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史氏曰】有朋友@我:“已经跟学校老师坚持两周利用午休时间采用接龙朗读的方式在读《教学主张》第三章,您认为最适合读的章节。每次读完,都有一种挫败感,每个字都认识,就是不清楚说了什么。校长也反馈,非常用心的读了,但完全读不懂。您的这本书用这种看不懂的语言来写,当初的读者群体预设的是哪个层次的老师呢?感觉对理论水平低的老师不太友好。一线老师已经非常累了,读这本书原本是想知道怎么可以改变教学现状,可以上好课。”
“感觉您也没有真正了解我们一线老师的真实学情,您认为我们的应知应会,和我们的已知已会差距特别大。关于这样的情况,除了我们这些后进生自己去读更多的理论书,作为老师的您,可以给我们哪些支架,帮助我们呢?”
对于第三章也读不懂的朋友,我在这里深表歉意。确实,书中有些内容的理论性较强,可能对部分老师来说不够通俗易懂。我的本意是希望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帮助老师们提炼和理解教学主张,指导教学实践。这当中恐怕就是预设与现实的关系,也就是您所说的对一些读者的“已知”评估不到位,再一次表示歉意!
但是,第三章就是举案说法,除了第一节是我写的,其他四节均是您说的一线老师写的落实“目标导向,任务驱动,尊重差异,当堂进阶”教学主张的过程和心得。
我能给的建议事不妨先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然后联系一些自己教学中遇到的的困惑提问。我会尽力解答。实在读不了,可以放放。
许多书,看不懂是很正常的事。专业类教育书籍里面总会出现一些专业术语,比如“目标导向,任务驱动,尊重差异,当堂进阶”。但是,看的过程就是内化的过程,有一天某个环节可能会让你忽然明白书中的某句话,某个段落。也就是说,这种顿悟的时刻,往往发生在我们将书中抽象的概念与自身实际教学情境相结合时。
专业的书籍总有一套理论架构,而日常课堂中的挑战和实践经验,为我们检验和理解这些理论提供了基础。书籍中那些陌生的概念,在某个特定教学挑战下,内涵和意义可能突然变得清晰起来。所以,困惑不解的时候不要急躁,硬着头皮读下去,多读几遍,多读几本,迟早会有读懂的时候。再说,懂与不懂也是相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