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噎膈

 学中医书馆 2014-03-26

噎膈   

噎膈是以吞咽困难,饮食受阻于食管,饮食不下,或食入即吐为主症的病证。噎即噎塞,指吞咽不畅或困难;膈即格拒,指饮食难下,或食入即吐。噎可单独为病出现,亦可为膈之前驱,但临床多噎膈并见。多因情志失和,饮食所伤,年老体弱,脏腑失调,以致津血枯槁,气血痰瘀互结填塞胸膈,阻于食道而成。   【范围】   西医学中食管癌、贲门癌、食管良性狭窄、食管炎、食道贲门弛缓症等相当于噎膈病,消化系统食管的其它疾病在临床上若出现以本病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饮食因素 长期食用腐烂变质(霉变)的食品,或腌制熏烤之物,其中之毒邪可直接刺激食管损伤络脉,同时亦可伏于体内,久留而致恶变;进食过热、过快,食物粗糙、质硬可直接刺激食管,损伤络脉,久则食管受损;恣食大量辛香燥热之品,如胡椒、槟榔、烟丝等,燥热伤津耗血,使食管干涩失于濡润;嗜食生冷、肥甘、炙煿、膏粱、鱼腥、乳酪之品,助湿生痰,化热伤津凝痰,同时又易耗伤阴血,食道失于滋润;嗜饮烈酒无度,尤喜热饮,可损伤脾胃,蕴毒体内,并直接刺激食管,酒能助湿生热,郁热伤津液,灼液为痰,顽痰滞留于食管,使之狭窄,而发为本病。   2.情志因素 思虑过度则气结脾伤,络脉痞涩,气血津液不能周流,继而变生郁阻、痰结,气结与痰相搏,阻于食道,故吞咽困难;喜怒伤肝,肝郁气滞,气郁日久可致津液、血液运行不畅而成痰、瘀、气结,顽痰瘀血互结,滞涩于食道,妨碍饮食而发本病。   3.正气虚亏房劳太过,纵欲太甚,真精亏耗,致使阴津耗伤,精血枯涸,燥热结于下,食管失滋润而干涩,则为本病。年高体虚或久病失治,均可使气血亏乏,精血渐耗,食管失养,发为本病。   二、病机   1.发病噎膈多以缓慢发病,但多渐进性加重,部分病人可恶化发展。   2.病位在食管,与脾胃、肝肾、气血津液关系密切。   3.病性 本虚标实,虚为津涸、血亏、阳气虚;实为气结、顽痰、瘀血、燥热、邪毒。   4.病势初起多以标实为主,中期为虚实夹杂,晚期则以本虚为主。   5.病机转化初起多因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滞、痰浊、瘀血、燥热内生,毒邪凝滞形成痰气交阻,痰热胶结,继而气滞血瘀,毒热内结,形成气、痰、瘀、热、毒互结,亏耗阴津,导致正虚邪实,使阴津枯槁,精血耗竭,进一步发展则阴损及阳,气虚阳微。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初起吞咽食物时,仅自觉胸骨后有梗噎难下之感,久则饮食难下,甚则食入即吐,体逐渐消瘦。   2.x线上消化道钡餐检查、食管脱落细胞学检查、食管内镜检查等可确定病变的性质及部位。   二、鉴别诊断   1.梅核气 多见于性格内向或女性病人,或患虚火喉痹者,症见咽中似有物梗塞不适,吐之不出,吞之不下,但饮食如常,不发生吞咽困难和饮食格拒不下症状,不妨碍进食,无明显消瘦。   2.反胃 无吞咽困难、梗阻症状,进食不困难,症见呕吐宿食,呕吐物酸臭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噎膈则以吞咽困难,妨碍进食为症状。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位本病主病位在食道,与脾、胃、肝、肾有关。吞咽困难,梗阻不顺,胸膈痞闷,随情志变化而有所增减者,病在食道、胃与肝;食物难下,艰涩不顺,形体消瘦,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者,病在食道、肝与肾;病变日久,吞咽困难日重,呕吐清水,面白肢冷,面浮肢肿者,病在食道、脾与肾。   2.辨虚实病初多实,继则虚实夹杂多见,终致气衰阳微,正气大虚。吞咽梗阻不顺,胸脘痞闷,痰多食少,苔腻脉滑者,证属痰气阻隔;饮食难下,呕吐物色如赤豆汁,胸膈疼痛,肌肤枯燥,舌紫有瘀点、瘀斑,脉细涩者,证属瘀血阻膈;食入不下,入而复出,形体消瘦,口干咽燥,烦热便干,舌红少津,脉细弦数者,证属津亏热结;水饮不下,呕吐粘液,畏寒肢冷,面浮肢肿,舌胖脉弱者,证属气虚阳微。   3.辨在噎在膈噎以食物吞咽受阻为特征,或食物尚可咽下。膈是由噎逐渐发展而成,饮食物格拒不下,由不能咽下固体食物发展到不能咽下流质食物,胸骨后疼痛,大便不通,以及神衰消瘦、面容憔悴等全身衰竭表现。   二、治疗原则   总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为原则,初期治标实为主,用行气、化痰、祛瘀、散结、清热、解毒之法,并以滋阴润燥之法辅之;晚期正气大虚,当以补虚扶正,法宜滋阴养血,温补脾肾,兼用攻邪之法;虚实夹杂者,当攻补兼施,权衡用药。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注意顾护胃气。   三、分证论治   1.痰气阻膈   证候吞咽梗噎,胸膈痞满,泛吐痰涎,病情可随情绪变化而增减,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痰气郁结交阻,闭塞胸膈,食道气机不利,故见进食时吞咽梗噎,胸膈痞满,泛吐痰涎;情绪稳定时,气机得以暂时顺畅,痰气郁结交阻之势可减轻,病情可暂时缓解,情绪激动时,痰气郁结交阻之势则加剧,病情加重;舌象、脉象均为痰气阻膈之征。   治法 开郁、化痰、润燥。   方药运用   (1)常用方启膈散加减。药用沙参、丹参、茯苓、贝母、郁金、砂仁,、荷叶蒂、杵头糠。   方中沙参味甘性微苦寒,养阴生津益胃滋而不腻,同时沙参还有化痰之功,贝母解郁化痰而不燥,共为君药;茯苓补脾租中,砂仁、郁金、丹参开郁行瘀,顺气宽膈,和胃理气,共为臣药f荷叶蒂宣畅胃气,杵头糠益胃降逆,两药一升一降,则升清和胃,化浊行滞,开启胸膈,两药为佐使药。   (2)加减阴津伤者,加玄参、石斛、生地、天花粉、麦冬、蜂蜜以养阴生津润燥;气虚者,加西洋参;痰重者,加全瓜萎、陈皮、法半夏}气郁较甚者,加莱菔子;热毒者,加白花蛇舌草。   (3)临证参考本证为发病初期,仅表现为吞咽梗噎感,较少出现饮食不下,病人的饮食与身体状况较好,应抓紧机会,尽早治疗。   