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碗面的烟火》

 夏子木M 2025-02-21 发布于甘肃

20世纪80年代,日子过得简单而朴实,虽不乏艰辛,但家庭的温暖让我倍感安心。奶奶总是提前预留些面条,我早上起来自己动手。我的做饭生涯就是这样开始的。烧水面,放一点点腌制的酸菜,便是一顿美味的早饭。这样的日子贯穿于我的中学时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下厨做饭不再是偶然为之,而是自然而然地融入了生活。每到亲戚家做客,熟悉之后,总会不自觉地走进厨房去看看,毫无半点的违和之感。

近期,在照顾家人的时日里,每天看到炉灶上跳跃的蓝色火焰,听到锅碗瓢盆清脆的碰撞声。就在这样的日常中,某一瞬间,“君子远庖厨”这句话突然跃入脑海如闪电般击中我的思绪,带着神秘力量,促使我重新思考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于是,我停下手中的动作,拿起手机,借助人工智能,了解到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其基本的含义是有道德的人应该远离厨房,深层次现了儒家的仁爱之心核心是孟子为劝谏齐宣王施行仁政的隐喻,并非字面意思那么简单

我就站在那儿,思绪万千这句温故的话,在历史长河打磨,原含义渐淡化

眼里的厨房已不只是炒菜做饭的地方,更像是一个满载着温度与情感的精神空间。时下的“庖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指烹饪之事,更是生命生生不息的劳动精神与无私奉献品格的深刻写照。

比如,张大爷一辈子守着几亩薄田,无论寒暑,精心照料庄稼;李师傅在嘈杂的车间里日复一日,用熟练的双手组装着产品;王老师几十年如一日,用智慧和汗水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他们正是现实中的“庖厨人”

如今,当机器取代这样的身影,当家里的灶火预制流水线吞没美团等外卖取代,我们失去的岂止是土腥味”,那些曾被孟子劝离庖厨的君子们,是否正以效率之名,将生命的温度一同放逐?

我们在思考现代“庖厨”现象带来的种种问题时,不妨从古代先哲那里寻找答案。

老子的智慧穿越千年,提醒着我们,“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莫要过度追逐稀缺之物,挤占生命呼吸空间

当人们沉迷在食欲的极度满足中,追求那些稀有的、名贵的食材,而忽视了对稀有物种的破坏;当厨师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将食材雕琢成精美的造型,忽略了食物本身的营养用餐环境同样如此,当奢华装修、天价餐具与过度服务堆砌在一起无不凸显出由“难得之货”异化出的所谓“高贵”。这种“精致的庖厨”不再是单纯的烹饪行为,而是异化为对“难得之货”的追逐。它不仅让人们在物质上过度消费,更在精神上使人陷入虚荣和浮躁,逐渐忘记了饮食的初衷,甚至少有时间和家人“一碗面”带来的温馨

当我们的指尖划过屏幕检索时,忽然惊觉数字洪流中的代码,正在慢慢侵蚀书卷上的墨痕。那些被智能设备省去的时间,我们真的用来培育精神了吗?那些用虚言美化,用自欺精美包装的食料,真的遵循了生命衍生的自然法则了吗?我们真的明白“见素抱朴”才是生命中最珍贵的吗?

反观当下,庄子若见工业化庖厨,回顾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或许不忍直面……工业化的庖厨里,分解的何止是食材,更是对生命完整性认知的割裂。流水线上的预制菜,碾碎了萝卜的土腥,掐断了腌菜的絮语,最终沉默在标准化的包装里。儿时母亲那句土腥味里才养人,如今听来,竟成了对生命完整性的最后抵抗。

在这个充满矛盾与悖论的时代里,“君子”之影难精致庖厨灶台上的烟火气平凡可见,饱含着人的温暖与生命的厚重

现实中的缩影,构成了各自生命的基座

我们需要选择以坦诚、敬畏的心态去面对每一次挑战。

人间烟火,本无玄奥。它是奶奶面条上的温度,是母亲腌制缸里的菜叶,是张大爷弯腰时抖落的麦穗,是李师傅掌心磨钝的老茧。当我们用“智能”省去腌菜的时辰,用“效率”碾碎麦穗的金衣,灶台上的火,便只剩工业代码的冷光。不如用家里的老锅——盛得下滚油,熬得住文火,让土腥与菜叶,慢慢沁成生命的底色。

火点燃了,水就沸了。

所谓人间烟火,不过是灶前一碗滚烫的面条——当热气裹着麦香升起时,等待的人暖了,最朴实的牵挂,便映在晃动的面汤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