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最早记载于《阴阳十一脉灸经》,称为“不卧”。 《黄帝内经》中有关于失眠的记载,称为“不得眠”“目不暝”等。中医认为,“阳不交于阴”是不寐的根本病机。失眠的发生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尤其与心、肝、脾、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衡有关。此外,饮食不节、劳逸失度、情志失调等因素也可引发失眠。中医强调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调理脏腑功能,恢复机体平衡,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失眠问题。 病因分型 1.肝郁化火型 病因:多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郁而化火,上扰心神所致。 人群:长期处于压力大、情绪紧张状态的人群。 调理思路:清肝泻火,舒缓情绪。 食疗代表方: 菊花茶(菊花10g,绿茶5g,开水冲泡代茶饮。) 复方玫瑰花茶(菊花6g,玫瑰花6g,莲子心6g,冰糖适量,开水冲泡代茶饮) 2.痰热内扰型 病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导致痰湿内生,郁而化热,上扰心神所致。 表现:失眠多梦,胸闷皖痞,痰多口苦,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人群:多见于肥胖、饮食不节的人群。 调理思路:清热化痰、和胃安神 食疗代表方: 竹沥粥(鲜竹沥30ml,粳米50g,冰糖适量,一同煮粥即可。) 竹茹汤(竹茹15g,加水煎汤饮) 3.心脾两虚型 病因:久病体虚、或思虑过度,损伤心脾,导致心失所养,神不守舍。 表现:多梦易醒,心悸健忘,面色萎黄,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淡苔薄,脉细弱。 人群:多见于长期熬夜、过度劳累或慢性疾病患者。 调理思路: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穴位按摩:三阴交(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针灸:取穴组1:印堂、厥阴俞。取穴组2:百会、脾俞。取穴组3:关元、厥阴俞。三组穴位交替使用,间隔2-3天。 食疗代表方: 莲子桂圆粥(去心莲子10g,桂圆肉10g,红枣5枚,粳米50g,一同煮粥即可。) 茯苓龙眼粥(茯苓30g,龙眼肉30g,粳米50g,冰糖适量,一同煮粥即可。) 4.心肾不交型 病因:肾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亢,导致心肾不交。 表现:心烦不寐,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人群:多见于更年期人群或长期熬夜者。 调理思路: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食疗代表方:百合莲子汤(百合10g,去心莲子10g,冰糖适量,一同炖煮即可。) 5.胃气失和型 病因: 表现:皖腹痞闷、食滞不化、嗳腐吞酸、大便臭秽、食少纳呆、舌红苔厚腻、脉弦或滑数。 人群:多发生在饮食之后 调理思路:和胃降逆 食疗代表方: 焦三仙茶(焦神曲12g,焦麦芽15g,焦山楂15g,炒莱菔子15g,陈皮9g,煎汤煮沸后去渣代茶饮) 6.痰湿阻滞型 病因: 表现:入睡困难、头面昏沉、身体肥胖、舌淡暗台白厚腻、脉濡滑。 人群:多见于肥胖人群 调理思路:和胃降逆 食疗代表方:半夏秫米汤(清半夏15g,薏苡仁30g,煎汤饮) 声明: 本文部分选自:《中国中医药报》2025年2月7日,于晓;中国中医药报》2025年4月24日,李旭红 本公众号所分享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发布内容若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可随时和我们联系。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