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呕逆的辨证

 益康态 2025-04-29 发布于湖北
呕逆是中医临床常见的症状,包括呕吐(胃内容物上逆而出)和呃逆(气逆上冲喉间有声)。其病因复杂,涉及寒热虚实及多脏腑功能失调。以下从鉴别分类、四诊要点、辨证分析及医案示例系统阐述。

一、鉴别分类与病机特点

(一)实证类呕逆
1. 寒邪犯胃
●特点:突然发作,呕吐清稀痰涎,呃声沉缓有力,遇寒加重,得温则减。
●病机:寒凝气滞,胃失和降。
●舌脉:舌淡苔白滑,脉弦紧。
2. 胃热炽盛
●特点:呕吐酸腐,呃声洪亮,口渴喜冷饮,便秘尿黄。
●病机:热蕴胃腑,胃气上逆。
●舌脉: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3. 痰湿中阻
●特点:呕吐痰涎,呃逆频作,胸脘痞闷,头身困重。
●病机:痰湿壅滞,阻滞气机。
●舌脉:舌胖苔白腻,脉濡滑。
4. 食积内停
●特点:呕吐未消化食物,嗳腐吞酸,脘腹胀满拒按。
●病机:宿食停滞,胃气不降。
●舌脉:舌苔厚腻,脉滑实。
5. 肝气犯胃
●特点:呕吐酸苦,呃逆连声,情绪激动后加重,胁肋胀痛。
●病机:肝郁化火,横逆犯胃。
●舌脉:舌边红苔薄黄,脉弦。
(二)虚证类呕逆
1. 脾胃虚弱
●特点:呕吐时作时止,呃声低微,纳呆便溏,四肢不温。
●病机:中焦虚寒,升降失司。
●舌脉:舌淡苔白,脉细弱。
2. 胃阴不足
●特点:干呕或呃逆短促,口干咽燥,饥不欲食。
●病机:胃失濡润,虚热上扰。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二、四诊特点与辨证要领

(一)
●面色:寒证面色苍白,热证面红,虚证萎黄。
●舌象:白苔主寒,黄苔主热;厚腻为痰湿,裂纹为阴虚。
●呕吐物:清稀属寒,酸臭属热,夹食物残渣为食积。
(二)
●声音:呃声高亢有力为实证,低沉断续为虚证。
●气味:酸腐味多属食积,腥臭味提示瘀血或重症。
(三)
●诱因:饮食不节(食积)、情志失调(肝郁)、外感寒邪(寒证)。
●伴随症状:寒证喜温,热证喜凉,虚证乏力,痰湿困重。
(四)
●脉象:滑脉主痰湿食积,弦脉主肝郁气滞,细弱脉主气血不足。
●腹部触诊:脘腹冷痛为寒证,拒按为实证,喜按为虚证。

三、辨证分析过程

1. 辨虚实寒热
●实证:病程短,呕逆剧烈,脉实有力。
●虚证:病程长,反复发作,脉虚无力。
●寒证:遇寒加重,呕吐物清冷。
●热证:口渴喜冷,呕吐物酸臭。
2. 定位与病因
●病位在胃:以脘腹胀痛、纳呆为主。
●涉及肝胆:胁痛、口苦、脉弦。
●累及脾肾:久病伴腰膝酸软、五更泄泻。
3. 病机推导
●气逆来源:胃气上逆(直接病机),肝气横逆(间接影响)。
●兼夹证候:如痰瘀互结(舌紫暗有瘀斑)、寒热错杂(舌红苔白)。

四、诊治示例医案

医案1:外寒内饮型呕吐(小青龙汤证)
●主诉:淋雨后突发呕吐清水,伴恶寒无汗。
●查体:舌淡苔白滑,脉浮紧。
●辨证:外感寒邪,水饮内停。
●治法:解表散寒,温化痰饮。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麻黄6g、桂枝9g、干姜6g、半夏9g)。
●疗效:1剂后呕吐止,3剂痊愈。
医案2:肝胃郁热型呃逆(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
●主诉:呃逆频作1周,情绪烦躁,口苦胁痛。
●查体: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肝火犯胃,胃气上逆。
●治法:疏肝清热,降逆止呃。
●方药: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半夏12g、厚朴9g、黄连6g、吴茱萸3g)。
●疗效:3剂后呃逆减半,7剂症状消失。
医案3:胃阴不足型干呕(麦门冬汤证)
●主诉:反复干呕3月,饥不欲食,口干舌燥。
●查体: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胃阴亏虚,虚火上炎。
●治法:滋养胃阴,降逆和胃。
●方药:麦门冬汤加减(麦冬30g、半夏6g、人参9g、粳米15g)。
●疗效:5剂后干呕缓解,续服10剂巩固。

五、总结与临证要点

1. 鉴别关键:需区分呕吐与呃逆的病位差异,实证多责之肝胃,虚证多责之脾肾。
2. 用药特色:寒证用生姜、丁香、吴茱萸;热证用黄连、竹茹;痰湿用半夏、陈皮;虚证用人参、白术。
3. 调护建议:实证忌油腻生冷,虚证忌辛辣燥热;情志不畅者需配合心理疏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