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衡道丨病例】一例SMARCA4表达缺失,IN11未缺失的上皮样肉瘤

 周周的图书馆 2025-05-16

上皮样肉瘤(ES)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少见的极具侵袭性的软组织肉瘤。多发群体为20-40青壮年男女患病比例为21。今天的干货,是由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高宇慧老师带来一例SMARCA4表达缺失,IN11未缺失的上皮样肉瘤病例,与大家分享。

图片

陕西省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

住院医师   高宇慧

 病例信息:

男,67岁,患者自诉发现左肩胛骨周围包块2月余。

 CT检查显示:

左侧肩胛骨周围见软组织肿块影,最大横截面面积为8.9cm×5.9cm,周围软组织稍肿胀,邻近肩胛骨体骨质局部缺失;左侧胸膜外可见多个软组织结节影,较大者约4.3cm×3.9cm;双肺多发小结节影,边界清晰。


 镜下表现:

肿瘤细胞呈片状、巢团状生长,细胞异型性显著,瘤细胞呈梭形或卵圆形,部分呈上皮样,细胞圆形体积大,胞浆丰富,染色质呈空泡状,核仁明显,伴大量坏死及凋亡,核分裂象易见。


图片

图1:可见肿瘤细胞不规则巢团状排列,位于促结缔组织间质中,可见淋巴细胞浸润,左下角可见小灶坏死区(×200)

图片

图2:可见大片肿瘤性坏死区域,部分瘤细胞呈梭形(×200)

图片

图3:高倍镜可见瘤细胞呈上皮样或胖梭形,体积大,胞浆丰富,嗜酸性,核呈空泡状,核仁明显,部分核偏位,呈横纹肌样形态,核分裂象可见(×400)

图片图4:免疫组化AE1/AE3局灶阳性

图片图5:免疫组化 CD34阳性

图片

图6:免疫组化 CD31局灶阳性

图片

图7:免疫组化 Vimentin阳性

图片

图8:免疫组化 ERG阴性

图片

图9:免疫组化 INI1未缺失

图片

图10:免疫组化 SMARCA4表达缺失

图片

图11:免疫组化 Ki67增值指数约80%

 最终诊断:

SMARCA4缺失性肿瘤,分型倾向近端型上皮样肉瘤。

 免疫组化结果:

CK(AE1/AE3)(灶 ),CD34( ),SMARCA4(蛋白表达缺失),CK8/18( ),TTF-1(灶 ),EMA( ),Vimentin( ),Claudin4( ),ERG(-),Glut-1(-),INI-1(蛋白表达),CK7(-),CK5/6(-),CK20(-),LCA(-),S100(-),CD31(灶 ),FLI-1(-),STAT6(-),SOX2(-),SALL4(-),Ki-67(约80% )。




讨论



上皮样肉瘤(Epithelioid Sarcoma,ES)是一种瘤细胞分化方向尚不明确的恶性肿瘤,有INI1蛋白表达缺失。

好发部位:根据发生部位分为远端型(即经典型,主要位于四肢的末端)和近端型(发生于盆腔、躯干和臀部),远端型以手腕部多见。

经典型:

润性生长,瘤细胞呈结节状或花环样排列,中央可见地图样坏死,类似肉芽肿性病变。

肿瘤由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共同组成,上皮样细胞通常位于中央,呈多边形或卵圆形,胞质丰富,嗜酸性,细胞核呈空泡状,可见小核仁;梭形细胞常位于周边,可显示席纹状。

核分裂象通常较低。

肿瘤周围常存在慢性炎症细胞浸润。间质可见嗜伊红色的胶原纤维,少数病例可见钙化或骨化。

血管瘤样型:

瘤细胞结节中央伴有明显的出血和囊性变,似扩张的血管。

纤维瘤样型:

结节状排列不明显,以梭形细胞为主,细胞具有轻度核异型,瘤细胞之间可见较多的胶原纤维束;坏死少见。

近端型:

 男性多见,多为软组织深部肿块,呈多结节性或者巢团状,以上皮样细胞为主,梭形细胞少,常伴有坏死。

② 上皮样细胞大而圆,有明显的异型性,染色质呈空泡状,可见明显的核仁。

③ 部分区域可见横纹肌样瘤细胞,当横纹肌样瘤细胞较多时,可称为具有横纹肌样形态的上皮样肉瘤。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瘤细胞AE1/AE3、EMA、CK7、CK19和vimentin常阳性,50%-70%病例CD34阳性,95%以上显示SMARCB1(INI1)表达丢失;一般不表达CK20、desmin、NF、CEA、CD31。极少病例SMARCB1(INI1)表达保留,研究中发现,在这些SMARCB1/INI未丢失的上皮样肉瘤病例中发现了肿瘤细胞伴有横纹肌样特征。文献进一步报道了部分INI1保留的上皮样肉瘤病例显示SMARCA4/BRG1、SMARCC1/BAF155或 SMARCC2/BAF170完全缺失。

分子标记:

95%以上可见SMARCB1(INI1)基因缺失,而部分未缺失病例,肿瘤细胞出现横纹肌样特征。

治疗:将肿瘤完整切除,依据临床情况必要时辅以放疗和化疗。

预后:肿瘤侵袭性强,更易复发和转移;肿瘤常常沿筋膜或肌腱播散;5年生存率为45%-70%。

 鉴别诊断

梭形细胞滑膜肉瘤:多发生于大关节,肿瘤细胞大小一致,梭型或者短梭型,核卵圆形,核仁不明显,胞质稀少,细胞重叠,呈片状、鱼骨样排列,免疫组化AE1/AE3、EMA、CK7、CK19和vimentin常阳性;一般不表达CD34、desmin。分子遗传学SS18-SSX1/2/4基因融合。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镜下肿瘤细胞呈梭型或者上皮样(类似横纹肌母细胞),呈束状、片状排列,胞浆丰富,可见大小不等的空泡,类似原始的血管腔,可见奇异形的细胞核,间质可见出血、囊性变及钙化等,核分裂少见。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ERG,CD34,CD31,FLI-1(至少需要1个以上的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阳性),少数病例TFE3弥漫核阳,CK、SMA可局灶或弥漫表达,分子检测约85%-90%存在WWTR1-CAMTA1基因融合,小于5%病例存在YAP1-TFE3基因融合。

梭形细胞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黑色素瘤类型,其特征是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梭形形态,并呈片状和束状排列,瘤细胞呈细长梭形,胞核呈椭圆形至细长,呈轻度至中度多形性,核仁不明显,极少数表现出明显的核异型性,并伴有异型巨核细胞。由于缺乏传统的黑色素瘤细胞学特征,常需利用细胞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方式与其他肿瘤进行鉴别。免疫组化显示HMB45、S-100、SOX10、Melan-A阳性,不表达AE1/AE3。

上皮样血管肉瘤:肿瘤呈结节状或者分叶状生长,细胞呈上皮样,圆形、多边形或梭形,胞质丰富、嗜酸性,核大、核仁明显,核分裂象易见,可见微小腔或者空泡,内含红细胞,部分区域可见分支状的血管腔隙。肿瘤内常见出血和坏死,间质可有淋巴细胞浸润及含铁血黄素沉积。免疫组化CD31、ERG、FLI1阳性,无INI-1表达缺失。

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又称上皮样肉瘤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瘤细胞胖梭型,部分呈上皮样,上皮样细胞可呈上皮样肉瘤样细胞或横纹肌母细胞样;偶见局部的胞浆空泡提示血管内皮细胞分化;核分裂象少见,通常少于2/10HPF;免疫组化CD31、ERG、FLI1阳性,表达AE1/AE3,但不表达其它上皮标记(EMA等),部分表达SMA、EMA,不表达CD34,无INI-1表达缺失。分子遗传学上出现SERPINE1-FOSB或ACTB-FOSB基因融合,可区分上皮样肉瘤。

参考文献: 

[1]软组织肉瘤诊治上海共识2020版
[2]WHO Classification of Soft Tissue and Bone Tumours 5th Edition
[3]王坚,朱雄增.《软组织肿瘤病理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
[4]Kohashi K, Yamada Y, Hotokebuchi Y, et al. ERG and SALL4 expressions in SMARCB1/INI1-deficient tumors: a useful tool for distinguishing epithelioid
sarcoma from malignant rhabdoid tumor[J]. HumanPathology, 2015, 46(2):225-230.
[5]Kohashi Kenichi,Yamamoto Hidetaka,Yamada Yuichi et al. SWI/SNF Chromatin-remodeling Complex Status in SMARCB1/INI1-preserved Epithelioid Sarcoma.[J] .Am J Surg Pathol, 2018, 42: 312-318.


设计:鹏飞

编辑:yy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