2.瘀血阻膈   证候饮食难下,食入即吐,吐出物如赤豆汁,胸膈疼痛9肌肤枯燥,形体消瘦,舌质暗红,有紫点、紫斑,脉细涩。   证候分析瘀血内结,阻于食管,食管狭窄,闭阻难通,则饮食难下,食入即吐;食管络脉受损,则吐出物如赤豆汁,胸膈疼痛;长期饮食难入,化源告竭,机体失养则肌肤枯燥,形体消瘦;舌质为瘀血之征,脉象为阴亏血瘀之征。   治法 散瘀破结,滋阴养血。   方药运用   (1)常用方通幽汤加减。药用红花、生地黄、熟地黄、升麻、桃仁、槟榔、炙甘草。    方中用当归、桃红、红花以养血活血散瘀破结,共为君药;生地、熟地滋阴润燥,可使活血散瘀不伤阴为臣药;升麻少量以升阳提气,使药力达食管,槟榔味苦辛性温,能破积结,少佐之可使桃仁、红花散瘀破结之力增加,同时升麻、槟榔一升一降,调畅气机,促进气血流通,两药共为佐药;炙甘草健脾益气,又可调和诸药,为使药。   (2)加减瘀血甚者,加乳香、没药、廑虫、水蛭、蜣螂、三七以散瘀通络;瘀痰互结者,去炙甘草,加海藻、昆布、牡蛎、瓜蒌、贝母、制半夏以软坚散结;吐物如赤豆汁重者,加仙鹤草、白及;食入即吐者,可先服玉枢丹以开膈降逆,随后服药,夹热毒者,加玄参、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天花粉;津亏血虚者,加白芍、石斛、芦根、山药;气虚者,加西洋参。 .   (3)临证参考本证由于格阻而致药食难进,故开膈降逆为首要任务,对不能进食者应补充液体。 .   3.津亏热结   证候 食入格拒不下,入而复出,形体消瘦,口干咽燥,大便干结,五心烦热,舌质光红,有裂纹,少津而干,脉弦细数。   证候分析 痰气瘀毒交结阻塞食管,使食管狭窄,同时气、痰、瘀生毒化热生火,耗津伤血,食管失滋润而干涩,故食入格拒不下,入而复出;饮食不入,生化乏源,机体失养,久则形体消瘦;津亏血虚则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大肠失滋润则便干结;舌象、脉象均为津亏热结之征。.   治法 滋阴生津,清热散结。   方药运用   (1)常用方五汁安中饮。药用韭汁、牛乳、生姜汁、梨汁、藕汁。   方中韭菜汁辛温散瘀而益胃,牛乳甘温养血而润胃肠之燥,梨汁润燥消痰,藕汁益胃消瘀,生姜汁散寒痰,诸药合用有养荣散瘀润燥功用。   (2)加减津亏重者,加鲜芦根汁、甘蔗汁;血燥者,加阿胶烊化冲服;便秘者,加蜂蜜;热甚伤津口渴较重者,加玄参、天花粉、五味子、麦冬、知母以养阴清热;胃阴不足者,重用石斛;热结偏重,加知母、盐黄柏、童便。   (3)临证参考本证虽以热结为主,但津血已耗伤,故温燥药不宜用,苦寒药也要少用,宜用甘寒濡润之品及酸甘化阴之品。   4.气虚阳微   证候 水饮不下,泛吐多量粘液白沫,形瘦神衰,畏寒肢冷,面浮足肿,舌淡胖,舌质紫,苔白滑,脉弱。   证候分析 噎膈后期,阴损及阳,脾胃阳虚,饮食无以受纳和运化,浊气逆上,故水饮不下,泛吐多量粘液白沫;长期生化乏源则形瘦神衰;脾肾衰败,阳气衰微,气化无权,则畏寒肢冷,面浮足肿;舌象、脉象均为气虚阳微之征。   治法 益气回阳,降逆开膈。   方药运用   (1)常用方生脉散加味。药用人参、麦冬、五味子、山萸肉、石斛、姜半夏、旋覆花、代赭石、韭汁。   方中人参甘温补元阳之气,并生津止渴为君药;以麦冬、五味子养阴生津,使人参益气回阳,不伤阴为臣药;佐以石斛养胃阴生津,山萸肉养肾阴,旋覆花、代赭石降逆和胃,姜半夏降逆止呕散结,并佐养阴药之滋腻,使补而不腻,韭汁散瘀血而益胃。诸药合用益气回阳,降逆开膈,补而不腻,散而不伤正。   (2)加减食欲不佳者,加砂仁、陈皮。   (3)临证参考本证为晚期,有阴阳俱竭之势,病人汤水难下,药物更难入,治疗上可在服汤药同时,使用相应注射液治疗。 噎膈方剂; 1痰气交阻:吞咽梗阻,胸膈痞满。情绪舒畅时稍可减轻。口干咽燥。舌质偏红启膈散;沙参9克 丹参9克 茯苓3克 川贝母4.5克(去心) 郁金1.5克 砂仁1.2克 荷叶蒂二个 杵头糠1.5克 【辨证加减】 1.若嗳气呕逆明显者,酌加旋覆花、代赭石等,滴入姜汁,或以入乳磨沉香冲服以降逆和胃; 2.若泛吐痰涎,加法半夏、陈皮,或噙化玉枢丹以和胃化痰; 3.若气郁化火者,加大黄、莱菔子等,以通腑降浊,利气化痰,俣不可多服、久服,以免更劫其阴。 1.阴津伤者,加玄参、石斛、生地、天花粉、麦冬、蜂蜜以养阴生津润燥; 2.气虚者,加西洋参; 3.痰重者,加全瓜蒌、陈皮、法半夏; 4.气郁较甚者,加莱菔子; 5.有热毒者,加白花蛇舌草。 1.兼胸膈痞满,嗳气,或呕吐痰涎及食物,舌偏红,苔薄腻者,为痰气交阻重症,加全瓜蒌、陈皮、枳壳、 天竺黄、麦冬、玄参等。 2.兼口咽干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者,为津伤肠燥可去砂仁壳,加全瓜蒌、玄参、生地黄、麦冬、白蜜等以生津润燥。 3.兼脘腹痞胀,嗳气酸馊,舌苔腐腻者,为积食不消,加莱菔子、麦芽、谷芽、连翘等以消食散结。 4.夹瘀血内结,兼见胸膈刺痛,食不得下,皮肤粗糙,大便坚如羊粪,或吐出物如赤豆汁,面色晦滞,舌红少津或青紫, 脉细涩者,酌加桃仁、红花、三七、赤芍、蜣螂、刘寄奴、五灵脂、牛乳等;或改用通幽汤加减。 5.如确诊为食管癌、贲门癌,可酌加白花蛇舌草、山慈菇、斑蟊、马钱子等。 2痰多可化服玉枢丹【组成】山慈菇(三两)红大戟(一两半)千金子霜(一两)五倍子(三两)麝香(三钱)雄黄(一两)朱砂(一两) 3.五汁安中饮 【组成】牛乳60毫升 韭汁 生姜汁 藕汁 梨汁各10毫升 4.烦渴咽燥,噎食不下,或食入即吐,吐物酸热。竹叶石膏汤(方药】竹叶二把(15克)石膏一斤(30克)半夏半升(洗)(9克)麦门冬一升(去心)(15克) 人参二两(6克)甘草二两(3克)粳米半斤(15克))+大黄 5.痰热郁结:症见吞咽梗阻,胸脘痞闷,按之疼痛,舌苔黄腻,脉滑而数等。小陷胸汤加减;黄连3克 半夏12克 栝蒌实18克(另包) 1.若兼胁肋疼痛者,加郁金、柴胡以疏肝止痛; 2.痰稠难咯者,加胆南星、川贝以加强清热化痰之力; 3.若痰热蕴肺,胸闷气急者,加葶苈子、杏仁以宣肺泄热。 6.痰瘀互结证:症见吞咽困难,泛吐粘痰、胸背疼痛,固定不移,形体消瘦,舌质紫暗等。治宜化痰软坚,活血散瘀。桃红饮加减;桃仁9克 红花9克(后下)归尾9克 威灵仙9克 川贝9克 昆布9克 海藻9克 川芎9克,合启膈散治噎膈 1.