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常遇这样的患者:耳鸣缠绵数年,补肾药吃了一箩筐(如耳聋左慈丸、杞菊地黄丸),耳朵里的 “蝉鸣”“嗡嗡” 声却久治不愈,甚至伴随畏寒肢冷、晨起腹泻、面色萎黄等症状。大医李可在疑难杂病诊疗中曾提出关键思路:当常规治法无效时,需打破固有思维,从阳气亏虚、阴寒凝滞处求治。这一理念对面瘫、耳鸣等久治不愈的病症同样极具启发。 耳鸣久治不愈?可能陷入 “滋阴误区”1.只知补肾阴,忽视肾阳根 多数耳鸣辨证为 “肾精亏虚”,常规用滋阴补肾法(如熟地、枸杞、女贞子),但对肾阳虚衰型耳鸣患者,反会加重病情。这类患者典型表现:
2.只通经络,不温阳气,瘀阻难化 耳鸣久则气血运行不畅,易夹瘀夹痰,但寒凝血瘀才是顽固性耳鸣的深层病机。李可指出:“阴寒凝滞之处,便是阳气不足之所,亦为瘀血痰浊盘踞之巢。” 若不温通阳气,单纯活血化瘀,如同 “冰上洒水”,瘀阻难消。 大医思路突破:从 “温阳通脉” 论治耳鸣借鉴李可 “扶阳派” 理论,针对阳虚寒凝型耳鸣,需采用 **“温肾阳 + 通耳窍 + 化寒瘀”三步法,代表方剂为四逆汤合通窍活血汤 ** 化裁。 1.四逆汤:温补肾阳的 “点火器” 组成:制附子 (先煎 1 小时)、干姜 、炙甘草(具体剂量根据自身症状辨证配伍)
2.通窍活血汤:打通耳窍的 “破冰船” 组成:桃仁 、红花 、川芎 、赤芍 、石菖蒲 、麝香 (或用九节菖蒲代)(具体剂量根据自身症状辨证配伍)
临床验案:寒凝型耳鸣的 “破冰” 之路45 岁的陈先生,耳鸣 6 年,自述耳中如 “寒水流动”,伴听力下降、晨起必腹泻(完谷不化)、冬季四肢厥冷。曾服六味地黄丸、耳聋左慈丸等滋阴药,耳鸣反增,舌淡紫、苔白厚腻,脉沉紧。
服药 7 剂后,陈先生反馈 “耳中冷感减轻,晨起腹泻次数减少”;调整方剂继续服用 1 个月,耳鸣频率降低 50%,手足转暖;3 个月后,耳鸣基本消失,听力恢复至发病前 80%。 顽固性耳鸣调护要点
中医治耳鸣的 “阴阳思辨”李可学术思想的核心,在于打破 “耳鸣必虚,虚必滋阴” 的惯性思维。临床需辨清:
正如《黄帝内经》所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对久治不愈的耳鸣患者,不妨跳出 “补肾阴” 的框架,从阳气亏虚、寒凝血瘀论治,或许能找到破局之道。当然,文中附子等药物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切不可自行尝试。 (注:本文案例及方剂仅供中医临床思路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医嘱。) |
|
来自: xiao_qin256 >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