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学医那阵,有个姓吕的中医大夫,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嘴上经常挂着一句口头禅:“上热下寒,中间有块黏痰。”他经常用这句话戏谑熟悉的人,也用这个方法治病。 我们做乡村医的就问他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他说,我说了你们也不见得会懂。上热,就是上焦有一些热的症状;下寒,就是下焦有一些寒的症状;中间,就是脾胃这个部位痰湿瘀浊阻滞不通。打通中焦瘀堵,上下气机交流,清升浊降,病就好了。 当初他还背了一句经典“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我们像听天书,一点都听不懂。感觉人家懂得多,有水平,令人羡慕不已。 他的诊桌上放着几本《名老中医之路》,他翻开书中介绍著名伤寒学家李克绍教授的文章,得意地说:“他是李克绍教授的学生。”也许是名师出高徒的原因,他在我们县里是相当有名望的。 全县十几个老中医当中,他是唯一的经方中医,也是唯一的一位全科医生。其他,要么说是擅长妇科,要么说是擅长疡科。那个时候,没有一周坐诊几天的说法,都是除了礼拜天天天坐诊。他的办公室人最多,一周六天下来,几乎天天都是二三十号人。 唐山大地震发生后,我们那里有不少医生去了唐山医疗救助,我年龄小,技术也不行,医院说你在家里帮着吕大夫处理病号。人少了,他自己写方;人多了,我就帮着抄方。 有些汤头歌诀就是那时候背上来的,像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桑菊饮、瓜蒌薤白白酒汤、柴胡桂枝汤、四君子汤等,背得滚瓜烂熟。 他临床善用经方,偶尔也会用时方。毕竟是乡镇医院,大部分都是农村病号,有时也用中成药应付。 那个年代,上热下寒这个名词还不流行,也没有几个懂的,更没有现在这么多的病人。但是,能用到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病人并不少。吕大夫经常说,这个病号是“柴桂姜”,那个病号也是“柴桂姜”。每天都会碰到五六个“柴桂姜”证病人。而且,效果都是出奇的好。 我不明白,怎么会有那么多“柴桂姜”证的病人。他把“柴桂姜”适应症说了之后,着重讲了一下干姜。 干姜是这个方子里的一味重要的药物,没有它中焦的寒湿祛除不了,上焦和下焦就无法沟通。 他的解释是,农村人饥一顿饱一顿,吃饭无规律,冷热不忌,夏天天热口渴,冰棍一吃好几根,冷水一喝一水瓢。时间长了,就把胃给冻坏了,胃气不降,上下的路就被堵塞了。还有一些人,贪吃贪喝,胃消化不了,把胃撑坏了。胃这个大门一关,上面的下不来,下面的上不去。慢慢就形成了天地不交泰,上面热下面寒。 干姜是一味大热的药物,可以除沉寒痼冷,还有一个特点,放在胃里就温胃,哪里也不去。医书上说“守而不走”。《神农本草经》说:“生姜能通神明,干姜能温中。”《药类法象》:“治沉寒痼冷,肾中无阳,脉气欲绝。黑附子为引,多用水同煎二物,名姜附汤是也。亦治中焦有寒。”理中汤和黄芽汤理中焦都离不开干姜,就是为了让它把胃给温暖起来。 关于上热下寒,有几个方子很喜欢,一个是乌梅丸,一个是柴胡桂枝干姜汤,还有栀子干姜汤和甘草泻心汤。 乌梅丸专门写过一篇文章,今天说说#柴胡桂枝干姜汤。有人说会用这个方子,它就是一个神方。 这是张仲景《伤寒论》中的一个方子,用于少阳热、太阴寒。 柴胡桂枝干姜汤原方: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现在量:柴胡40g、桂枝15g、干姜30g、栝楼根20g、黄芩15g、牡蛎10g、炙甘草10g。水煎二次分服。 冷水800毫升,浸泡半小时,大火烧开,转小火煎剩400毫升,去渣,再煎剩300毫升,每次100毫升,一日三次。 临床使用好此方的关键要加附子6—10g。明白我写上面《药类法象》的意思了吧。 脾寒重:干姜增至15g,加白术10g。水饮多:加茯苓15g、泽泻10g。郁热明显:黄芩加至15g,加炒栀子10g。失眠加龙骨10g,百合20g。 《伤寒论直解》:伤寒五六日,厥阴主气之期也。厥阴之上,中见少阳,已发汗而复下之,则逆其少阳之枢,不得外出,故胸胁满微结;不得下行,故小便不利:少阳之上,火气治之,故渴;无枢转外出之机,故不呕:但头汗出者,太阳之津液不能旁达,惟上蒸于头也;少阳欲枢转而不能,故有往来寒热之象也:厥阴内属心包而主脉络,故心烦。此病在太阳而涉厥阴之气,不得少阳之枢以外出,故曰此为未解也。 用柴胡、桂枝、黄苓转少阳之枢,以达太阳之气;牡蛎启厥阴之气,以解胸胁之结:蒌根引水液以上升而止烦渴;汗下后中气虚矣:故用千姜甘草以理中。 柯韵伯认为:“此方全是柴胡加减法,心烦不呕而渴,故去参夏加栝楼根;胸胁满而微结,故去枣加蛎;小便虽不利而心下悸,故不去黄芩不加茯苓;虽渴而表未解,故不用参而加桂,以干姜易生姜,散胸胁之满结也”。 