痰多,加竹沥、海浮石。 2.呕吐痰涎,加莱菔子、生姜汁。 启膈散;沙参9克 丹参9克 茯苓3克 川贝母4.5克(去心) 郁金1.5克 砂仁1.2克 荷叶蒂二个 杵头糠1.5克 1.若嗳气呕逆明显者,酌加旋覆花、代赭石等,滴入姜汁,或以入乳磨沉香冲服以降逆和胃; 2.若泛吐痰涎,加法半夏、陈皮,或噙化玉枢丹以和胃化痰; 3.若气郁化火者,加大黄、莱菔子等,以通腑降浊,利气化痰,俣不可多服、久服,以免更劫其阴。 【辨证加减】 1.阴津伤者,加玄参、石斛、生地、天花粉、麦冬、蜂蜜以养阴生津润燥; 2.气虚者,加西洋参; 3.痰重者,加全瓜蒌、陈皮、法半夏; 4.气郁较甚者,加莱菔子; 5.有热毒者,加白花蛇舌草。 6.发病初期,仅表现为吞咽梗噎感,较少出现饮食不下,病人的饮食与身体状况较好,应抓紧机会,尽早治疗。 1.兼胸膈痞满,嗳气,或呕吐痰涎及食物,舌偏红,苔薄腻者,为痰气交阻重症,加全瓜蒌、陈皮、枳壳、天竺黄、麦冬、玄参等。 2.兼口咽干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者,为津伤肠燥,可去砂仁壳,加全瓜蒌、玄参、生地黄、麦冬、白蜜等以生津润燥。 3.兼脘腹痞胀,嗳气酸馊,舌苔腐腻者,为积食不消,加莱菔子、麦芽、谷芽、连翘等以消食散结。 4.夹瘀血内结,兼见胸膈刺痛,食不得下,皮肤粗糙,大便坚如羊粪,或吐出物如赤豆汁,面色晦滞,舌红少津或青紫,脉细涩者,酌加桃仁、红花、三七、赤芍、蜣螂、刘寄奴、五灵脂、牛乳等;或改用通幽汤加减。 5.如确诊为食管癌、贲门癌,可酌加白花蛇舌草、山慈菇、斑蟊、马钱子等。 3瘀血内阻:饮食难下,或虽下而复吐出。甚或呕出物赤豆汁。胸膈疼痛,固定不移。 通幽汤 【组成】桃仁9克 红花9克 生地9克 熟地9克 当归9克 升麻6克 炙甘草6克加减 1.腹胀明显者,加瓜蒌、川楝子、枳壳。 2. 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番泻叶。 3. 气虚甚者,加党参、黄芪、白术。 4. 疼痛剧烈者,加三棱、莪术、乳香、没药。 5.噎膈加减:本方可加三七、丹参、赤芍、蜣螂,以祛瘀通络。 6. 若瘀阻显著者,酌加三棱、莪术、炙穿山甲,或加入急性子同煎服,以增其破结通络之力。 7. 若呕吐较著,痰涎较多,宜加海蛤粉、法半夏、瓜蒌等,以化痰止呕。 8. 如服药即吐,难于下咽,可含化玉枢丹,或用烟斗盛药,燃点吸入,以开膈降逆,随后再服药。 1. 瘀血甚者,加乳香、泻药、土鳖虫、水蛭、蜣螂、三七以散瘀通络; 2. 瘀痰互结者,去炙甘草,加海藻、昆布、牡蛎。瓜蒌、贝母、制半夏以软坚散结; 3. 吐物如赤豆汁重者,加仙鹤草、白及; 4. 食入即吐者,可先服玉枢丹以开膈降逆,随后服药; 5. 夹热毒者,加玄参、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天花粉; 6. 津亏血虚者,加白芍、石斛、芦根、山药; 7. 气虚者,加西洋参。 8. 如服药即吐,难于下咽--可先服玉枢丹 4气虚阳微:水饮不下,泛吐多量粘液白沬。精神疲惫,面浮足肿,腹胀。面色苍白,形寒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补气运脾汤【组成】党参15g,白术、茯苓各9g,甘草6g,黄芪15g,陈皮、砂仁各3g,半夏曲9g,生姜、大枣各3g。【辨证加减】 1. 胃虚气逆呕吐不止者,宜加旋复花、代赭石等以和胃降逆。 2. 气阴两虚者,宜加石斛、麦冬、沙参之类滋养津液。 3. 气逆不已,食不能下者,可酌加旋覆花、代赭石、丁香、柿蒂、沉香等,以降逆止噎。 4.兼痰涎多者,可酌加砂仁、木香、白芥子、白附子等,以化痰逐饮。 5.阴阳两虚者,可酌加沙参、麦冬、玄参、五味子,以益阴和阳。 附:反胃(食入之后,停留胃中,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温中健脾,降气和胃 丁沉透膈散【组  成】丁香6g,沉香4g,砂仁6g,木香10g,白术15g,香附10g,厚朴6g,白豆蔻10g,神曲12g,半夏 lOg,旋覆花10g,代赭石30g。呃逆,加柿蒂、生姜;腹泻,加乌药、炮姜;泛酸,加吴茱萸、 瓦楞子;寒胜甚者,可加大建中汤或理中丸。 5阴津枯槁证:食入格柜不下,入而复出,甚则水饮难进。心烦口干,胃脘灼热。形体消瘦,皮肤干枯。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9克 玉竹6克 生甘草3克 冬桑叶4.5克 麦冬9克 生扁豆4.5克 天花粉4.5克 1.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9克。 2.咳嗽较甚者,加川贝、杏仁等 3.伴咯血者,加仙鹤草、白及、阿胶等; 4.大便燥结,加全瓜蒌、火麻仁; 5.胃津伤而口渴甚者,可兑入犁汁而服。 6气滞血瘀证:症见吞咽困难,胸膈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 或痛引两胁,喛气不舒或食入即吐,舌质紫暗血府逐瘀汤;当归9克 生地9克 桃仁12克 红花9克 枳壳6克 赤芍6克 柴胡3克 甘草6克 桔梗4.5克  川芎4.5克 牛膝9克 1.若瘀在胸部,宜重用赤芍、川芎,佐以柴胡、青皮; 2.瘀在脘腹部,重用桃仁、红花,加乳香、没药、乌药、香附; 3.瘀在少腹者,加蒲黄、五灵脂、官桂、小茴香等; 4.瘀阻致肝肿胁痛者,加丹参、郁金、土鳖虫、九香虫; 5.瘀积肝脾肿硬者,加三棱、莪术、大黄或水蛭、土鳖虫等; 6.血瘀经闭、痛经者,加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等以活血调经止痛。 7血瘀津枯证:症见食入即吐,饮水不下,大便干结,咽喉干燥,胸膈刺痛,知红少津,或舌色青紫,脉细涩桃红四物汤加减;酒当归9克 生地9克 赤芍6克 沙参9克 麦冬9克 石斛9克 桃仁6克 红花6克 1.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等以补气生血; 2.瘀滞重者,加桃仁、红花,白芍易为赤芍,以加强活血袪瘀之力; 3.血虚有寒者,加肉桂、炮姜、吴茱萸等以温通血脉; 4.血虚有热者,加黄芩、丹皮,熟地易为生地,以清热凉血; 5.