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13时56分,立夏节气至。 古人云:“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 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立夏标志着春日的尾声与盛夏的序幕。 ![]() 在传统文化中,立夏对应十二消息卦—乾卦。 立夏进入夏季,阳光充足,气温炎热,草木茂盛,大地生机勃勃。 一候蝼蝈鸣,蝼蛄开始在田间、池畔鸣叫。 二候蚯蚓出,地下温度持续升高,蚯蚓由地下爬到地面呼吸新鲜空气。 三候王瓜生,王瓜在立夏时节快速攀爬生长。 乾卦象征阳气盛极,寓意巅峰与物极必反的转折。 立夏标志季节更替,盛夏正式启幕,气温渐升,雨水增多,农作物迎来旺盛生长期。 人们于立夏举行“迎夏”仪式,寄托丰收祈愿与美好期望。 ![]() 随着夏季气温渐升,暑热如期而至,人们尤为关注三伏天的到来。 古人常以立夏当日的风势、云象、物候为依据,推测后续气候的旱涝冷暖,进而规划农事与起居,由此衍生出众多俗语。 ![]() 谚语有云:“立夏无雨三伏热。” 意思是,立夏之日如果天气晴朗,没有雨水降临,意味着盛夏三伏骄阳似火,炎热难挡。 ![]() 按照传统的说法:立夏若在农历三月,就被称之为早立夏,夏季高温可能比较少。 若在农历的四月,则是属于晚立夏,那么高温可能会集中于盛夏。 今年立夏时间是5月5日,按农历算是四月初八,算是一个“晚立夏”。 ![]() 今年7月20日入伏,8月19日出伏,三伏天时间为30天。 气象预测2025年夏季气温将较常年偏高0.5-1℃,华北、黄淮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40℃以上极端高温。 这一结论,与农谚还算吻合。 无论天气如何变化,提前了解三伏时间、掌握防暑降温方法、合理调整饮食起居,都能帮助我们更加从容地应对炎炎夏日。 ![]() 传统中医认为,夏季主“长”,阳气逐渐旺盛,新陈代谢开始增强,人体也需顺应阳盛阴虚的变化,重视养护。 那么,立夏时节,该如何养生,保护身体健康呢? ![]() 吃立夏饭的传统,据说是对立夏时节田野里各种丰盛收获的回馈,一直延续至今。 立夏饭通常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 另一种是用糯米搭配着豌豆、蚕豆、春笋、胡萝卜、香菇等佐料煮成的“五色米饭”。 既是尝鲜,也能帮助健脾开胃,增强身体抵抗力 。 原料: 粳米150g、糯米150g、火腿100g、春笋100g、豌豆100g、蚕豆100g、香菇3朵。 做法: ① 糯米提前浸泡3小时,香菇提前泡发,春笋、豌豆焯水备用; ② 将火腿、香菇、春笋、豌豆、蚕豆,翻炒出香味,所有食材倒入电饭锅煮饭; ③ 饭煮好后焖一会儿,搅拌松散即可。 ![]() 老人们说“立夏吃了蛋,天热不疰夏。” 立夏吃蛋不仅象征夏日平安、生活圆满,更是夏日的一道滋补佳品。 蛋清味甘、性凉,可以清肺利咽,清热解毒;蛋黄味甘、性平,可以滋阴养血,润燥熄风,健脾和胃。 原料: 带有分心木的核桃壳6-8个,鸡蛋6个,酱油适量、盐少许。 做法: ① 核桃壳清水浸泡15-30分钟后,大火煮开,转小火煮20分钟,晾凉。 ② 然后把带壳的鸡蛋放进去,加入适量酱油和盐,大火煮开,转小火煮6、7分钟。 ③ 用勺子轻轻把鸡蛋敲开一点裂缝,再煮10分钟即可。 ![]() 立夏过后不久,将要迎来小麦的丰收,吃立夏面蕴含着五谷丰登的美好祝福,也寓意夏天身体健康不生病。 立夏吃面,其实也很符合养生之道,春夏交替时,肠胃处于敏感时期,吃些面食更容易消化,有利于身体健康。 原料: 鲜面条,猪瘦肉,尖椒,葱姜,生抽,料酒 做法: ① 面条煮熟,过两遍凉水后捞出来控去水,拌入植物油和酱油; ② 瘦肉切成粗丝,放葱姜、生抽、料酒拌匀,再放1勺植物油拌匀,尖椒去蒂去籽后切成粗丝; ③ 肉丝煸炒至变色,倒入尖椒炒到断生; ④ 倒入面条,加盐调味,中大火煸炒均匀。 ![]() 立夏后,雨季暑湿来势汹汹,脾胃虚寒的人群会感觉肚子胀,胃口差。 而四神汤由茯苓、莲子、山药、芡实组成,能健脾益胃。 脾能运化水湿,脾好了,运化水湿的能力自然也就强了。 但需要注意:虚寒者忌服。 原料: 山药片、莲子、芡实、茯苓各15克 做法: ① 食材清洗干净,芡实、莲子、茯苓提前浸泡1小时;② 加清水2000毫升,大火煮开,小火煮40分钟; ③ 加少许冰糖调味,再继续用小火煮10分钟即可。 ![]() 51万年历小编 立夏到,盛夏始!愿你你在盛夏的序章里,拾翠寻芳,拥抱每一寸希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