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脾汤 《备急千金要方》:治下久赤白连年不止,及霍乱,脾胃冷,实不消。 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寒热并进补兼泻,温通寒积振脾阳。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临熟下大黄。 ![]() 方解 方中附子配大黄为君,用附子之大辛大热温壮脾阳,解散寒凝,配大黄泻下已成之冷积。芒硝润肠软坚,助大黄泻下攻积;干姜温中助阳,助附子温中散寒,均为臣药。人参、当归益气养血,使下不伤正为佐。甘草既助人参益气,又可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协力,使寒邪去,积滞行,脾阳复。 【方义】本证多由脾阳不足,阴寒内盛,寒积中阻所致。治疗方法以攻下冷积,温补脾阳为主。寒实冷积阻于肠间,腑气不通,故便秘腹痛、绕脐不止;脾阳不足,四末失于温煦,则手足不温;脉沉弦而迟,是阴盛里实之征。本方证虽属寒积便秘,但脾阳不足是为致病之本,若纯用攻下,必更伤中阳;单用温补,则寒积难去,惟攻逐寒积与温补脾阳并用,方为两全之策。方中附子配大黄为君,用附子之大辛大热温壮脾阳,解散寒凝,配大黄泻下已成之冷积。芒硝润肠软坚,助大黄泻下攻积;干姜温中助阳,助附子温中散寒,均为臣药。人参、当归益气养血,使下不伤正为佐。甘草既助人参益气,又可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协力,使寒邪去,积滞行,脾阳复。 ![]() 当归建中汤医案 高某,男,89岁。 患者诉20多年来大便秘结,长期自服番泻叶、西药果导片以助通便。两周前便秘加剧,自服前药无效,就诊于省级医院中医科某主任,诊为“麻痹性肠梗阻”。该医先予增液承气汤加味不效,复改用大柴胡汤加减,病人只通了非常少量的大便,脘腹胀满比之前更严重,痛苦不堪,慕名求诊于我处。辰下:大便不通,脘腹胀满,不饥,不欲食,食入不久则呕出,口苦,畏寒肢冷,神疲嗜睡,舌淡红而略暗,苔黄腻而润,脉弦大而长。查体:BP200/120mmHg(追问病史,患者因这几天饮食难进后、自己停用降压药),腹部按压不痛,轻叩呈鼓音。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30年,血压最高180mmHg,平素规律服药,收缩压控制在130mmHg以下。 西医诊断:麻痹性肠梗阻。 中医诊断:便秘:脾阳虚证。 治法:温补脾阳,理气通便。 处方:温脾汤加减。炮附子9g,干姜9g,肉桂粉3g(冲服),公丁香5g,小茴香9g,益智仁9g,潞党参15g,云茯苓15g,陈皮9 g,厚朴9 g,枇杷叶15g。2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饭后分服。并嘱患者记住一定要加服降压药。 二诊: 2017年2月13日,立春。患诉服药后,两天内排了软便10余次,不硬、不稀不溏,便色漆黑(嘱其送去进行粪常规化验,大便隐血阴性),食欲渐开,精神转佳,肢体转温、不畏寒,舌淡红,苔黄腻渐减。血压降至150/95mmHg,脉转弦,已无长大之脉。原方去厚朴3剂。嘱其服完这3剂中药后不必再来复诊,自己去药店买香砂六君丸调理一段时间即可,并嘱其不要停服降压药。 按语:患者有习惯性便秘20年余,此次加剧两周伴不饥食少;按中医虽仍诊断为“便秘”,但从西医诊断标准诊断为“麻痹性肠梗阻”。 麻痹性肠梗阻是肠梗阻的一种常见类型,大多原因比较明确。由于神经抑制或毒素刺激以致肠壁肌运动紊乱,使肠蠕动丧失,以致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但无器质性肠腔狭小,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 中医认为,便秘之症,多实多热,故一般治法或苦寒泻下,或甘寒润肠,方用承气、大柴胡、增液汤、脾约丸等。