妊娠胎漏者,加阿胶、艾叶等以血安胎。 8.热盛阴伤证:症见烦渴咽燥,大便秘结,噎食不下,或食入即吐、吐物酸热,若黄燥,舌质红而少津,脉大有力竹叶石膏汤加大黄;竹叶20克 石膏48克 半夏12克 麦门冬24克 人参9克 炙甘草6克 大黄5克 粳米12克(包) 1.若胃阳不足,胃火上逆,口舌糜烂,舌红而十,可加石斛、花粉。 2.胃火炽盛,消谷善饥,舌红脉数者,可加花粉、知母。 9.中气不足,清阳下陷证:症见噎食不下,肢体倦怠,动则气喘,脉大无力,舌淡苔薄等。补中益气汤加减;人参3克(焗服) 白术3克 炙北芪4.5克 炙甘草3克 陈皮1.5克 归身1.5克 生姜2片 红枣2枚 北柴胡1克 升麻1克  远志2克、菖蒲3克 10..脾虚血亏证:症见胸脘膈塞,饮食不下,面色萎黄,心悸不寐,舌淡苔白,脉沉细等。归脾汤加减;人参3克  白术3克  茯苓3克  炒酸枣仁3克  炙甘草1克  炙黄芪3克  远志3克  木香1.5克  当归3克龙眼肉3克  生姜3片  红枣3枚 1.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山栀子3克 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3.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四、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六味地黄丸(李时珍牌、同仁堂牌、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回生牌,天津达仁堂制药厂;“鲁”字牌,山东济南中药厂;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每次1丸,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六神丸(长城牌,天津乐仁堂制药厂;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九芝图牌,苏州雷允上制药厂;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每次10粒,每日2次,含服或温开水送服。   (3)紫金锭(李时珍牌、同仁堂牌、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每次0.6~0.5g,每日2次,温开水磨服。   (4)梅花点舌丹(久强牌、同仁堂牌,北京中药二厂;李时珍、同仁堂、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每次3粒,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5)西黄丸(“鲁”字牌,济南中药厂;“远”牌,山西中药厂;傅山牌,太原中药厂):1次3~6g,1日1次,温开水送服。   (6)生脉注射液(华西牌,华西医科大学制药厂;戎州牌,四川宜宾制药厂):40~80ml加入250ml液体中静滴,每分钟40~60滴,每日1~2次。适用于噎膈晚期气虚阳微,汤水难下者。   (7)脉络宁注射液(桂冠牌,南京金陵制药厂):每次20ml加入5%葡萄糖或0.9%生理盐水500ml内静脉点滴,每日1次。用于噎膈之瘀血阻膈及津亏热结者。   2.单验方   (1)守宫酒:活守宫(壁虎)5~6条,浸入白酒500ml中7日。每次饮酒lOml,每日2次。适用于早、中期食管癌有吞咽困 难者。   (2)八仙膏:藕汁、姜汁、梨汁、萝卜汁、甘蔗汁、白果汁、竹沥、蜂蜜各等分,和匀蒸熟,任意食之。适于噎之吞 咽困难,饮食难下。   (3)八角金盘汤:八角金盘lOg,八月札30g,石见穿、急性子、半枝莲各15g,丹参、青木香、生山楂各12g,水煎服 ,每日1剂。适用于邪毒热盛,气滞血瘀的噎膈。   (4)硼砂60g,沉香lOg,火硝30g,礞石15g,冰片lOg,硇砂lOg,共研细末,每次含化19。适于噎膈之吞咽梗阻,食 入困难。   (5)硇砂1.5g,硼砂6g,冰片1g,共研细末,如黄豆大小,每次噙化1丸。用于噎膈之吞咽困难者。   (6)山慈姑120g,洗净剖开,入水浓煎后加蜂蜜120g,熬成膏状液。每次15ml,每日服3次。用于治疗噎膈。   3.食疗方   (1)鹅血或白鸭血:将鹅或鸭颈宰断后即口含颈部,饮其热血,5日1次。用于治疗噎膈。   (2)鲜无花果500g,瘦肉lOOg,加水共炖半小时,吃肉喝汤。适用于各证候噎膈。   (3)噎膈膏:人参、牛乳、人乳、甘蔗汁、梨汁、芦根汁、生姜汁、荸荠汁、桂圆肉汁,熬膏蜜收。治噎膈。   (4)枸杞子50g,粳米lOOg,蜂蜜适量,以枸杞子与粳米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煮粥,待煮熟后,加入蜂蜜调味食用,每 日三餐温热服食。适用于食道癌术后及放、化疗期间出现噎膈者。  4.药物外敷及局部用药   (1)金仙膏(又名天郁消积膏):由苍术、白术、川乌、生半夏、生大黄、生五灵脂、生延胡索、枳实、当归、黄芩、 巴豆仁、三棱、莪术、连翘、防风、芫花、大戟等百余种中药制成的药膏,外敷病处或选穴外贴。   (2)蜣螂1个,贝母9g,青黛6g,玄明粉6g,木香3g,沉香3g,朱砂3g,牛黄1.5g。上药共研细末,以万年青捣汁加 陈酒和团备用。外搽胸部,每日1次。用于噎膈疼痛者。   (3)硼砂lOg,枯矾15g,冰片45g,95%酒精500ml。先将冰片溶入酒精内,后再投入硼砂、枯矾即可(放置时间越久越 好)。在疼痛部位擦用。每日视疼痛次数而定。 其它治疗   1.开道散   硼砂60克,沉香10克,火硝30克,砾石15克,冰片10克共细末,每次含化工克《浙江中医学院方》。   2.硇砂1.5克,硼砂6克,冰片1克,共研末为丸,如黄豆大,每噙化一丸。  上述二方,适用于噎膈的格拒不通,甚至于滴水难下者,具通关开道的作用。   3。石打穿、半枝莲、龙葵、蜀羊泉、白花蛇舌草、蛇莓、黄药子、鬼针草、山豆根等,任选1-3种,每次15-30克, 加入辨证论治方中或单独煎服。适用于噎膈各种类型。   4.蝼蛄、蜣螂各七个,广木香10克,当归15克,共为细末,用黑牛涎半碗和药,黄酒送下。