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气分治,通常而言,有三气处于天之气,即司天之气、左间之气以及右间之气;与此同时,也有三气处于地之气,像在泉之气、左间之气以及右间之气。这种天地间六气的分布,构筑了客气的六气分治之基本架构,这一基本架构所表明六气之间是空间上的并列关系,而非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关系,这是理解六气分治的关键前提。 为了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这一概念,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设想:把地球视为处于宇宙中心位置的巨大球体,天空就如同蛋清一般包裹着地球。天之六气环绕着地球的外部进行着有序的上下循环运行。这种运行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遵循着某种内在的规律。当我们知晓某一年对应的是天干地支的时候,六气的位置排列就变得既定了。诸如司天之化,在泉之化,间气之化、木运司气之化等诸多气象相关的变化情况,都可以依据特定的理论和方法推断出来。 这里需要着重指出“在泉”表述的深刻内涵。那就是将其表述为“在泉”而非“在地”是有原因的。因为“在地”,可能被误解为仅指地面之上,而“在泉”实际上是指圆形地球我们看不到的另一面,那里同样存在着地面与天气相互作用的空间和气机变化。 所谓本乎天者,就是指司天三气;本乎地者,则是指在泉三气。司天三气和在泉三气共同构成了一个年份的六节,影响着万物的生长过程。在这一年中,六气相互配合、协调,影响着万物的生长、化育、成熟、收藏。 从不同的视角去审视六气,会发现它有着丰富多样的表现。从六气“时化之常”的角度来看,呈现出和平、暄、炎暑、埃溽、清劲、寒雰这六种不同时令的变化;从六气“德化之常”的角度而言,便有了风、热、火、湿、燥、寒这六种气候的变化;从六气“气化之常”的角度来讲,就有了生、荣、长、化、收、藏这六种植物生长收藏等物候的变化。(关于时化之常、德化之常、气化之常,可参考《六元正纪大论》)。同样地,司天和在泉的六气共同构成了一个年份的六节,在这些节段影响下,万物化育生长,并且万物在这种有序的气象节律影响下,化生出酸、苦、甘、辛、咸五味,化生出青、黄、赤、白、黑五色等状况,这正是六气分治与气候、物候、人体化生之间紧密联系的生动体现。 |
|
来自: yinweiming77 > 《第七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