但亦有脾胃阳虚、中气不运、传导失职之便秘,方用补中益气丸、四君子汤、理中汤、温脾汤加减,根据脾胃阳气的亏虚程度的择方而治之,此不可不知也。 此患者原来应为肠燥有热之便秘,但因为年老体衰,再加久服番泻叶、西药果导片,损伤了脾胃阳气,导致脾胃阳虚,中气不运,传导失职,故便秘。前医先用增液承气汤甘苦寒,复用大柴胡汤苦辛寒,脾胃之阳愈发受伤,故脘腹胀满益甚,不饥食少。口苦、苔黄腻而润,不是热,乃胃之浊阴上逆也。畏寒肢冷,神疲嗜睡,舌淡红而略暗,均阳气虚衰之候。老人年逾耄耋,动脉严重硬化,又突然停服降压药导致血压高涨,此乃脉弦大而长之因也,故不能作为本病之凭,当舍脉从症。 以炮附子、干姜、肉桂、益智仁温脾阳,以潞党参、茯苓、丁香、小茴香温胃阳;陈皮、厚朴理脾胃之气以助运,肺主一身之大气,肺气行则周身气不滞,故加枇杷叶。 为何病愈后用香砂六君丸善后调理,而不用补中益气丸?患者有严重之高血压,用补中益气丸补气且升阳,恐致肝阳愈、而血压愈高而难制也。此处方用药之细微之处也。 ![]() 马某,女,30岁。述便秘9天,伴有腹胀略痛,纳呆多汗。缘9天前顺产一男婴后至今未排便,曾用开塞露通便,效果不显,仅解出几粒粪结如羊矢,痛苦异常。因外出不便,发来舌相求诊。面白唇淡,舌淡暗,苔中略白。 方如下: 制附子30g(先煎),炮姜20g,炙草20g,大黄5g(后下),党参30g,当归10g,白术70g。3剂。 服完一剂大便渐通,三剂服完诸症均除。后以原方去大黄三剂固本。 按语:思此妇人产后气血大亏,脾阳不足,寒从中生,致冷积内停,阻于肠间,而致秘结;此时单用温补脾阳,虽可祛里寒而积滞难去;单纯攻下,更伤中阳,前用开塞露己是前车之鉴。故用附子与干姜温阳祛寒,人参合甘草加当归重用白术益气血补脾,大黄荡涤积滞。诸药协力,使寒去积行,而脾阳复,则诸证愈。考温脾汤亦见于《千金方》十三卷“心腹痛门”,即温脾汤加当归、芒硝,泻积之力较强,主治寒积便秘,“腹痛,脐下绞结,绕脐不止”者。与本方有相似之处,因新产妇,芒硝剔除,重加白术以补脾,两方虽大同小异,但因配伍与药量都不同,作用也就有所侧重,可见遣方用药须与证法切合,方显圆通。 患者,女,63 岁,初诊:咳嗽、咳痰2个月余。患者2个月前感冒,经输液及口服药物治疗后,表证已不明显,唯咳嗽一症经久不愈。现症:咳嗽,咳痰,尤以夜间明显,痰量少,色白,大便秘结,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西医诊断: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诊断:咳嗽。中医辨证:肾阳不足,肺失宣降。方用温脾汤加减,处方:附子6g,干姜5g,红参5g,熟大黄6g,木香6g,防风10g,苏梗1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5剂,患者咳嗽次数有所减轻。效不 更方,再服10剂,诸症愈。 按:《素问·咳论篇》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黄帝内经》曰:“肺与大肠相表里。”咳嗽病变,主脏在肺,常于与脾、肾两脏关系密切。张教授认为:与大肠相关者亦不鲜见,脾肾阳虚,大肠传化无力,浊阴不降,糟粕不行遂成便秘;肺与大肠相表里,肠胃浊阴不降,亦影响到肺之宣肃,肺失宣降,故咳嗽、咳痰;脾主四肢,脾肾阳气不足,无力温煦四末,故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均为阳虚之象。方选温脾汤温补脾肾,木香行气导滞,防风祛风解表,苏梗理气化痰止咳。 End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