适用于噎膈之瘀血内结 者。   5.韭汁、牛乳各等分,调匀,频频呷服,适用于阴津枯槁证。    5.针灸 ’   (1)取穴脾俞、胃俞、中脘、章门、内关、足三里。毫针刺,补法,配合灸法。用于噎膈脾胃虚寒者。   (2)取穴 中脘、期门、内关、足三里、阳陵泉。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用于噎膈肝胃不和者。   (3)取穴期门、太冲、阳陵泉、支沟、中脘、丰隆。毫针刺,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用于噎膈痰气交阻者。   (4)取穴 内关、膈俞、膈关。毫针刺,平补平泻,每日1次。用于噎膈梗阻·吞咽困难者。   (5)取穴天突、启膈(胸锁乳突肌前缘正中点)、廉泉、中脘、足三里。天突穴深刺2~3寸,均缓慢进针,得气后捻转,中等强度,留针15分钟。用于噎膈梗阻,吞咽困难者。   (6)取穴天鼎、天突、膻中、合谷、胸堂(两乳连线与胸骨相交处)。毫针刺,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用于噎膈中晚期。   (7)取穴天鼎(双)、止呕(廉穴与天突连线中点)、巨阙、上脘、中脘、内关、足三里,厥阴俞、膈俞、脾俞。毫针刺,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用于噎膈中晚期。   【转归与预后】   一、转归 .   初起在噎,正气未大虚,邪结未深,及时治疗,可获痊愈。若不愈,则随病情发展,形成痰气阻滞,痰热、瘀血、热毒胶结,成虚实夹杂证,若能有效综合治疗,有好转可能。病情进一步发展,由噎发展为膈,则脾肾衰败,阴津枯涸,精亏血虚,阴损及阳,阴竭阳消,为不治之证。   二、预后   本病预后不佳,若病情始终停留在噎证的阶段,不向膈证发展,一般预后尚好;若由噎转膈者,可危及生命,预后极差。此时的治疗,仅能改善部分症状,减轻患者痛苦,延长存活时间。   【护理与调摄】   一、护理   1.情志护理   患者常因症状时时出现或病情加重而丧失信心,情绪低落,导致气血运行失常及脏腑功能失调使病情恶化,故需做好精神护理,鼓励患者振奋精神,心胸开阔,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   2.饮食护理   宜细软、多汤汁,选用乳类、肉糜、碎菜、果汁、米汤等,忌辛辣煎烤之品,多用牛乳、甲鱼、淡菜、银耳、鸡蛋、豆制品等。脾胃受伤者宜进藕粉、汤、豆浆、薏米粥。   3.给药护理   进药后恶心呕吐者,服药后将生姜汁滴2--3滴在舌面上。汤药宜煎取浓汁,少量频频饮服或分次少量冷饮,或在服药前、服药时、服药后指压内关穴。   二、调摄   噎膈已成,治疗困难,患者应正视现实,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安排好生活,每天有足够的休息与睡眠时间,以保持体力,并根据自身状况适当活动,老年人宜静养。饮食宜加工烹调为细软、易吞咽、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并注意维生素、微量元素、矿物质补充,采用少食多餐方式,供给营养丰富的食物,并根据病人吞咽困难情况,配以清淡、流质饮食、半流质或匀浆饮食,如牛奶冲鸡蛋、藕粉冲鸡蛋、面糊冲鸡蛋、碎烂面条、豆浆等,常饮各种新鲜水果汁。   顺应四时气候变化,防外邪侵袭,注意随气候寒暖而添减衣服。   【预防与康复】    一、预防   少吃或不吃含亚硝酸盐过多的食物,如酸菜、泡菜、腌鱼、腌肉、熏肉等,不吸烟,少饮烈性酒,改变不良饮食习惯,不吃过于粗糙、坚硬或太烫的食物,吃饭要细嚼慢咽,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多吃有防癌作用食品,和大蒜、猕猴桃、白屈菜等。   对噎膈病高发区的居民要调整生活方式,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年龄在30岁以上者,出现吞咽梗噎不顺、胸骨后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定期检查。食管炎、白斑、息肉、憩室、瘢痕性狭窄及贲门失弛缓症、裂孔疝等疾病,应及早发现并加以治疗。保持情绪开朗,遇事不怒不急躁,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文化修养。注意口腔、咽部卫生。根据自身体力与爱好,适量从事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如晨起慢跑、广播体操、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养生气功等。   二、康复   1.避免精神刺激和精神创伤,精神愉快饮食得当是缓解本病的关键。   2.坚持治疗,以巩固疗效,防止病情恶化,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生活有规律,禁食刺激性食物,少食肥甘,饮食不宜过热,忌烟酒,不偏嗜某类食物,应经常调换口味。   4.节房事,预防感冒,保持大便通畅。   【医论提要】   病名方面,《内经》最早提出隔证之名,《素问·阴阳别论》日:“三阳结谓之隔”。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首次以“噎”称本病。“噎膈”之病名则是由宋代严用和在《济生方》中首先提出的。   病因分类方面,巢元方将噎膈分为气、忧、食、劳、思五噎(《诸病源候论‘否噎病诸候》)和忧、恚、气、寒、热五膈(同书《五鬲气候》),对后世启迪良深。金代张子和不主张强分五膈、十膈、五噎,认为‘‘其派既多,其惑滋甚”(《儒门事亲·斥十膈五噎浪分支派疏》),力宗三阳热结之说。   证候方面,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第十六卷》“噎塞论”引《古今录验》对五噎的证候,作了如下描述:“气噎者,心悸上下不通,噫哕不彻,胸胁苦痛;忧噎者,天阴苦厥逆,心下悸动,手足逆冷;劳噎者,苦气膈,胁下支满,胸中填塞,令手足逆冷,不能自温;食噎者,食无多少,惟胸中苦塞常痛,不得喘息;思噎者,心悸动喜忘,目视畹目)ic。