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愠课堂 2025-04-19 发布于广东

《老子·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第二章》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shì),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十一章》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甲骨文“又”像伸手抓持的样子,是“有”的本字。《説文解字》又,手也。象形。三指者,手之列多,略不过三也。本义:抓、持,持有。后加“月(肉)”造“有”,突出“手持肉食”的形象。在远古时代,肉食是生存资料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因此古人以“拿着肉”表示“持有”的意思。

篆文“月”与“肉”字形仅有细微不同:“月”字内部是平行的两横,“肉”字内部是“仌(bīng)”(两“人”相叠)。但二字后来都简化成“月字旁”。所以,汉字的“月字旁”有部分表示“肉”。“有”下面的“月”是“肉”的意思。

在中国的哲学里“有”与“无”是最基础的一对概念,用以描述事物变化发展的状态。

老子在其经典的哲学著作《道德经》里提出: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段话的意思是:与“无”是思想意识发展变化的最基本状态。思想意识从没有任何概念开始识世界上的所有事物。在认识程中产生的概念是进一步认识万事万物本质规律的基础。

所以,对事物没有任何概念就会引发们探索的欲望。对事物有一定的概念进一步刺激人们深入研究,获得更接近本质的认识。

有和无这两个思维过程都以认识事物为目,只是不同阶段我们给们不同的名称。结果都是获得对事物更深入的认识。    

对未知事物的认识发展产生了概念。对这些概念继续研究思考,获得更深入的认识。不断地发展认知是我们理解纷繁复杂事物背后的本质规律的必经之途,也是思想之美的本源。

老子认为:“有”与“是(思想)变化发展过程的两个状态

在刚接触时对未知事物完全没有概念——这是人们认识所有事物的开始。通过认识对新事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就会产生相应的概念。但概念并不是认识的最终结果,而是更深入认识的基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深入,永无止境的。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宝贵之处不在于知识技能的高下、不在于智慧的深浅、不在于所创造的文明有多辉煌,而在于是否具备从“无”到“有”,从“有”到“无”持续发展的能力。

能够不断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发展的思想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有智慧的思想。

所以,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的“”既指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知发展,更指具有“玄之又玄”特征思维的美妙。

思维之美不单是思维结果的精妙绝伦、叹为观止,更是思维过程不断发展所展现的强大生命力。

详细讲解请点击链接:正解汉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