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记载: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脉轻取重取都是微小细小之脉,微小说明挠骨动脉里面的血液不足,血液少则送到体表的津液就少,紧是还有点紧绷的意思,虽然脉微小但力量上还有点劲,这是什么原因呢。 大概就像寒冷造成的。寒冷会收缩血管,收缩血管会使血管变细,即使血不足,仍然能充盈收缩血管,所以脉紧。麻黄汤脉浮紧,这个紧是汗腺闭塞了,无法排汗,也是血管充盈血液的表现。 外证身体不仁,身上麻,但不疼,疼是压力造成的,全身的压力造成酸痛如麻黄汤症,局部循环不畅的压力造成芍药症的痉挛痛。脉微四肢疼要考虑当归四逆汤。 麻是缺乏营养造成的,例如趴桌子上睡觉,压着血管了,血液循环不畅,起来胳膊麻了,大家都有过这个感受。 条文比较简单,身体出现了类似寒造成的结果,血管收缩了,体表整体津液供应不足,皮肤敏感性降低,麻木。冬天手冷的麻了,也是这个病机。 我们看方子。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组成,方子也简单,桂枝汤打底,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 方中桂枝我的观点桂枝的作用在任何方中都是振奋胸阳的。胸阳正常的情况下,用桂枝振奋胸阳后,能快速的把津液推向表,也把药力推向表。例如桂枝汤,新加汤,麻黄汤等等。同时也能通过提振胸阳配合茯苓利尿,苓桂剂,五苓散等。 胸阳不足的时候则振奋胸阳,恢复胸阳。例如胸阳不足的心悸,桂枝甘草汤。胸阳不足的气上冲,苓桂剂,桂枝加桂汤。胸阳不足的乏力头汗的柴桂姜。等等 黄芪本经,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补虚,小儿百病。现代研究,能提升血氧,中等利尿作用,等等。特别是能使管状血管和肾脏血管扩张,并使全身末梢血管扩张,皮肤循环畅盛。 可见,黄芪补气的作用,是提升血氧。同时黄芪可以扩张血管,特别是体表末梢血管,让皮肤循环顺畅。这也能解释,为什么黄芪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提升体表的循环能力,最大量的运送津液到体表修复组织,也解释了黄芪托肌长肉的机理。营养充足也解决恶风的问题。黄芪对于表的作用,估计都是通过扩张血管提振循环实现的。 综上本方就好解释了。姜草枣让脾胃生成更多津液,桂枝振胸阳把药力推到表,黄芪扩张血管加速循环,输送到表更多的津液,也循环更快,群药共济,修复麻痹的组织,恢复神经感受。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去掉甘草?为何倍生姜? 甘草能拉长药效,但把药力削峰填谷,麻其实是挺严重的状态,严重的麻持续无法缓解的下一步往往就是组织坏死了。所以去掉甘草,毕其功于一役快速输送营养,打通不畅的末梢循环。同时这样也才能把增加的生姜的药力带到体表温煦组织,解除寒的病机。 生姜,三两以下仲景都是用于刺激胃的,顺便配合热药温一下上焦协助推动津液到表。三两以上,不配合桂枝的话,作用多是全力刺激胃,温中的同时增加胃的吸水作用,例如生姜泻心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等。 如果大量的生姜配合了适量的桂枝,则是在桂枝振胸阳把津液推向体表时,生姜的药力也走向体表,热性刺激性送到体表温煦体表,解除寒的状态,就像热敷能改善微循环一样。例如黄桂五,新加汤等。所以这里倍生姜,是配合黄芪温煦体表解除麻木。 姜草枣生液,桂推津液和生姜白芍黄芪的药效到表,黄芪扩张血管加速末梢循环,生姜温煦体表组织,白芍解除局部痉挛。没有一味多余的。 所以这个方子的辩证特点,是脉微身体麻,没有里证,没有里证,没有里证,这种情况直接原方。有里症的一定要配里药,特别是脾胃问题,没有生化之源,只用黄桂五搞不定的。 冻伤,从原理分析看,临床上对严重的冻伤会有很好的作用。和当归四逆汤相鉴别。当归四逆也是脉微,但主证是疼或者手脚末端冷,而不是麻,本质是循环堵了,不畅是次要的,所以用当归四逆以通为用。 面瘫,如果脉偏弱麻,黄桂五的机会大。面瘫不要去加蝎子,蜈蚣,忍冬藤这些东西。黄桂五核心逻辑可以理解为加速和温化外体表的末梢循环,加速用黄芪,温化用生姜,扔一堆偏凉的药进去徒生掣肘。 体表问题还有一个是恶风。严重的恶风也是体表缺乏营养的表现,可以考虑黄桂五,不过桂枝加黄芪汤更合适,因为恶风没有麻那么严重,并且有了甘草可以提供持续的药效,仲景的方子也有度的问题。 恶疮,外伤,无法收口。麻得凶的也就容易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否则直接上桂枝加黄芪汤,再就是这种情况要考虑淤血和里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