,,明代孙一奎对噎与膈的区别阐发得较具体详明,他在《医旨绪余·噎膈翻胃辨》中说:“夫饮食入于噎间,不能下噎,随即吐出,自噎而转,故日噎。膈,是膈膜之膈,非隔截之谓也。饮食下噎,至于膈间,不能下膈,乃徐吐出,自膈而转,故日膈。” 清.弋林佩琴不仅指明噎与膈的临床表现不同,而且进一步阐明了噎与膈的病机亦有异,如《类证治裁.噎膈反胃论治》说:“噎者咽下梗塞,水饮可行,食物难入,由痰气之阻于上也。膈者胃脘窄隘,食下拒痛,由血液之槁于中也。”   鉴别诊断方面,明代赵献可《医贯·噎膈》篇较详细地分析了本病与反胃及关格的鉴别。如说t“噎膈、翻胃、关格三者,名各不同,病原迥异,治宜区别,不可不辨也。噎膈者,饥欲得食,但噎塞迎逆于咽喉胸膈之间,……翻胃者,饮食倍常,尽入于胃,但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关格者,粒米不饮食,渴喜茶水饮之,少顷即吐出,复求饮复吐,……”。此论不仅将三者从病名、症状表现上加以区分,而且从病原、治疗上加以鉴别。赵献可还提到“惟男子年高者有之,少无噎膈”,可见他对本病已有更深入的认识。   病位方面,清代医家已认识到噎膈病在食道。如何梦瑶《医碥·反胃噎膈》指出:“咽管干涩,食不得入也。”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中也提到:“脘管窄隘,不能食物,噎膈渐至矣。”确属难能可贵。   病因病机方面,从《内经》时代开始到明以前的方书中,几乎一致认为噎膈的病因是忧思恚怒等精神因素,如《素问·通评虚实论》云:“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宋代张锐的《鸡峰普济方》亦强调日:“此病缘忧思恚怒,动气伤神,气积于内,气动则诸证悉见,气静则诸候稍平。此乃神思间病也。”自明代以后,医家对噎膈的认识由单一的精神因素致病,逐步补充了饮热酒与顽痰、死血等病因病机理论,明代皇甫中的《明医指掌》说:“如好酒之徒患此者,必是顽痰。”《古今医统》说:“食下有碍,觉屈曲而下,微作痛,此必有死血有痰。”病机方面,元代朱丹溪在《脉因证治·噎膈》中云:“大概因血液俱耗,胃脘亦槁”。清代高鼓峰《四明心法·膈症》认为此证“其肠胃必枯槁干燥,……是胃阴亡也”。张璐《张氏医通·噎膈》则认为此证初起不一定是津液干枯,“皆冲脉上行,逆气所作也”。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噎膈》对噎膈的病因病机总结得较为全面,认为噎“有气滞者,有血瘀者,有火炎者,有痰凝者,有食积者,虽有五种,总归七情之变,由气郁化火,炎旺血枯,津液成痰,痰壅而食不化也。……有因 色欲过度,阴火上炎,遂成膈气,宜作死血治。”尤怡《金匮翼·膈噎反胃统论》指出:“噎膈之病,有虚有实,……不可不辨也”,可谓提纲挈领,对辨证颇多帮助。   论及噎膈的病因病机就不可忽略“三阳结”之说,虽然它的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考察,但这里还要陈述之以供参考。《素问·阴阳别论》首先提出“三阳结谓之隔”,后世对此病机多从不同侧面加以理解和发挥。金代张子和的《儒门事亲·斥十膈五噎浪分支派疏》云:“三阳者,谓大肠、小肠、膀胱也,结谓热结也。小肠热结则血脉燥,大肠热结则后不圊,膀胱热结则津液涸,三阳既结则前后闭塞,下既不通,必反上行,此所以噎食不下,纵下而复出也。”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杂证谟·噎膈》中则认为“三阳结”之说,是指邪结小肠与膀胱,而与大肠无关。认为邪结小肠则阳气不化,邪结膀胱则津液不行,下不通则上不运,故为隔塞之病。赵献可则认为三阳结热当责之于肾,他在《医贯·噎膈论》中日:“盖肾主为液,又肾主大小便,肾与膀胱一脏一腑,肾水既干,阳火偏盛,熬煎津液,三阳热结,则前后闭涩。下既不通,必反于上,直犯清道,上冲吸门喉咽,所以噎食不下也。”   治法方面,张锐的《鸡峰普济方》提出:“调顺阴阳,化痰下气”的治疗原则,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朱丹溪《脉因证治.噎膈》则提出“润养津血,降火散结”的治疗大法,着重润胃肠之干槁,很有见地。张景岳对本证的证治注重脾肾,其《景岳全书·杂证谟·噎膈》云:“且凡人之脏气,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而肾为水火之宅,化生之本。今既食饮停膈不行,。或大便燥结不通,岂非运化失职,血脉不通之为病乎?而运行血脉之权,其在上者,非脾而何?其在下者,非肾而何?”赵献可认为,治疗本病“直须以六味地黄丸料大剂煎饮,久服可挽于十中一二”(《医贯·噎膈论》),以滋养肾水为主,实为治本。张璐的“逆气”说为临床使用和胃降冲一法,提供了理论根据。李用粹用化痰行瘀之法治本病,后世亦值得效法,他在《证治汇补·胸膈门·噎膈》中日:“……膈气,宜作死血治,二陈加当归、桃仁、香附、砂仁、白术、沉香、韭汁、姜汁治之。”清代汪文绮在《杂症会心录》中主张“养血益气以通肠胃,补阴助阳以救本元”的治法,不失为调治噎膈证,延长生命之津梁。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中提出,“治宜调养心脾,以舒结气,填精益气,以滋枯燥”的治法。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噎膈反胃关格源流》亦有“治法始终养血润燥为主,而辛香燥热之品,概勿轻下”的告诫。清代吴静峰著《医学噎膈集成》是噎膈病的唯一的专著,其中《噎膈翻胃治法论》篇日:“考噎膈、翻胃之医案,治疗原有后先,首在解郁,次在补水,三在引上焦之液以下行”,可谓治疗分先后的佳论,而且他在本书中列述了80余种治疗本病的有效方剂,可资可鉴。   预防和养生方面,吴静峰在这本专著的序中指出:“节饮食以调脏腑,戒酒色以养精神,除烦恼则气自平,谢事务则心不劳”,注重养生、预防和辅助药物治疗,堪称经验之谈,可师可法。   总之,对噎膈病,历代医家在《内经》基础上颇多发挥。