样去做呢? 魏老师: 其实就跟刚才讲项目化学习也好,人文主题,这些东西它其实是一个逻辑,你只要知道了教学论认知上的基本的逻辑,这些东西是一个意思,他是在一定的时候把词语给换了。
抽象化的知识,就是为了解决具体的问题。没有具体的问题,抽象化的知识,只是基于背诵,他是没有价值的。所以我们要在教材里,我们要找到那个任务、任务群也好,要找到那个项目,要找到那个包含交集点的现象,它是教学的起点。 我们最后总结,让我们做一个觉醒者,做一个勇敢的行动者,自由者,从点燃知识,发现知识的魅力,点点亮经典,发现经典的魅力。就像魏老师把杜威这本书点亮一样,我们也用同样的方式点亮一本经典的童书,或者点亮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让我们的孩子发现他的魅力! 魏老师: 对道德的理解是一个谱系。我们在不同的层面运用道德的时候,我们是在这个谱系里面的某一个阶段。比如说,因为我在用自由来讲道德的时候,其实我用的是康德的;如果是苏霍姆林斯基,他这个道德是一种向上感;那如果是孔子呢,孔子怎么讲道德?你会发现它是一个谱系,所以孔子在讲道德的时候,孔子用了一个词叫“仁”。那么“仁”的起点是什么?道德的本源是什么?儒家给的东西是什么?孟子给的是四心,孔子在怎么讲?孔子讲到的仁,指的是我们对天地万物的敏感,叫不麻木,所以我们一句话叫麻木不仁。就是我们的起点,是对天地万物自然不麻木。那么我们对花草,虫鱼都不麻木,我们对人,自然也不麻木。这就从自然我们的对象世界带到了人的世界,然后在演化的过程当中,有一些价值观就被凝固下来。这些价值观被凝固下来的时候,比如“孝”、“忠孝”被凝固下来,它就成为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但它不是道德原初的意思。 你比如我们今天能讲“忠”吗?而且今天的“孝”跟那个时候的“孝”发生变化了,因为道德的含义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在演进。每一个时期道德的含义都在变化。每一个时代的价值观都在变化,这个变里面又有不变的。比如说儒家的,从王阳明一直到新儒家,他每一次都有一个对道的重新解释,这就叫道可道,非常道。
否则的话,我们就变成了把孩子教得很僵化,你要听父母话,对父母要孝顺,顺就是孝。我们今天讲孝顺,这样的对不对?肯定不对了,今天的亲子关系,什么是道德的?重新要讲。 感谢这位老师的提问,那我们今晚的共读就到这里,让我们一起期待下一期的共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