厥阴病的特点是半表半里虚寒、上热下寒、冲逆明显。柴胡桂枝干姜汤重在祛半表半里寒(厥阴病)。 《伤寒论》第147条,原文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条文的意思是说本来是太阳病麻黄汤证已经发汗,期间又用了下法,形成小柴胡证,寒热往来,胸胁满结,口渴但渴而不呕,口苦,心烦,但头汗出,小便不利,大便溏稀。 《金匮要略·疟病》附方(三):“柴胡桂姜汤方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效”。柴胡桂枝干姜汤,服一剂如神。医圣唯一对这个方子做出这么高的评价。 刘渡舟先生认为本方治胆热脾寒。胆热:少阳郁火循经上扰,见口苦、心烦、头汗出;脾寒:误下伤脾,寒饮内生,见便溏、不欲饮冷、腹中冷痛;津液不足:发汗误伤津液。 临床上一旦出现以上方证,不管是什么病,不管是什么人,果断应用,必有立竿见影之效。 为了识证更方便更简单,刘渡舟提炼出两个症状作为主证:口苦和便溏。 也有人认为便溏不一定都有,主证应该为:口苦口干,下腹部喜暖畏寒或者下肢喜暖畏寒。 抓主证就是抓龙头,可以单刀直入老巢。 该方六经皆入,核心病机为: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虚实并存。 胡希恕应用此方常和当归芍药散合方,作用靶点偏于半表半里的阴证。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的疾病,都是病程日久,病情复杂,身体以疲劳乏力,面色萎黄,情绪低落,身体各种症状很多,既有浑身肌肉骨节酸疼的太阳证,又有口干口渴,心烦燥热的阳明证,口苦口干,头晕目眩,失眠多梦的少阳证,又有大便稀溏不成形,食少恶心肠胃虚弱的太阴证,六经病几乎都占全了。 痤疮及一些慢性的皮肤病,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使用概率较高。一些慢性痤疮的患者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的机会非常多,而且疗效非常好。 看看身边失眠的人,十个有九个都是阴阳不调、冰火两重天。用别的方子效果一般,或许柴胡桂枝干姜汤就能一打就中。 治疗属于寒证的乳腺增生,宜先用柴胡桂枝干姜汤走厥阴、宣郁结、化痰饮,后用调肝汤温冲任、和血散结,即先开后合,始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临床用方,除了抓上面两个主证外,还可以对症状进行细化,这样更便于精准用方,提高疗效。 ![]() 上热:上半身常有口干口苦、心烦、胸胁胀痛、背部发热等热症。 下寒:下半身却表现为四肢冰冷、心下痞闷、小腹胀满、便溏等寒症。 不管舌苔多黄多厚,舌质是淡的。也有说舌质一定要红,苔腻而不是干燥苔。左手脉一般多弦细。右脉滑实有力。尺脉多沉紧。 安徽中医张贺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用方指征是:口苦、口干、口渴、头汗出、怕冷怕风、脚凉、四肢凉、白天困、大便稀、大便干、大便先干后稀、腹胀、梦多等。据称,一个月内用于50多位患者,只有一例无效。 只要符合这个阴阳失调,寒热错杂的病机,都能用这个方。学会了这个方就等于半个中医。别人用小柴胡打天下,你就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汤漫游世界。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柴胡桂枝干姜汤犹如春天的明媚阳光,帮您驱散体内久积的阴霾与寒邪,让您重新充满活力! 医案: 多年的头汗出,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愈 徐某,男,57岁。头出汗多年,经常一吃饭就头上冒大汗。喝过虚汗停颗粒,喝过玉屏风,桂枝汤也用过,都不见效。 症状:头上出汗,脾性急,吃面条要带着手巾,冬天也照样出汗,只是头上出汗,脖子以下不出汗。心烦,口渴,大便不干。舌质淡红,舌中竖裂纹,脉弦滑。 辨证:胆热脾寒。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60g、桂枝20g、干姜10g、黄芩15g、天花粉30g、生牡蛎10g、炙甘草10g。3剂,一天一副。 冷水600毫升,泡15分钟,煮开再煮20分钟,去滓重煎,剩300毫升。每次100毫升,一天三次。忌:辛辣食物、饮酒,冰镇冷饮。 治疗效果:一副见效,三副痊愈。半年后,头汗又出,但不甚严重,再服再效。 ●文中提到的所有药方,请大家切勿随意自行服用,务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
|
来自: 阿弥陀佛cq1zp7 > 《寒,热,夹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