此病病位在食道与胃脘,与肝、肾、脾关系密切,其发病以正虚为本,气滞、痰凝、瘀阻、火郁为标。对我们今天认识和治疗噎膈病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医案选粹】 案一   一人年逾六十,形色紫,平素过劳好酒,病膈。食至膈不下,则就化为脓痰吐出,食肉过宿吐出,当不化也;初卧则气壅不安,稍久则定。医用五膈宽中散、丁沉透膈汤,或用四物加寒凉之剂,或用二陈加耗散之剂,罔效。汪诊之,脉皆浮洪弦虚,日:“此大虚证也。医见此脉,以为热证而用凉药,则愈助其阴而伤其阳;若以为痰、为气,而用二陈香燥之剂,则益耗其气而伤其胃,是以病益甚也。况此病得之酒与劳,酒性酷烈,耗血耗气,莫此为甚,又加以劳伤其胃,且年逾六十,血气已衰,脉见浮洪弦虚,非吉兆也。宜以人参三钱,白术、归身、麦冬各一钱,白芍八分,黄连三分,干姜四分,黄芩五分,陈皮七分,香附六分,煎服五帖,脉敛而膈颇宽,饮食亦进矣。”   (选自《石山医案》) 案二   江右太学方春和,年近五旬,多欲善怒,患噎三月,日进粉饮一钟,腐浆半钟,且吐其半,云脉细软,此虚寒之候也。用理中汤加人乳、姜汁、白蜜、半夏,一剂便减;十剂而进糜粥。更以十全大补加竹沥、姜汁,四十帖诸症皆愈。   (选自《里中医案》) 案三   王御君九仲君,因惊恐受病,时方晚膳,即兀兀欲吐而不得出,遂绝粒不食,而起居自如,后向醇酒膏粱,略无阻碍,惟谷气毫不可犯,犯之辄吐。医不知为何病,补泻杂陈,牛黄狗宝,虎肚猫胞,总无一验。数月来,湿面亦得相安。延及八月,偶遇一人,谓言此病非药可除,合用生鹅血乘热饮之,一服便安。此虽未见方书(生鹅血能化坚癖),揆之于理,谅无妨碍。一阳之夜,遂宰一鹅,取血热饮,下咽汨汨有声,忍之再三, 少频呕吐瘀血升许,中有血块数枚,是夜小试稀糜,竟不吐,其后渐能用饭,从少至多,不借汤药而安(此即血膈症)。   (选自《张氏医通》) 案四   癸亥10月13日:李,55岁,大凡噎证,由于半百之年,阴衰阳结。古来纷纷议论,各疏所长,俱未定宗。大抵偏于阳结而阴衰者,宜通阳气,如旋复代赭汤、进退黄连汤之类;偏于阴衰而阳结者,重在阴衰,断不可见一毫香燥,如丹溪之论是也。又有食膈宜下,痰膈宜导,血膈宜通络,气膈宜宣肺;呕吐太过而伤胃液者,宜牛转草(即牛反刍之草)复其液;老僧、寡妇,强制太过,精气结而成骨,横处幽门,宜鹅血以化之;厨役受秽浊之气伤肺,酒肉胜食气而伤胃,宜化清气……不可胜数。按此症脉沉数有力而渴,面色苍而兼红,甫过五旬,须发皆白,其为平日用心太过,重伤其阴,而又伏火无疑。议且用玉女煎法。  煅石膏八钱,麦冬(不去心)六钱,牛膝三钱,旋覆花(新绛纱包)三钱,大熟地六钱,白粳米一撮,知母二钱,炙甘草三钱 每早服牛乳1茶碗。   (选自《吴鞠通医案》) 案五   梅林骆氏妇,予妻婶也,年49,身材略瘦小,勤于女工,得膈噎证半年矣,饮食绝不进,而大便结燥不行者十数日,小腹隐隐然疼痛,求予治。诊之,六脉皆沉伏。予以生桃仁七个令细嚼,杵生韭汁一盏送下。片时许,病者云:胸中略见宽舒。以四物汤六钱,加瓜蒌仁一钱,桃仁泥半钱,酒蒸大黄一钱,酒红花一分,煎成正药一盏,取新温羊乳一盏,合而服之。半日后,下宿粪若干。明日腹中痛渐止,渐可进稀粥而少安。后以四物汤出入加减,合羊乳汁,服五六十帖而安。   (选自《医学正传》)   【现代研究】   中医学之噎膈病主要涉及西医学的食管癌及贲门癌。现将近10年中医对此病的研究进展综述于下:   一、基础研究 ,   施边镇对125例食管、贲门癌患者的舌象改变及临床诊断资料分析发现:病人出现净舌、镜面舌、胖舌、齿痕舌与裂纹舌,苔白腻、黄腻、剥脱或腐苔,及舌下大络脉异常、小络脉曲张等的机率,均明显高于其它肿瘤患者(陕西中医,1990,11<8>:340,---.341)。姜平观察到,本病的中医分型与病变发展程度相一致,早期多为痰气交阻,中期多为津亏瘀结,晚期多为气虚阳微(辽宁中医杂志,1994,21(4):145~146)。   二、防治癌前病变的研究   西医学认为食管癌的发生与食管上皮的增生有极为密切的关系,食管上皮的重度增生是食管的癌前病变。张金生将食管上皮重度增生患者,随机分为抗癌乙片(黄药子、拳参、北豆根、夏枯草、败酱草、白鲜皮)组和安慰剂组,分别服抗癌乙片和安慰剂片,结果抗癌乙片组共统计重度增生患者822例,食管癌发病9例,食管癌发生率1.1%;安慰剂组共统计重度增生患者826例,食管癌发病24例,食管癌发生率为2.9%。食管癌发生率前者比后者降低62.1%。动物实验也证明抗癌乙片可明显抑制大鼠食管上皮的增生癌变(中医杂志,1990,(10>:28)。侯浚将食管上皮细胞重度增生患者6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复方苍豆丸(苍术、山豆根、绿茶),每日服79,每次服3周,休息1周,连服2年,对照组服安慰剂。2年后复查,治疗组食管癌变率1.5%,对照组为4.2%,两组比较差别非常显著(P<o.005),治疗组重度增生好转率为79.5%,对照组为50.2%,两组比较显著差异(P<o.01)(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lO(10>:604)。侯浚采用食道脱落细胞学拉网检查,确诊重度增生278例,其中重度增生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分4个小组)234例,其中重度增生8例;对照组44例,重度增生2例。治疗组服用复方党参丸(党参、赤芍、核黄素,3药共研细末),按L。(23)正交设计配伍成4种含量水丸,4个治疗小组各服1型,每月连服3周,停服1周,治疗2年,对照组口服安慰剂。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细胞好转率分别为71.7%、50%,癌变率为2.8%、10%,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o.Ol及P<o.05),表明本品对阻断食管癌前病变有一定疗效(中国医药学报,1992,<2>:11)。   三、中医药治疗研究   金文用食道通(菝葜、乌梅、古文钱、天萝水、盐胆水、血竭)治疗晚期食管癌、贲门癌引起的食道完全梗阻200例,近期有效率91%,平均服药后开通时间为15.05土1.05小时,平均生存期11.4±o.7个月,对照组用MOFⅢ加扶正抗癌汤治疗40例,自然开通时间120±4.5小时,平均生存时间为4.2土0.6个月(新中医,1990,(8>:34~36)。席军书用通关口服液治疗食管癌、贲门癌梗阻100例,其中食管癌72例,贲门癌28例,结果显效45例,有效5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5%,用药前后行食管造影对比观察67例,食管狭窄有不同程度扩张(管径狭窄处增宽0.5~1.0cm)61例,无效6例(中成药,1994,(5>:27)。朱昌国用天夏开道汤治疗中晚期食道癌吞咽梗阻38例。该方含天龙3g,生半夏15~30g,生南星、急性子、枳实、郁金、贝母、茯苓、路路通各12g,黄药子、旋覆花、降香各9g,威灵仙5g,生薏苡仁30g,橘皮、橘络各6g,半枝莲、太子参各15g,代赭石30g。津伤阴亏加生地、石斛;血虚加枸杞子、当归;肝郁甚加醋炒柴胡、香附、八月札;胸骨痛甚加延胡索及失笑散;呕血加参三七、云南白药。结果显效(咽下通畅,可进干食或硬食,X线查原病灶好转,存活长于3年)9例,有效2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3.6%(江苏中医,1995,<10>:9~10)。范准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食道癌吞咽梗阻51例,结果显效(维持吞咽进食顺利长于2个月)26例,有效14例,无效11例(陕西中医,1996,17<11>:488)。方卫东用化积散治疗食道癌咽下困难21例,结果症状消失13例,好转6例,无效2例(湖北中医杂志,1997,(1>:30~31)。陈建宗用自制硼砂方治疗食道癌吞咽梗阻32例,1个月为1疗程,结果显效(症状消失,顺利进食长于2个月)8例,有效15例,无效9例(辽宁中医杂志,1997,24(5):212)。杨云乾用健脾滋肾汤治疗本病中晚期患者78例,病程均在0.5~2.5年,20日为1个疗程,用6个疗程,结果显效(症状基本消失,病灶缩小一半以上,病灶基本稳定,观察长于1个月)9例,有效58例,无效11例(陕西中医,1995,(1):3)。徐家龄用开道散治疗食管癌50例,药用硇砂、硼砂、干蟾皮各1.og,人工牛黄、玉枢散各1.5g,蜈蚣1条,冰片0.3g,共为细末。另辨证论治分5型:肝郁气滞用柴胡疏肝散加旋覆花、茜草、桃仁、红花、黄药子、蜈蚣、半枝莲;肝郁化火用龙胆泻肝汤加夏枯草、败酱草、莲子心、白花蛇舌草;瘀血痰阻用血府逐瘀汤加旋覆花、茜草、贝母、胆南星、全蝎、干漆;气血两虚用八珍汤加沙参、丹参、旋覆花、半夏、石斛、砂仁。结果显效(进食时噎膈明显好转或消失,复查CT或食道钡餐透视肿块明显缩小,体重增加)11例,有效34例,无效5例(中医药学报,1995,<2>:56,37)。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   张文杰用灵仙代赭汤治疗食道癌108例,本组均经手术、放疗、化疗、激光等两种以上方法治疗,再用下方治疗。药用:太子参、枸杞子、猪苓、茯苓各15g,生黄芪、生薏苡仁、代赭石(先煎)、白花蛇舌草各30g,威灵仙、莪术、法半夏、枳实各10g,生甘草59。食入梗阻,吞咽困难,加急性子、礞石、磁石、黄药子;痰多粘滞,咯之不爽,加瓜萎、贝母、桔梗、远志;恶心呕吐、呃逆加陈皮、竹茹、刀豆壳;胸骨疼痛加延胡索、罂粟壳。结果缓解率4.63%,有效率43.51%,稳定率90.74%,恶化率9.26%(河南中医,1994,14<6):352)。王希胜用MFV化疗方案配合中药治疗晚期食管、贲门癌80例,中药用旋覆代赭汤加莪术15g、蜈蚣2条(研粉冲服)、三七粉6g(冲服)。结果有效(主症改善,进食顺利,疼痛缓解,免疫学检查有不同程度改善)54例,稳定10例,无效12例,死亡4例(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5,<3>:9~10)。张明用益气消积汤合化疗治疗食道癌52例。该方含党参、蝉蜕、白花蛇舌草、山慈姑、半枝莲、徐长卿、牡蛎各30g,茯苓、炒白术、威灵仙各15g,砂仁、白豆蔻、川楝子、延胡索、鸡内金、鳖甲各10g,麝香0.1g(冲服)。疼痛甚加蚤休、蜈蚣、白芍;腹胀甚加厚朴、槟榔;恶心口苦加薏苡仁、蒲公英;声音嘶哑加桔梗、木蝴蝶;咳嗽、咯痰加川贝、杷叶;苔腻加泽漆、蚤休。日1剂,水煎服,15日为1个疗程。化疗鳞癌用DPV或DBV方案,腺癌用FAM方案。结果完全缓解13例,部分缓解20例,轻微缓解8例,无效11例(实用中医药杂志,1996,<2):27)。周军丽用中药加微波及局部化疗治疗食道管28例,药用太子参15g,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各20g,天冬、山豆根各12g,红花、土鳖虫各6g,佛手10g,威灵仙30g。日1剂,水煎分4次服,30 日为1个疗程。结果完全缓解8例,部分缓解15例,微效4例,稳定1例,随访超过1年,存活27例,死亡1例,见吞咽梗阻6例,重复治疗仍有效(河南中医,1996,16(6>:365)。白林用小柴胡汤合并放疗治疗食管鳞癌17例,药用柴胡、黄芩、人参、半夏、大枣、甘草各10g,生姜6g,日1剂,水煎服,连服28~48日。与对照组17例,均用钴60照射体表食管外。结果生存1年者分别为12例、8例,加服中药组血象下降者少于对照组(P<o.05),服中药者未见毒副反应(国医论坛,1997,<2>:10)。王福林用中药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食道癌54例,用通幽汤加减,滴水不下加威灵仙、醋煎硇砂;胸膈胀痛甚加川楝子、延胡索;呕吐粘痰加白芥子、青礞石。日1剂,水煎服,2个月为1疗程,疗程间隔1周,与对照组48例均用FP方案化疗。结果两组分别完全缓解12例、6例;部分缓解33例、20例,稳定5例、13例,进展4例、9例,总有效率83.3%、54.2%,中位生存期22个月、15个月,见毒副反应19例、42例,各项指标加服中药组均优于对照组(P<o.05)(中国中西医结 合杂志,1997,17(4>:25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